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间奏》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的间奏》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的间奏》是一本由[法] 帕斯卡尔·布吕克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间奏》读后感(一):认真过好每一天

这是一本误买的书,看书名以为是一本养生的书,结果是哲学书,内容一句话概括:五十岁后的人生仍然精彩!

其实这都是老生常谈,作者也没特别的观点,现代社会我们都在越来越长寿,但如何度过这五十岁后的人生,这决定了我们的生命的质量。

本书写的比较文艺,或者说比较晦涩,杂七杂八,没有那么集中的表述,和咱们习惯的中文表达有一定区别,我也就是草草浏览一遍。

正视自己年老这一事实,同时充满热情,有欲望,有计划,有行动,努力生活,不管外界如何评判,过好每一天就好了。

《生命的间奏》读后感(二):生命的间奏:活在当下

有人说科技延长的不是人类的寿命,而是人类的衰老过程。真正的科学奇迹应该是让人类永葆年轻、精神饱满、焕发活力,而自从1900年到现在,人们的寿限延长了三十年,这在17世纪几乎是人类的正常寿命长度,然而如何在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就需要我们活在当下,不断超越,不断体验。 但在增长寿命的过程中,人们更需要的是正视自己的内心,“容貌焦虑”深深困扰着现在一大部分的年轻人,二十几岁的人可能会为了脸上的几条皱纹就去不断进行美容整形。对于衰老的恐惧也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深。当皮肤刚刚显露出松弛的迹象,就要立马提上去皱手术的日程,当医学可以免除缺陷与痛苦,人类被技术迷的神魂颠倒时,在现在看来是有些许可悲的。 如果长寿成为绝对标准,衰老和人体自身机能减退以及无法自理时,便会变成人类文明排斥的现象。虽然我们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目前的社会现实是人类仍然在持续衰老,并且逐渐走向死亡。“昨日已成为历史,明日还尚未可知。”著名艺术家克伦姆曾说:“如果你把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看成一件雕琢中的艺术品,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形态?把自己想象成一件未完成的艺术品,每一天里的每一秒钟,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随着一次次的吐纳而逐渐成形。”人们之所以有那么多踌躇、困惑和烦恼,大多数是因为心里纠缠着过往的执念而不愿意放下,一边担心着未来愁眉不展,一边不愿付诸努力实现当下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之间却忘了感受当下,让无数个当下变成昨日,遗憾也不断产生。 保尔柯察金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话语,“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草木一秋,人活一世,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那个穷极一生的终极目的地在哪个地方?意义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这里;不在逝去的光阴,不在未曾到来的将来,就在我们存在的此刻,就在当下。

《生命的间奏》读后感(三):热爱永远不会再次出现的东西

历史在不断地推进,人类活得越来越长,曾经古代人活到五十岁已是长寿,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活到100岁。曾经的人们,总觉得余生短暂,于是会尽力过好每一天。可是现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很可能会持续一个世界,于是“摆烂”成为了一个新名词,大家越来越不愿意英年早婚,因为余生很长,自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经历自己喜欢的事物。

可是即便我们的寿命已经跨越到了一百岁,我们仍旧明白,总会有那么一个节点,我们意识到,衰老即将到来。从那一刻起,人生就开始变得短暂,很多事情都开始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无法适应,我们总希望自己还年轻,还能够闯荡一方,可是逐渐的我们就会认清现实。我们会明白生命迎来终点是必然的,我们只能让这余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余生短暂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会让我们热烈地盼望每一个明天,并将每一个明天都当做生命中的第一天一般,珍惜且努力地去度过。人们会渴望弥补之前的遗憾,甚至渴望延长曾经的美好,因为不断倒数的时光,总是会督促我们更努力地生活。当人生来到中间的时间点,我们同时可以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此时的我们一定心中充满了感悟和体会。不管是追求长寿还是享受当下,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此时的生命不再是一条单纯的单行线,生与死之间被分成了无数个节点,我们开始对很多事情拥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会逐渐失去一些东西,也会将一些东西永远保存;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再次出现,于是我们会异常珍惜;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东西会一直在,于是就开始挥霍。不过不管怎样,所有选择都是自己的决定,怨不得任何人。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感受生命的馈赠,在不论余生多长的岁月里,都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即便会有一些追悔莫及的事情,也来得及补救,来得及重新开始。曾经错失的良机,即便不会再次出现,我们也会努力抓住下一次的美好。让我们一同将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第一天,好好享受每一天的阳光和雨露,感受生命的美好。

《生命的间奏》读后感(四):如何度过人生的第二阶段

在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话——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正如每棵树都有倒下的那一刻,每个人也必然会有老的那一天。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数的18.70%,而在未来的十年内,中国也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对于古人对平均寿命来说,五十岁确实是到了人命的年纪了。

但对于人均寿命已经延长了二、三十年的当今社会来说,五十岁意味着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到了五十岁的年纪,儿女大多已经成年,自己也即将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成为“无用”之人的空虚感,也面临着回家或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或是“伺候子女,当牛做马”的局面。

“暮年——既有在众人的敬仰中是经历生命之光渐渐暗淡的柔情,又有身陷风烛残年无力脱身的悲凉之感。”

而这本《生命的间奏》就在试图和我们讨论这个议题——人至暮年,该如何面对生命的漫长。

中国的老人群像大体分为几种——

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行动不再灵便,最为常见的是三五一群在太阳下聊天消磨时间光。如果说的残忍一点,他们是在等待死亡的到来。

五、六十岁的老人,不,这里说他们是老人不太合适,正如本书所说“50多岁起,人类开始踏入位于成熟与衰老的间奏期”。

他们又会面临着不同的境况,有退休金的可能会选择帮助子女带孩子,也有可能去找一份临时的工作以消磨自己无聊的生活。而没有退休金的仍旧将要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劳碌。

同样在年至五十之后,人们也会面临着心理状态上的改变,逐渐开始面对亲戚朋友的离去,逐渐开始感觉到死神的脚步在慢慢走来,逐渐发现自己对于一些事物的无能为力,而更年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随时有侵袭人们的可能。

书中有一段话为我们总结得很好——

“幸福晚年的秘诀——坚持经营、培养各种爱好、开发自身潜力,不放过任何享乐机会,不丧失一丝一毫的好奇心,直面挑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去爱、去工作、去旅行,拥抱世界、拥抱他人。”

不要觉得50岁还离我们很远,其实时光匆匆而逝。

其实不只为自己,这本书我也在为我的父辈而看,因为书中所讲述到的困境正是他们所面临着的困境。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父母现在正处于的生活状态,就会发现书中所讲的内容有多么的重要。

只是这些大多都被我们忽视了,我们习惯将这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无足轻重的小事,但又是谁剥夺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美好的晚年生活?

《生命的间奏》读后感(五):生存并非残酷而是多余,生命不息,抗争不止

即便生命已然很是沉重,但若为其赋予一项新的职责,再沉重的生命也会变得很轻。——亨利·詹姆斯 “我们是彼得·潘,是一群不愿长大的孩子,是一群不愿变老的老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是贪婪的一代,面对历史,我们是欠了一屁股债的攫取者,面对未来,我们是一心为己的小人。” 本书作者法国著名小说家、哲学家、辞典编纂者及散文评论家帕斯卡尔·布吕克内(Pascal Bruckner,1948—),在书里以他深入浅出的笔调、高深的哲学内涵与文学素养功底,为我们讲解人到老年时的生存哲理和处世哲学。 在两百年前,三十多岁就算步入老年了。1800年时,人类寿命仅有三十至三十五岁,1900年这个数字已增长到四十五至五十岁。之后每年人类都可将自己的寿命延长三个月。 法国文学评论家圣伯夫说:慢慢老去是目前已知通达长寿的唯一途径。 马里作家阿玛度·昂巴泰·巴:一位老人的离世,是一座图书馆的覆灭。 每次打开豆瓣或其它社交平台,经常看到各个作家或名人的诞辰或忌辰纪念日讯息,总是令人不甚感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宝贵,还好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留下著作供我们怀念与阅读。 弗洛伊德曾为我们明示:时间不会在无意识中流逝,是人定义了时间,是户口本给我们分配了一个出生年月日。年龄是基于生物事实指定的社会公约,但公约总有被改写的可能性。诚然,我们最后势必被岁月打败,但重要的是,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不能认输!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想到曾经的褚橙创始人褚时健(1928年1月23日-2019年3月5日)。他在2002年74岁时,与妻子在云南玉溪市新平县哀牢山承包荒山开始种橙进行第二次创业。 十年后,2012年11月,85岁的褚时健种植的"褚橙"通过电商开始售卖,褚橙品质优良,常被销售一空,褚时健因此被冠以"中国橙王"的称号。 就像作者帕斯卡尔·布吕克内所说:人类始终是自身救赎的主宰,甚至对死亡的选择权,也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生命至始至终就是一个与各种不可逆相抗衡的过程。

当老之将至,也可以重新再就业,就像安妮·海瑟薇与罗伯特·德尼罗联袂主演的喜剧片《实习生》里的那个男主本·惠科特在年老退休之后重返职场,做一名有趣的实习生,重新绽放人生的光彩! 虽然人生过半,你我皆已成人,但我们始终是未完成的作品。真正的生活不会制度,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真正的生活”,只有有待探索与发现的无尽可能。 我想在这本书里,我们除了能看到诸多名人或凡人步入衰老之际的八卦逸闻趣事,也能看到生命衰老的无奈与对疾病隐喻的忧愁及焦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能慢慢地学会在俯视或凝视衰老与生死的拉锯战中,正视欲望,坚持自我,保持自我认知,不迷失方向。在面对生存的存在与死亡的虚无之间,学会寻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那份“小阳春”,扭转时间,学会怎样更好地生活,珍惜活在当下的幸福时光。 毕竟“真正的生活既不会波澜壮阔也不会荒唐怪诞,它是再平常不过的柴米油盐,是日复一日感知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循环。”还好我们还拥有哲学的慰藉,不至于患得患失,“在面对死亡时,哲学与宗教一样可以充当镇静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