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比世界晚熟读后感锦集

我比世界晚熟读后感锦集

《我比世界晚熟》是一本由胡安焉著作,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比世界晚熟》读后感(一):独一无二的珍贵记忆才是真正的人生财富

在《我在北京送快递》的衬托之下,这本书似乎显得并没有那么出彩。但是风格仍是那么熟悉,字里行间那种出其不意的幽默总是让人惊喜。 这本书很大一部分是作者对自己性格的剖析——不善言谈,回避社交,过度敏感,羞于拒绝,内向甚至有些孤僻…面对自身这些看似缺陷的特征,作者并不避讳,仍然以一种极度坦诚的态度在讲述,甚至去分析其中的缘由。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产生强烈的共鸣,我想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作者这样的性格以及因此产生的想法,看似非常奇葩,但在我看来并不特殊,它们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每个人身上,只不过很多人在现实中刻意地压抑了这些情感,并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仍然饱受折磨。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共情,正如作者所说——我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我必然部分地是某个时代与社会、某些文化和观念的产物。 此外,在阅读完作者二十年间的种种经历之后,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羡慕。这个世界上有钱的人不少,有名有利的人也很多,但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人有多少呢?我想可能并不多,起码我的人生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工作体验。我想,能够有如此丰富体验的人生应该很有意思吧。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在公众号写过的一句话——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那些独一无二的珍贵记忆才是真正的财富。

《我比世界晚熟》读后感(二):关于这本书

这是我的第二部自传作品,年初出版的《我在北京送快递》主要讲述我的职业经历,围绕“发生了什么”展开。而在这本书中,我尝试剖析自己不同时期的心理、性格和观念等精神内容的形成和演变,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我何以变成今天的样子”——两本书其实是我在同一写作方向和过程中,关注点从外到内、从结果到成因的一种反溯和深入。

《我在北京送快递》出版后,我在线下和读者、记者有过一些交流,在线上也看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这些交流和反馈触发了我新的思考和认识。但是,写作和出版存在着时间差,《我在北京送快递》完稿于2021年,出版于2023年3月;这本《我比世界晚熟》则完稿于2022年8月,后来我只增补了前序和后记,没再改动过正文。故此,这本书的内容不是在回应《我在北京送快递》出版后的反馈和观点——虽然读起来有点像——而是在深入《我在北京送快递》不便深入的领域,比如我心理和性格的特质和成因、我在工作以外的一些重要经历等。

显而易见,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宣传新书,这关乎我的收入,但我不想因此就误导消费者。《我在北京送快递》获得今天的反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读者对我的物流从业经历感到好奇,但这本书中并无此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对很多主流价值持保留态度,当我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时,可能会无意中冒犯不少人。但就如罗素所说,丰富多样才是幸福的本源,这个世界没必要人人三观一致,也不可能如此。我相信大多数人活着,都追求过得充实、快乐和满足,有人借助获得财富、地位和成功的途径,但肯定还有许多别的途径。

我想借此机会回应一种观点:“20年换19份工作是个糟糕的范例,这种人生不值得提倡,这样的人写不出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观点在某读书平台上有不少点赞。

我写下自己的经历,不代表我认同自己、认同那些经历,我甚至都不完全认同今天的自己。但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世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区别只在于有人能够面对、承认和反思,也有人不能够。一本书的出版,不是在竖立榜样,提倡大家去学习——起码我的写作,从来没有教人做人的意图,也没有为人指点迷津的意思。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以及我相信和追求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触使一些读者对自己、对世界的复杂性有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我写作的价值所在。

如今回过头看,因为晚熟和家庭教育的原因,我在踏入社会之初,对人生对世界都没有一个独立的价值判断。我是个低欲望的人,从小父母教导我克制和忍耐,只要求我循规蹈矩,不要求我成功富贵。他们极少给我鼓励和建议,但也不给我压力和负担,尤其是从不拿我和别人比较。所以在二十出头的时候,我过得浑浑噩噩、自由散漫,缺少方向感和进取心,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想要些什么、该追求些什么。

我的心智、认知和观念等,都是在进入社会之后,因不断遭遇各种人和事,才一点点地萌生、发展和成形。工作经历是我社会经历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我很少有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这本书的叙述也将仍然借助于工作经历这条脉络——故此两本书中有少量重复部分——但这次我要深入的内容,其实是我在精神上“社会化”和“去社会化”的历程。

我没有全面分析这个社会的能力,那也不是我想要做的事,但我也不是一个特例或孤本,我出生时和其他婴儿并无太大区别,同时我肯定部分地是某个时代和社会、某些文化和观念的产物。当我追究自己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以及我的经历和处境是如何一点点形成的时候,这一追究的过程想必会发掘出远比我锚定的目标更丰富的内容。

当然,在我尝试分析自己的心理和动机时,我很清楚这些分析有时或许片面——一般人在做出某个决定时,心里可能有多个动机同时在发生作用,有些动机甚至连本人都很难察觉,或没有勇气去承认和面对,这点对我来说也不会例外。何况我讲述的经历很多发生在久远之前,记忆难免已有所模糊和稀薄。有些涉及他人的描述,虽然我已尝试换位思考,希望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但毕竟写下来的仍是一面之词。比如和我有利益或观念冲突的人,哪怕针对共同的经历也很难和我有相似的看法和感受——我希望读者都清楚这一点,不要把我写下的当作结论,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理解。

或许写作之于我,就像砥砺自己的精神,并非一蹴而成,而是一遍又一遍地,对往事的反思和消化体现在语感的不断澄清和沉淀中。虽然和我本人一样,它伴随着无数的缺陷和局限,但完成这次写作,使我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以及更多的自重和坚持。除此以外,在我性格、能力和经历等的独特结合形式中,相信肯定会有一些内容,是从未被人如此生动和清晰地记录过的,我希望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2023.12.27

《我比世界晚熟》读后感(三):仿佛看到了某种希望

对我来说,换工作无论在哪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精神与躯壳上的损耗,而通常决定要换下一份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正在带给我这样的损耗

工作与损耗总是无法避免

2023年豆瓣书籍榜单top1——《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分享了自己自毕业以来的所有工作经历,20年里做过的19份工作,看标题,有的人会以为这本书说的是作者在北京送快递,或者是剖析快递这一行业的水有多深

买这本书时我买到了盗版,按着以往的性格,为了避免麻烦,我一定会在心里咒骂一顿无良商家,再迅速光顾下一家,我拍了照,义愤填膺地找到客服,质问他们为什么要卖盗版,并且截图圈起店铺的正品保障 假一赔四的字眼,拷问他们良心何在

做好了键盘侠大战无良商家的准备,对方却珍惜字眼到只说抱歉没有任何多余解释,最后截图投诉+退货退款比想象中更平和地结束了这场骗局

是的,这就是读胡安焉带给我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胡安焉是一个内向者,一个内向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擅长做出的决定就是躲避,逃走,离开

在步入社会后不久,他很快就发现人际关系需要消耗自己大量的能量,他的工作便开始以不需要人际为第一准则进行选择

他去了很多城市,也换了很多工作,20年19份,平分下来一年一份,实际有些持续不过几个月,岗位类别涉及之广令人怀疑之余更多震惊,快递员,加油站服务员,酒店服务员,门卫,个体户卤味店摊贩,实体女装店网店,烘焙学徒,漫画社美术助理,平面设计,会刊编辑,便利店员,自行车店销售员...

这让一个在2023年时刻担心被抄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尤其显得可疑,也有一些热血,之余仿佛还看到了某种希望

背向社会主流也可以活下去的那种希望

很多人佩服作者的勇气,以及旁观者看来的对抗之心之坚,他坦白说,没有,自己是一个缺乏勇气的人,更是一个不会对抗的人,在任何一个需要勇气或对抗的时候,他都会第一时间选择逃走,而逃走才是他这一又一次选择的恒动力

他也曾经不堪主流压负,关门自闭,也是在这个时候,阅读,思考,写作,带给了他这个表象世界之外的意义,人活着一定不只是为了工作赚钱,当然活着必然少不了工作赚钱,在这之后,一定还有别的什么,他开始思考促使自己做出这些抉择的原因背后

这便有了他的第二本书《我比世界晚熟》,这一本与上一本互为根基,送快递这本主要讲19份工作,间隙带出一些个人性格与原生家庭的问题,这一本反之,主要探讨做出这诸多选择的背后到底暗含了一个人性格中的哪些成分,最终引致他成为了一个这样的人

所以这两本的内容会有一些重合的部分,但假如你对这个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经历做出这样的选择还蛮感兴趣的话,还是推荐两本一起读

胡在两本书里都有提到漫画社的经历对他起到一种启蒙般的作用,他的父母一辈子安分守己,谦逊卑微到甚至显得低贱,从小对他都是人前贬低,人后依然贬低,从没有鼓励与表扬,当然对他也没有过高期望,读书,工作,赚钱,就好,什么工作,多少钱都无所谓,他在人生路上面对的疑惑从来无法与父母谈论求得指教,做出的抉择也从来无需征得父母的同意或者建议

这是原生家庭,骨血基因,带给他的一种斩不断道不明的自卑自贱的性格成分,养成了他的讨好型人格,也加重了他的人际负担

漫画社这个群体的独立个性与明显异同于大众的生存方式击破了他基因里的安分守己,也让他发现自己具备一些写作能力

第二本里还有一段,25天从广州骑行到北京的经历,希望通过肉体痛苦来转移精神痛苦,没有同伴,没有停留,只是一直不停地前行,骑着他父亲的那辆旧单车,每天都要修理一次的烂单车,但是如此频繁地修理并没有促使他换一辆新的

书里也反复提到他的母亲,母亲给他的影响远远大于父亲,在最后写到母亲在市场买菜被商家掉包的事,他想去理论,母亲却阻止,为了让他息事宁人想出的唯一办法是,再去买一次,然后把被掉包的烂的还回去,以此沉默地提示店主的良心与道德

一种无法更改的宿命感

我也相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