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1000字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1000字

《大足石刻十八讲》是一本由李小强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一):悉心传授面壁思过的十八般悟艺

《大足石刻十八讲》从十八个角度,从不同主题、线索、研究成果等讲述大足石刻的方方面面。条理分明、清晰细致、易懂易读,读来容易,没有难度。使读者面对崖壁过往年代久远、近看纷繁复杂的内容,容易理解、便于领悟。十八讲就相当于十八般艺术主题技艺,不管是儒道释,还是孝俗匠,不同的记忆、迹议、技艺,能让不同兴趣者找到兴趣点,对大足石刻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作者李小强,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对大足石刻的研究有多部专著、多篇论文、多篇欣赏性文章。作为一名 “资深权威讲解员”,将其著述中经典篇章,优选辑印形成《大足石刻十八讲》一书,值得各方爱好者细细品味。 通过此书,专业人士可研究探讨之,熟悉大足石刻的人可全面深入了解之。从普及大足石刻知识的角度讲,对于广大不熟悉大足石刻的读者,此书中“3个1、5”可让眼前一亮。 一、1千多年历史,5万余尊造像。穿越历史迷雾,历经千古云雨。大足石刻从唐朝初年走来,历经五代,鼎盛两宋,绵延至明清,是一部浩如烟海的不朽丰碑。5万余尊技艺精湛、蕴含哲理的造像呈现在今人眼前,让人感慨万千、啧啧称赞。1千多年历史中,有“多少”个“千”的瞻仰者的脚步、眼神,都定个于此的话,不止摩肩接踵,大概会重肩复踵。5万余尊造像上,有“多少”个“万”的锤凿起落,工程量之浩大,恐怕挥汗成河。 二、1座文化宫殿,5山代表大成。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是一座文化宫殿。它不止限于石刻本身,有从儒、释、道及三教合一、金石文献、匠师、器物、孝道、世俗、民族、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等等多角度、多主题的研究内容。迄今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点多达75处,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个山为代表,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

三、1个孝字了得,5行上善之举。“孝道”本身就是上善之举。大足石刻处处可见孝道文化的踪迹,还把作为民众言行准绳的《孝经》立在佛教造像之旁,把父母一生养育子女的经历,作为修行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准加以彰显。这种彰显更是上善之举,坚硬的岩石上,浸透了孝道的温度,对今人教育之功仍不减当年。其中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十恩图”: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至今情形无异。

大足石刻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深刻内涵、情感温度、精湛技艺、绵延千载的气息吐纳。字、像皆可读,艺、意有音听。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二):一本书带你了解世界石窟艺术史让最后一座丰碑

是我孤陋寡闻了,这么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居然才知道!!!提到中国石窟文化,我首先想到了敦煌,而大足石刻丝毫不逊色它只是低调。

大足石刻是全世界第八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一千多年的初唐,一群匠人挥动着凿斧,在中国西部重庆市大足境内的岩石上雕刻佛像,于是它历经五代,在宋朝鼎盛、千百年来为矗立在大足默默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承载着千余年的风霜雨雪,在岁月中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巨著。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考古、民俗等价值。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大足石刻免于Z火。此外,重庆山区湿度较为恒定且温差小,有利于石刻的保存,加之大足石刻用的石质是坚硬的花岗岩,抗风化能力较强,诸多因素影响下让我们还能在千年后看到这些伟大的历史遗迹。

这本书从十八个角度来为我们解析大足石刻的前世今生,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解的是大足石刻的发展历程、碑刻铭文、匠师以及发现历程。

第二部分是对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解读,这部分涉及到儒释道三教,以及大足石刻造像题材的历史与艺术。

第三部分是重点对大足石刻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等诸多特点的考察,梳理出大足石刻呈现的诸多价值的清晰脉络。

大足石刻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等诸多特色,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典范,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让最后一座丰碑。

真本书真的是事无巨细、里里外外分析了大足石刻,对于不了解大足石刻的我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教材,描述石刻雕塑的时候,很直观的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书本看到那些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等工艺,那么精湛那么细致,栩栩如生~还有那些社会人物形象,大部分都是生活化的场景,生动形象,原来古人的生活是这样的~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三):千年石刻,不朽之作

前几年,有机会一家人去重庆旅游。重庆也是一个古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很早就听说重庆大足境内的岩石雕刻佛像。由于时间原因,很遗憾没有去瞻仰。不过最近种草一本书《大足石刻十八讲》弥补了我心中的遗憾!

《大足石刻十八讲》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强著。他对大足石刻做了多年的研究,涉及大足石刻造像史与发现历程、主要造像题材内涵、文化和艺术特点等方便,让我们读者对大足石刻有了更深入、详细的认识。

从初唐开始,历经五代,鼎盛于两宋,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的丰厚文化巨作,已其五万余尊技艺精湛,蕴含哲理的造像,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每一代,每一时期都有它独特的代表,那是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历史、民族生活,风格和题材也是多样化。对于我这个“外行人”如果没有做深刻的了解,是真真正正感受不到那种佛像的意义。

石窟造像多达75处,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最让我惊叹的就是宝顶山石刻,看着那一座座宏伟的石雕,简直就是佛教的艺术殿堂,心生敬畏。尤其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千手观音”,那独特的造型、千姿百态,的确称得上“国宝中的国宝”“天下奇观”等美誉!还有贴近我们生活化的元素石雕“父母恩重经变相”。让我们懂得父母辛苦养育子女的艰辛历程,感人肺腑,也成为了生活化的典范。这些生活化石刻令我们读懂了生活中艺术也可以经过千锤百炼。

看着这一幅幅千年锤炼,感叹石刻的伟大,石刻的不易。经历风吹日晒、尘土洗涤,依旧挺拔的完美呈现于世!

千年石刻,经久不衰。这本书让我大饱眼福,在历史中沉淀,为世人留下不朽之作!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四):《大足石刻十八讲》:走进中国的石窟艺术

说起中国的石窟艺术,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敦煌的莫高窟,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重庆市的大足境内,还有另一处欣赏石窟的好去处——大足石刻。

“北敦煌,南大足”,历来被称作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两座丰碑。相比于一直名扬海外的敦煌莫高窟而言,大足石刻的名气小了很多,因为它地处重庆的深山老林之中,直到改革开放通路以后,才慢慢地被人们所熟知。

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它名气略小的主要原因吧。不过,不出名也有不出名的好处,知道的人少,它保存得也就更加完好。

如果说,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重要节点。那么,大足则是唐宋以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沟通川藏、川滇联结南亚与东南亚。

如果说,敦煌展现了石窟艺术在北朝、隋唐之际鼎盛时期的风貌,是佛教艺术至高的起点。那么,大足则演绎了石窟艺术于宋代步入晚期后的再度辉煌,代表了中古石窟艺术的句点。

我无意间在书店发现了一本宝藏书籍——《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是专门讲述大足石刻的,它是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所以特别地美,书中的图片非常多,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我正在参观博物馆一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强,他是副研究馆员,也写了好多关于大足石刻的研究报告。有《大足道教石刻论稿》、《崖壁上的世俗文化》、《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论稿》等。说通俗一点,他是一个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投入给了大足石刻的疯狂的人。

《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美轮美奂,作者将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分门别类,细化成十八个小节,娓娓道来。在这本书中,你不仅能够从文字上了解到大足石刻的历史由来,宗教渊源,你还能够从图片中看到真正的石刻雕像、石刻文字。

对于对这方面有相关研究的人而言,我觉得这本书称得上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像我这种门外汉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跟着书中的内容通篇走下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心灵都通透了。

作者在书中写道:“石刻题材中,还展现了更为广阔的世俗生活场景。在造像中,不但有清晨起来喂鸡的养鸡女、担负双亲在外行乞的孝子、乡村山野中牧牛的牧人、父母养育子女的种种场景……这些造像中,世俗人物成为雕刻的主要部分,可谓是一幅雕刻在崖壁上的《清明上河图》”。

对此,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多么伟大,他们的双手又是多么灵巧!所谓的“能工巧匠”,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大足石刻十八讲》这本书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倘若未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大足石刻走一走、看一看……

END.

《大足石刻十八讲》读后感(五):纪录片般的阅读旅程

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被惊艳到,感觉这是一本特别细腻的,特别具象的介绍关于大足石刻的书籍。就像是浏览一部纪录片一样,十八个小章节,就像是一堂堂严谨认真的课程,需要我们耐心的研读。

关于大足石刻,一开始了解的并不是很多。有幸遇见这本书,遇见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带来的详细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李小强老师,他从18个角度对世界文化遗产大足是可进行的解读涉及到了建造史与发现史、主要造像题材内涵、文化、艺术特点等诸多方面,是很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历史的成果。

千年的历史就这样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它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历史把不断累积而成的。唐代、五代、北宋、南宋、明清时期,均是有着建造的痕迹。不同的时代,带来了不同的风格,诞生了不同的元素。细细观摩石刻,便是沿着历史的痕迹不断探寻,沉浸式感受岁月的变迁。

在众多石刻中,宝顶山石刻又是属于巅峰之作的。之所以称其为巅峰之作,是因为石窟造像近万尊,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将那个时代的佛教哲学、儒家孝道、道教学说展现的淋漓尽致。宝顶山石刻中,不仅仅是纯粹的造像,还融入了诸多南宋生活的场景,甚至许多场景是能够串联的,历史化作了史上的雕刻,在开凿的匠师手下,栩栩如生。

除了造像,大足石刻还有碑刻铭文,这些文字是后人了解石刻背景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或是人物生平、或是思想印记,这些铭文都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宛若点亮历史尘埃的明灯。

对于石刻中的匠师,这本书亦是有介绍的,这一方面感觉是详细并且有意思的。对于这些历史岁月中的石刻,很少人会关注其背后的匠人。文氏族人的世袭制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这些匠人对于作品的自信以及作品的特色都是令人侧目的,也或许正是背后繁华的时代给予他们创新的动力。

与石刻延续多年的创造相似的,便是石刻发现的历程。起初,这些作品是藏匿在历史之中的,未曾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在少数历史作品中,却是能够发现蛛丝马迹的。在近代史中,也曾有外国人士,前往探寻石刻的踪影。直到近现代,大足石刻才在考察团的带领下,完全的展露在了世人的眼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八讲中,除了上述的内容,还选择了众多优秀的造像进行拓展,尽管不曾前往观赏,却也是能够浏览众多,文字与图片完美的配合,构建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作品与历史文化完美的贴合,演绎出了历史背后的汉化过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进化,令人心向往之。在经历十八讲之后,若是有空,一定会考虑前往石刻,近距离感受品味这些历史气息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