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秦记读后感锦集

寻秦记读后感锦集

《寻秦记》是一本由聂作平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36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秦记》读后感(一):一本带有游记色彩的历史书

为什么秦国能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完,最终成就统一霸业?贾谊的《过秦论》就给出了明确的分析并说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但是关于嬴政的六世先烈的秦人踪迹,史料却是模糊而简短。于是,为了寻找先秦之人留下的印记,聂作平踏上了田野考察之路,完成了这部《寻秦记》。

这是一本带有游记色彩的历史书,以作者亲身踏足当年秦人九都八迁路线,一路观察收集到的人文信息、古文古物为锚点,带我们走进一个少有人知的秦人世界。

秦最初的起家,仅仅是因为非子牧马有功,周天子封他做了附庸,即使后来又因护驾有功分封了诸侯国,那也是诸侯国中蕞“弟中弟”的一个,不仅封地面积小的可怜,古书上记载“不能五十里”,而且地处陇山以西,当时的边疆地区,经常遭受戎人袭扰。

但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之后,秦国竟然在西垂逐渐壮大、崛起,成为西方霸主,进而统一六国。这期间秦人曾经迁都八次,每一次迁都背后都有着进步的意义,他们为东进获取更多的空间、资源艰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将首都定在了咸阳,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霸业”。

从陇西到咸阳,在地图上看不过三四百公里,但这一路迁徙而来,秦人用了500多年。因此在沿途的留存地上至今依然还有很多秦人的线索,作者此行便探访当地的民间风俗和文化,发现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偶然与必然。

在这本书中,因为是田野考察,所以有很详尽的路线说明,包括行程方式、落脚点、沿途路况,甚至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都做了记录。如果有文史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几乎可以照抄聂作平老师的路书亲身完成一次“寻秦之旅”。

即使你没有亲临的机会,通过这本书,依然可以体会到直面两千多年前秦人生活场景的现场感,时空交错的穿越感,今昔同在的沧桑感。

《寻秦记》读后感(二):一本用脚步探寻历史的田野考察书

始料未及,本来奔着书名去的这一本《寻秦记》,居然出乎意料的好看。作者聂作平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用脚写成的,她走遍了所有可以寻找到“秦”的痕迹的古迹和地方。文字,反而变成了脚步的延伸而已。 作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第 一个王朝,秦朝只短暂的存续了十五年,而它的影响却深远到后世几千年,这也是始皇帝绝 不会想到的。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让多少“惊天动地”都变成了“浅浅一笔”。有的人看个热闹,轻轻带过。而有的人,却想追本溯源,参透真相。聂作平,属于后者。蕞初,他只是对秦国“逆袭”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毕竟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里,秦国曾经是蕞卑微和不起眼的那一个。在探寻秦壮大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聂作平走过了许多地方,促成了这次一田野考察的方式来进行的“寻秦”之路。 史料中的秦人踪迹,模糊而简短,去田野间,寻找久远往事的现场。作者从安徽六安开启旅程,貌似远离秦人活动的土地,原来这里埋葬着秦人远古的祖先皋陶(即为大业)。皋陶生大费(又名伯益),大费被舜帝赐姓嬴氏。“嬴秦”时常被连用,实际上“嬴”比“秦”出现早得多。世界上有秦国和秦人,则是在周朝。 后来嬴氏“皆事商”,到了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他们就变成殷商余孽,直到擅长养马的非子受到周孝王的赏识,被封为“附庸”——在公侯伯子男五级以下的一个不入流的级别。封地在秦,称秦嬴。这时开始,秦人才在荒凉的西垂,一步一步慢慢崛起。襄公建秦,穆公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惠文王夺河西并巴蜀,“九都八迁”的秦人成为战国的终结者。“秦始皇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他站在祖宗的基业上。” 秦人的命运峰回路转,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变故其实才是主旋律,总体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模式。这离不开他们的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离不开他们的勇于开拓和不拘一格。历史总在重演,“秦人”又何尝不是“今人”呢? 《寻秦记》确实给我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有一种今昔同在的沧桑感。”作者在寻秦的过程中,一边梳理时间的印记,一边讲述其中的故事,非常用心。读下来,确实让人所得颇深。一直在探寻,一直在路上,古往今来的生活是如此,未来的发展也是如此。

《寻秦记》读后感(三):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也是一名访古爱好者。比起本书的作者聂作平老师,我的段位低了很多,但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在关注文物本身的同时,都希望了解更多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

最早跟着我出门的时候,上幼儿园的女儿曾经不解地问我,“这些光秃秃的土堆有啥好看的”“为什么我们要开这么远的车来看这些内容”。长大一些之后,她也会跟着我,站在文保碑后读上面的文字,有不认识或不清楚的地方,还会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说出心里的疑惑。我也会问题连着问题地一个个解答,顺带给她讲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久而久之,她现在也对历史产生了一些兴趣,每到一地逛博物馆时也不再闹着要零食了。当然,此前的不解相信他心目中也有了答案。

看自序,这本书的历时七八年而成,绝大部分时间应该都花在了现场的探访上。看到第一章里作者在探访六安皋陶墓时吃早餐的经历,一股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对于当地人来说,访古的目的地,不过是他们熟悉生活里的一部分,熟悉到失去了刨根问底追问真相的动力。但对访古人来说,把沉寂在古迹里的历史发掘出来,就是访古的动力之一。

作者就是这样寻找秦代的历史,走过一个个地方,写成这本作品。它和此前读过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类似,罗新和聂作平两位老师,都是通过散文、游记的形式,记述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结合历史材料夹叙夹议,连同心中所想缀而成书。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探访的古迹,大多数都是访客寥寥的地点。除了一些考古现场禁止闲人入内,绝大多数还是透着一股荒凉的感觉。即便从秦人应周王之命前往甘肃放马算起,到现在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上古时期,可供参考的文字记录少之又少,作者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一点点寻觅,再结合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探访。

这段道路是很难的,坐冷板凳也是必须的。专题访古不同于日常访古,需要对古迹的位置、历史及相关典故了然于胸。这样,你才能到现场,并且结合考古发掘的成果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是一部用双脚写成的秦代史书,也是用文物还原的秦代历史。作者对于史料信手拈来,让人赞叹不已。那些在普通人眼中不起眼的黄土地、小山头,可能就埋藏着厚重的历史。作者如同带着考古工具,将沿途有关秦人的历史、文化、风俗、沿革一一发掘出来。

不断穿越时空的文字,读来颇有些恍惚感。开篇是民国轶事的钩沉,很快笔锋一转就回溯上千年,来到嬴政的父亲当政的时代,讲罢历史,眼前呈现的是如今乡间平淡、安稳的生活。如同作者呈现的是一个个有关秦的梦境,到底孰真孰假,可能只有在阅读的时候自行体会了。

回到我本人。马上到来的春节假期,我要自驾人生首次到巴蜀大地上看看。这本书给了我额外的鼓励: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经过沉淀后的记忆,会不会也有机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