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鱼没有脚2读后感100字

鱼没有脚2读后感100字

《鱼没有脚2》是一本由[冰岛] 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没有脚2》读后感(一):“假如没有理想,那么美和正义从何而来?”

醒来后抱起书读,极具功利性的,仿佛这是一个急需完成的任务。而正是在这样的功利性下,我沉入其中的、非常完美的把这本书读完了。

像是《Light》,起初平静甚至低落,其后旋律逐渐高昂激烈。阳光穿透乌云,落了个灿烂千阳。这本书似乎就是写给我的,只是作者没有在扉页上写道——“致我亲爱的*,我同命的朋友”。他在书中显然而竭力地告诉了我一些东西,如此明确的写了下来。我跟随着他的旋律对这一可能性深信不疑。一切都会变好,如同这首歌上升的旋律。

他让我去相信。如果文学没有用,正如他在书中所说,那么我为什么要去读它,他为何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这本书必须使我有所改变,文学必须使我有所改变,这是它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读者。我必须懂得如何与亲友好好地交流,否则这会伤害身边的所有人。已经过去了十九年了也没关系,现在还来得及。同时,我要将这世代传承的暴力在此终止,已经出手打人了也没关系,现在还来得及。

那么,就从现在着手去改变吧。一切要从哪里开始?故事是从何时开始不再沉重的?音乐也是?

问题就是这些,答案在哪里?

《鱼没有脚2》读后感(二):爱是宇宙的尺寸,爱能让鱼游上陆地

一口气读完了冰岛诗人、作家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的《鱼没有脚》两部曲,心绪还沉浸在那极北之地的荒原,那些生活于其上的一代代人们在为生存、为爱做的种种挣扎、逃避、对抗和努力。

作者用诗般的语言在时间线上游走,用过去与现在穿插奏出几代人生活的乐章。荒芜的冰原、冷冽的寒风、粗粝的熔岩、无边的黑夜以及遍地的诗人构成了我对书中冰岛的全部印象。大概也只有冰岛这样的地方才能够孕育出这样风格凛冽的文学。因为黑夜和诗歌比其他一切都更深邃,也更接近宇宙的真相。

这是一本震颤心灵的书。诗化的文字不那么好读却又美到极致令人惊叹,跳跃的时间线和模糊的视角切换考验读者耐心却又能让人时时为书中人物的困境与挣扎产生共鸣,小说的内核探讨一些普世的情感——有关隔阂与理解、有关懦弱与勇敢、有关顺从与背叛、有关沉默与表达,有关爱。一本书同时具有致郁和治愈的功效,读来只感觉心中郁结,却又能在最后释怀一切。

两本书的故事上下承接,首尾贯通,不同的是,第一本书中满溢的窒息感,好似冷酷地撕开生活和爱情如常的虚饰,将千疮百孔的真面目甩给你,直截了当地展示人与人之间——男性与女性、长辈与晚辈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鸿沟,是如何的无法心灵相通。它在呈现一个伤口——那是在岁月里冷却的激情,是被麻木和疲惫磨损的自我,是因失望和孤独激起的愤怒,是由逃避和懦弱化为的沉默。

第二本书则更加温和,在摧枯拉朽的绝望之后,每个人都在与命运、与亲人、与伴侣、与自我的对抗中获得某种属于各自的和解。冰岛的极夜总会迎来日出,贫瘠的荒原会长出鲜花,裸露的伤口会愈合,并在其上生发出更坚韧的力量。

“世上最痛苦的事一定是从来不曾尽力去爱。”

书读到最后,会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想要去对所有我爱着的人,说出那些比天气和琐事更要紧的事,不再吝惜言辞大声说出那个字,趁时间刚刚好,趁一切来得及。

不要让那团火焰熄灭。

因为唯有爱可以解冻冰封的内心。爱是是宇宙的尺寸,爱能让鱼游上陆地。

《鱼没有脚2》读后感(三):《鱼没有脚2:宇宙的尺寸》译后小记

《鱼没有脚2:宇宙的尺寸》

译后小记

苇欢

《鱼没有脚2:宇宙的尺寸》是冰岛桂冠级小说家斯特凡松继《鱼没有脚》后的又一力作,同样是布克国际奖提名作品,一部优秀的续篇。可以这样说,《鱼没有脚》1和2组成了一个书系,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主题表达,这两部小说都十分统一,并且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许有人会问,斯特凡松在《鱼没有脚》中似乎已经倾尽全力去呈现爱和生存的种种对抗,这部续篇还有什么样的升华空间和独特性?当然有。 假如说《鱼没有脚》是一幅远景图,作者想把更多样、丰富的元素同时纳入取景框,去展现一个宏大复杂的主题,那么《鱼没有脚2》的掌镜人则把镜头从远景切换到近景,让故事的每一个切面得到更清晰、更精微的呈现,令它们具有绒毛的质感,也让故事的走势更蜿蜒,从而启发读者进行更深度的探索。在《鱼没有脚》中,斯特凡松运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展现了冰岛一家渔民三代令人唏嘘的情感和生活,男性世界的自大、自私和冷酷,以及女性饱受漠视和摧残的生存状况。除此之外,他也用大量文字阐明了冰岛残酷复杂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公平的体制以及美国驻军对当地资源的剥削,这些元素对读者的耐心、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都是极大的考验。 《鱼没有脚2》依然是一部家史,延续了上一本书的叙述结构,内容虽然也囊括了人文社会环境的渲染,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动荡的世界局势和东峡湾狼藉的渔业经济,但叙述的焦点更在于和主角密切相关的具体事件。作者在这部续篇中添加了新的角色,比如后期和玛格丽特有着诸多情感纠葛的校长索克尔,阿里的父亲雅各布晚年的伴侣安娜等等,这些新角色都和第一部中的主要角色有更深入的交叠,也是他们的人物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和推动。新角色的人物形象既饱满,又具有生活质感,故事的逻辑也因为他们的加入更加合理、严谨和完善,所以在语言的流畅度上,第二部更胜第一部,可读性大大增强了。 记得去年我在分享《鱼没有脚》的时候,写过一篇小文,里面谈到爱因斯坦给女儿的书信。爱因斯坦说宇宙中最强大的驱动力是爱,它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源,迄今为止科学都没有对它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爱是一种生命力,包含并统领所有其它的一切。爱让我们互相吸引,我们也能因为爱产生最好的东西。爱能掩盖,也能揭露,它可以降服一切,超越任何存在,因此爱是生命的精髓。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就更好理解斯特凡松为什么把《鱼没有脚2》取名为“宇宙的尺寸”,一个神秘又特别的名字。人类在物理学的疆域内虽然无法衡量宇宙,却能用爱作为单位去感知和定义宇宙——有爱就有宇宙,就像书中第271页对母爱的描述:“世上是否存在比此更强大、更美丽的力量?那不正是驱动生命的力量吗?”续篇中还有颇具点题意味的一节,在书的第300页,它也是我最喜欢的选段之一,阿里的妈妈在弥留之际时对他说的话: 死亡会穿过每一个人,让一切变得遥不可及,把所有的人统统抹杀,我们唯一的抵抗就是活下去,并且讲述它。把生命的力量留在我们的言语中。它没能征服死亡,但或许阻止了死亡去征服生命。 人们都说勇者无惧,其实爱者也无惧。

若是合上书回忆里面的情节,有两个最让我意难平,第一个是身为父亲的奥迪尔不和妻子商量就断然决定儿子索聚尔的人生,根本无视儿子的文学天赋,强迫他去征服海洋,最终奥迪尔还是因为一场海难痛失儿子,也因此在妻子玛格丽特的心坎上狠狠戳了一刀。这个情节展现了原生家庭的普遍问题,父亲的霸权给家庭成员造成的无法消弭的伤害。还有一个支线是玛格丽特和校长索克尔的爱情,我很欣赏索克尔这个人物,作为男性,他既内敛沉稳,又善解人意,最重要的是,他摆脱了男性的刻板印象,清澈又干净。他和玛格丽特的情感支线向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爱的消失和爱的道德边界。《鱼没有脚》的读者们一定记得年轻时的奥迪尔和玛格丽特曾经历过怎样浪漫、狂野和激烈的爱,但生活的磨难在加剧,两性之间在理解上难以跨越的鸿沟在加深,这些因素如同一支笔,慢慢画出一条抛物线,让我们看见人是怎样从彼此依恋变成相互憎恨的,爱是怎样消失和转移的,它为什么消失和转移,该不该消失和转移,衡量这一切对错的标准究竟是道德还是人性?我想即便是斯特凡松本人也很难回答,这本就不是一个能产生标准答案的问题,所以续篇中才有这样一句悲伤的描述,在第306页:“他们为这样完美的契合而悲伤,无法公之于众的幸福蕴含着巨大的悲伤。”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小说的尾声,奥迪尔昔日英雄的形象也一落千丈,泯然众人:”.......但也没妨碍他和两个年龄小他很多的女人生了两个孩子。”读罢才能体会到书中讲述的种种人生惨淡是多么令人无可奈何。我很喜欢续篇的结尾,和《鱼没有脚》一样,一唱三叹,在我们心里掀起一阵阵余波,我们甚至想拿起书再读一次。从语言角度来看,斯特凡松的文笔一如既往的高妙优美,种种修辞用得出神入化、出人意料,对于喜欢摘抄的读者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本宝典。作为译者,我并不提倡大家把小说的语言和内容割裂来看,语言永远是内容的载体,假如我们能更加耐心,更加从容地阅读它,就一定能感受到语言和思想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美妙。 不妨写到这里停笔,希望这片小文能为大家的阅读提供清晰的思路,也更希望这个书系能让每个人的心灵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与慰藉,在未来的日子里学习去爱、去理解他人,还是那句话,唯有爱才是人生中最要紧的事,它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