绿林网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精选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精选

《脑中的大象》是一本由[美]凯文·希姆勒 / [美]罗宾·汉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一):展现了人类“阴暗”的那一面

这本书和《人性的弱点》有点类似,都展现了人类“阴暗”的那一面。

人类行为背后有很多隐藏动机,这些动机我们极难感觉得到,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故意”不让我们意识到它们。欺人者自欺以欺人。

人类的动机确实可能自私和虚伪,但是其行为的结果可能确实对他人、团体和社会是有利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认识到人类动机“邪恶”的那一面,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譬如: 认识到“炫耀性关怀”后,我们可以选择更合适的医疗措施; 从更多的角度分析他人的行为,从而避免上当受骗; 立足于人类“自私”的动机,制定引人向善的制度和规范,起码是行为结果是“善”的; 告诫我们“做人要虚怀若谷,要谦逊处世。人人皆是自欺欺人者,你我他概莫能外,因此与人相处,贵在慎重,小小心思当断则断。只要我们抛下自负便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不同的说法。”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二):人类特别擅长自圆其说

理解了些行为背后的底层原因,有时候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越长大越发现原来人真的是利己的,之前总是被天花烂坠有情怀有梦想的东西打动,后来发现这些人不一定和你是同路人但一定是更懂得客观世界规律的人-争夺资源:食物 和 繁衍

笑可以模棱两可,进可攻退可守(不要生气,只是开玩笑)

私下购物和公共场所购物会影响商品的选择倾向。广告不止做的是目标市场还给非目标市场做梦画饼,奔驰广告对买不起奔驰的人是想成为有钱的梦想和对有钱人的嫉妒心理来满足能买得起奔驰人的炫耀感。即使你不是目标受众,但由于广告影响,你也会希望别人像广告一样那样把你和广告的商品和你联想起来 艺术的价值会被外界物质世界更替改变的,难获得的一定比容易获得的更被欣赏,在有限制条件时候进行的创作也比容易的更显得有才华 不切实际是所有艺术形式的共同特点,而鉴赏力是一种批判性的技能:未经历练的味蕾无法体会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美味;未经训练的耳朵无法欣赏巴赫的天才式作品。只有习惯了穿皇家标准的服饰的公主,才能够隔着20床垫子和20床鸭绒被感觉到下面的一粒豌豆 医疗:对所有人的暗示 尽力了 宗教是一个社会系统,穿校服唱国歌等等行为都是为了建立集体荣誉感和纽带。秉持某种信念的价值并不在于将其付诸实践,而在于让其他人相信你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的。宗教性的禁欲与殉难也不过是在攀爬快感山坡,从低,高到极限的陨落 政治:相对于谦逊的务实主义,我们似乎更欣赏天花乱坠吹嘘的能力。 我们越是借美德之名要求人们做出更多牺牲、经历更多苦难,我们得到的奖赏也就越少。从极端的角度来看就是:在人类社会中,“坏人”要比“好人”过得好。 其实人类的动机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利用这些动机实现了什么目标。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三):看看美国版的万维钢怎么来做畅销书摘

可能一个更准确的书名是《人类不理智行为大全》介绍了人们在教育、消费、艺术、慈善、政治等多种领域里的潜意识行为或者不理性行为并且分析背后的动因。作者也是旁征博引,但其本质就是一个 美国版的万维钢,自己没有任何研究,考书摘他人的成果就组合成了一部内涵丰富又颇有妙趣的作品。几个有趣的地方:

1)当面对话,优势一方说话会更多看着对方,而听的时候看对方的时间更短。说话时目光接触时间占比除以听话时候的目光接触占比,比值越高,视觉优势越强。来自蒙洛迪诺的《潜意识》。很多难以明说的话是通过身体说出来的。当众宣称“我是个大人物”很傻,完全可以玩耍或者说话时直视对方传递出同样信息。向异性语言表白太直接,完全可以微笑、不舍得一瞥、轻碰手腕传递同样信息。

2)世界上存活最高的红杉379英尺(100多米高)。红杉进化这么高,并不是环境有多么恶劣的要求,而是同类竞争。要与旁边的红杉竞争阳光资源。同理,人的脑容量快速扩大,除了生态的挑战,如捕食、保存火种),更多来自社交挑战,比如争夺配偶、谋取地位、建立政治联盟、欺骗、竞争等。人们习惯说友好合作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其实更能彰显人类智商的残酷的社交挑战和零和博弈。这些挑战让人类越来越聪明。“人的大脑加速成长,来自同一物种的军备竞赛。”(来自马特.里德利的著作《红皇后》The Red Quenn。史蒂夫.平克和保罗.布鲁姆在1990年一篇语言进化论的论文里面写道:“与心智相当、有时却极为恶毒的生物相处,会大大提升认知需求。” 这一描述非常形象地解释了为何很多在欧美获得良好教育,且工作能力和素质一流的海归,回国以后会“认知不够”(俗称不接地气)。中国的职场恶劣环境促进了参与者的认知发展。

3)相比100年前人们的生活极大改善,物产无比丰富,凯恩斯曾预言,他所在的时代之后100年,人们只需要每周工作15小时,剩余时间用来享受生活和艺术。如今哪怕穷人阶层的生活可能都好过几百年前的国王,可为什么人们工作还是这么久?因为性和社会地位供给永远是有限的。

4)艺术品包含内在和外在两种属性。内在属性存在于作品本身,比如原料质地、色彩、纹理等。外在属性来自作品之外,消费者无法直接感知,比如创作者的身份、花费的时间、抄袭与否等。传统艺术归结于内在属性,作品供人们欣赏、感知。而现在人们更关注外在属性,因为有更多的炫耀需求。消费者被告知某个作品由多个艺术家共同创作,他们会认为这个画作价值平平——不是通过画作,而是艺术家对作品付出的努力而评价(Smith and Newman, 2014)。此外研究人员杰西.普林茨和安格丽卡.赛德尔让被试者假象,《蒙娜丽莎》被烧得只剩灰烬,博物馆还藏有一个难辨真假的复制品。发现人们更愿意去看原作的灰烬,而不是能以假乱真的复制品。

此外,书中还引用了海特的《大象与骑象人》、杰弗里.米勒的《求偶心理》、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等来分析人们在艺术、慈善、选举等领域的行为动机。将这些内容很好地整合到了本书名这个主题下。

《脑中的大象》读后感(四):不能说的秘密

万维钢精英日课2解读

英文中有个成语叫“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说有这么一个明摆着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正视,大家都假装它好像不存在一样。“头脑中的大象”,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头脑中有一些隐藏的动机,我们不愿意说出来,不愿意正视,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这些动机,对社会生活有巨大的影响。

1.竞争

对个体来说,群体内部的竞争往往比跟外部的竞争更重要,而内部竞争主要是零和博弈。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有两个:高压,和声望。政治的关键是结盟。

2.规范

社会规范是限制恶性竞争的有效手段,但是社会规范是有灰色地带的。有些学者认为,正因为我们要对社会规范不断地违反和反违反,人才需要如此聪明的大脑。

时至今日,社会规范甚至已经强到了这个地步:进化已经在我们的大脑中安装了一个“羞耻感”模块,当我们做坏事的时候会感到羞耻。很多情况下我们正是为了避免羞耻感而不做坏事。有时候为了做点坏事,我们不但要欺人,而且还要自欺。

3.不语

文明人做事最好别问动机。人们说理由都是张口就来,而且常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编造理由。

现在人们常说“难得糊涂”,也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问为什么”。如果各人的行为都是比较靠谱的,能够预判每个人会好好干,大家就可以合作 —— 深层次的原因根本没意义。我们看大领导说话都是句句站住道德制高点,有时候是真情流露,让人感动不已,其实三言两语已经把利益分配完毕。

4.炫耀性消费

经济学家早就有个理论叫“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说人们买奢侈品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炫耀。据此,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提出一个叫做“炫耀性救护(conspicuous care)”的说法,说我们去医院看病,也不仅仅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求关注”。

人们去医院看病在意的并不仅仅是疗效,还在意“救助”这个动作本身。因为这个隐藏动机,从古至今的医疗体系都有系统性的偏差。

5.内在动机

如果你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动机,你会发现有些想法是上不了台面的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要把动机隐藏起来,甚至自己都不想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但是科学家可以用各种办法证明隐藏动机的存在,而商家,更是能利用隐藏动机赚钱。

有的人喝酒就喝酒,有的人喝酒喝的是价格、产地和拿杯子的姿势。我觉得前一种人肯定是为了自己,而后一种人似乎更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这里面也许没有绝对的对错,不过正如孔子和王尔德所说,现在后一种人似乎是越来越多了。

6.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和笑,给了我们偷偷突破社会规范的手段。明明做了,但是你可以不承认。而恰恰为了保留这个不承认的权利,我们宁可不知道身体语言和笑的精确含义。

可是现在你知道了。如果这些知识在你和你周围的人中间形成了 common knowledge(共有知识),你可能就再也不知道该不该做动作、该不该笑了!

7.看深一点

一个明显错误的思想,是认为我们隐藏的那些自私自利的动机都是不好的,应该把它们都去除,争取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古代很多圣贤,大概就是这么想的。事实证明这谁也做不到,而且现代学者认为,你根本就不应该这么做。人类进化了这么多年,绝对坏的特性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头脑中任何一种感情、任何一种动机都是有好处的。这本书的主题恰恰不是批判这些隐藏动机,而是说这些隐藏动机有好处。

第一,当你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的时候,不要猜测、更不要指责他有什么隐藏的动机。有时候好心能办坏事,有时候自私自利却能办成好事,本来重要的是事情的结果,可是人们总觉得人的“动机”更重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不专门针对他的行为,反而以“揭发”他的“动机”为乐,甚至动不动就“谁谁谁亡我之心不死”,这在中国文化叫“诛心”,连古人都看不起这个做法。

第二,对于自己,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应该深入问问自己到底有什么动机。这样有利于你做出理性的选择。

第三,更高级的要求是,对于具体个人之外的、广泛意义上的“世人”,我们要充分了解、甚至运用隐藏动机这个知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