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旧话》的读后感大全

《旧话》的读后感大全

《旧话》是一本由李伏伽 著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0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话》读后感(一):前言

本书开始动笔于1985年秋,中间因事耽搁,时断时续,于1988年冬完成。

上卷《边城》所记为清末民初之事,下部《风雨泥途廿五年》为1925年至1949年底之事,其跨度共约40年。这40年或许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40年,却是我生命中最艰苦的40年。其间故事,现代青少年们看来也许是神话、好笑的吧。但于我,至今回味起来还是苦涩的。写此书的目的,也是想在他们的蜜罐旁边,放上一小杯苦汁。

本书上部《边城》部分章节曾在《现代作家》上摘录发表,但全书出版却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这“大潮澎湃般般好,唯有文章不值钱”的今天,谁愿接受这个不大符合时尚的东西呢?我本打算抱卷而长终了,幸而后来得到乐山市政协的支持,特别是唐明中和汪岚两位同志的大力帮助,才得以见世。谨缀数语,以表示我衷心的感激之忱。

《旧话》读后感(二):近世社会蜕化史

李氏早岁艰辛。孤儿寡母,旧式家庭的糟糕的一面他都遇上了。辍学时奔走廛巷,而市井细物于他似乎总是负累,隔着一道墙幕。好容易遇上父辈故交,得了奖助,既离家上学,又到成都进修,却赶上刘开县搞兵运,连书也教不成。摇罢笔杆子,不得以介入权斗,刀光剑影,书生又能奈何。只好趁着夜色潜入山乡,托庇故人,等待改放。恓惶的前半生大略如是,而回忆录也在此刹住了。

绅粮、秘密社会以至后来的“土匪”,这些在李氏看来都算不上多好的物事。他所钟情的,是早年听老人讲故事,或遁入文字世界。既长,则擘画学校,与生徒共相砥砺。川边改放,乱世终结,他所痛恨的腐旧之物亦随即消散,只是儿时曾救扶自己的伙伴也不知所归。如果起他老于地下,请其叙说后面几十年的经历,不知有何变化。

最早知道作者,缘于一篇长文。 刘摩诃︱《旧话》向谁传:川南土匪、袍哥、军阀往事_上海书评_澎湃新闻-The Paper 刘摩诃长于乐山脚下,文中充溢着对传主身世际遇的同情。

《旧话》读后感(三):从小人物看大历史——作家李伏伽的回忆

作为一本回忆录式的作品,《旧话》记录了作者自清末明初到建国前夕的人生经历。前半部分《边城》记录了作者的故乡生活,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一座偏僻县城,先后经历了父亲、大伯、祖母的去世,彝人的动乱,被幺爸给强行认作自己的儿子后来又逃回母亲身边,作者的童年经历可谓是凄苦。在这样一个小镇里,几种地方势力杂处其间,既有军阀混战,地方士绅的巧取豪夺,还有四川地区特有的袍哥组织,作者身处其中,读书生活也时断时续。

自马边小学毕业之后,作者踏上了去川南师范的求学之路,一路上的经历不免让人想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穷苦人家的求学之路充满着艰辛,第一次走出小镇,那时候还是走路去求学,一天走大约一百二十里,路途中还要担心土匪的劫掠。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也是几经辗转,从川南师范到成都师大再到四川大学,在读书的几年里,作者遭遇了军阀混战、残杀百姓的事件,并参与了相应的反抗(参加导社,教经独立运动,反劣币运动),经历了被抓进监牢的苦难。在大学毕业之后之后,作者的工作之路也是十分艰辛,从为报纸作副刊,写作杂文,担任四川灾荒记录的记者,到后来的回到家乡马边中学任校长,为这样一个偏远小镇孩子的学习殚心竭虑,对他们进行时事教育,修建留青院(宿舍),开办农场,维持学校的运转,然而终究是抵不过时代的摧残(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受到地方当权人物的克扣),马边中学还是办不下去了。最后一小节是作者对于马边解放的回忆,作者的前半生可谓是经历丰富,从偏远小镇里的孩童到赴成都求学后的知识分子,一路磕磕绊绊,但也很充实很丰满的人生经历。作者自求学之后,一直在努力探索人生的方向,很是羡慕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在读书之时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哲学、外国文学、历史等书籍可以任意去读,思想不会受到束缚,努力去探索社会前进的方向,作者之后回到家乡也是在认真教育马边中学的孩子们要关注时事,关心国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这本回忆录,对于民国时期的四川偏远小镇的生活可以有大概的了解,通过记录小人物的生活来描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作者的生活中又与诸多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如二一六惨案,马边解放等,通过小人物来描写大历史,在这部作品中也很成功。

《旧话》读后感(四):旧话

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那些幸福的画面常常会带给我一些认真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那些不太好的回忆,也在教我珍惜现在的安宁与幸福。

最近我读了《旧话》这本书,这是作者李伏伽非常私人且独特的回忆录,在作者冷静细致的描绘下,一幅川南地区的历史画卷正在向读者徐徐展开......

用作者的话讲——其间故事,现代青少年们看来也许是神话、好笑的吧。但于我,至今回味起来还是苦涩的。写此书的目的,也是想在他们的蜜罐旁边,放上一小杯苦汁。

对于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我常常觉得他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加厚重。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虽说我们不应该去感恩苦难,因为经历这一切并非我们心之所愿,但我们真的应该感谢那个在苦难之中永不放弃,默默坚持的自己。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那些年生活在一个偏僻小城的一家人,祖父,祖母,大伯,幺叔,海娃等一系列人物悉数登场,对于这些人物的刻画非常真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祖父一生勤劳节俭,是个极本分的生意人,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多年来的操劳,才能够有比较体面的生意和家业。可后来接任的大伯却好大喜功,花钱大手大脚。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艰难的,而且往往很漫长。但如果想要毁掉一项事业,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了。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会感受到造物弄人。你拼命去维护的,去追求的,等到得到了之后还来不及去享受,去触碰,就可能被其他人随意丢弃。名利之类的事情,到最后终会烟消云散。

要迫害一个没有后家支持的年轻寡妇,最方便也最恶毒的莫过于给她搭点“是非”,把她置于社会的议论、讥笑,而又无法自辩自明的可怜地位。这样,性烈的便投河上吊,软弱的就只有含垢忍辱、饮泣吞声了。

幺叔幺婶的行为令人愤慨,人情有的时候是如此淡薄。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只会在意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的压抑,甚至有些怀疑人生。

董宇辉在直播中说,苦难有时候会磨灭一个人的斗志。如果这个人从小没有经过特别好的思想引导,突如其来的苦难就像一块巨石,会压在你身上(让你)喘不过气来。

但是真正得到过引导的,能正确理解苦的人,他虽然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但会走得更加坚定。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苦难会赋予人深刻,而且往往经历过自己苦的人,他就见不得别人受苦。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试着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那段历史,并用一种怜悯与敬佩之心去对待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

《旧话》读后感(五):勇敢是对抗苦难的良方

李伏伽给本书起名叫旧话,其实就是想跟读者聊聊自己过去的生活。这是一本自传性质的书,是作者自己的回忆录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四川,作者出生在一个乡绅家庭,可惜作为袍哥的大伯不懂经营家道中落,出手阔绰的他很有义气,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无论如何作者的生活还是过得去的。可惜大伯走后,自己的父亲也早早的离开了,三叔掌权后,家庭鸡飞狗跳。母亲受不了侮辱离家出走,自己迫不得已在小叔家讨生活。从此命运改变,作者连学堂都不能上,直到偶遇父亲同窗,才得以回到小学继续学业。

毕业后又困入时代洪流中无法自拔,多次辗转多地。大学毕业后又经历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生态的腐朽对作者造成极大的冲击,之后的几份记者的工作,让作者扎扎实实的见识了社会的贫苦,百姓的愚昧,逐步恶化的民生问题。

1941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 作者回乡接手马边的第一所中学,前前后后担任了7年的校长。在这七年中作者要面对各色各样的人群,他们普遍年纪大,离开学堂多年,一身恶习。作者秉持着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不懈的改变他们,推广教育理念令人佩服不已。

旧话是一本自传并不是小说,在回忆录中大量描写了四川的风土人情,从小小的县城到成都重庆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中各色各样的人展现出各色各样的生活,无论是汉人还是彝人 ,袍哥还是乡绅,土匪还是军阀,旧文人还是新知识分子形形色色。作者仿佛将我们拉进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中,让我们跨越时代去看待让我们熟悉的人和事。

作者的童年经历艰苦,一生屡遭大难,但是整本书却看不到他的哀嚎诉苦,看不到他的煽情,看不到自怨自艾。他不想利用这样廉价的同情来博取感动。作者能读到的都是勇敢面对,乐观积极,冷静克制的阐述自己的生活,一切点到为止。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真实的生活,一切书中阐述的事实都是读者深入人心的共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