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水库13》读后感100字

《水库13》读后感100字

《水库13》是一本由[英] 乔恩·麦格雷戈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库13》读后感(一):一部单调乏味而又冗长的小说

我一直在犹豫如何给这本书评价。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这部小说,这里只谈谈自己的感觉,除了开头的女孩的失踪能引起我读下去的兴趣之外,途中多次想中断。当然鉴于作者的名号,我只能归咎于是自己的阅读能力有限造成的。

毕竟本书有着以下“名头光环”:作家乔恩.麦格雷戈是英国当代备受瞩目的天才作家,以及本书入围XX文学奖,入选《卫报》《洛杉矶书评》等年度好书榜单。在豆瓣评分也有着四星五星的高分,不少豆友都不吝赞美之词,“小说就像一首优美的风物诗歌”,“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写出了生活的真相”等等。

看到这些,我就更惶恐了,我是该选择盲从大多数,还是选择自己的感觉呢?犹豫了半天,我决定选择遵从当下自己的感受。艺术作品应当允许每个人有自由评价权利。我实在是看不出这部小说有多么精彩和优美。

除了开头部分,整部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单调乏味而又冗长。

小说中人物出现过多,而且设计布局刻意打乱,这种结果就是带给读者很大的阅读负担。而且作者采取的平淡的叙述方式,大段的极其琐碎的生活描写又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似乎是作者刻意想创造出一种不同的阅读体验,只能说,作者成功了,但体验是好是坏,自有读者评价。

作者文笔功力很深,但是这部小说阅读体验是糟糕的。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胡言乱语,切莫当真

《水库13》读后感(二):就像书里的驮马河,既看到一条条游鱼、碎裂冰片、摇曳水草,又看到河流

2021.6

这本书我看到的简介是“十三年前,一个小女孩在水库附近失踪了,然后……”,我找不到当时的原文了,但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写得非常精彩的悬疑故事!”,是我爱的那种凶杀案件!我甚至脑补了不少可能出现的情节。惦记不已,几经周折,终于拿到手来看。

我一边飞速略过氛围描写,一边暗暗想咋还没进入正题,怎么这么慢。看到八十页的时候,我忽然想,是不是…我……弄错了什么……?

是的,我搞错了,这根本不是那种故事。在一个英国小镇,一个13岁的女孩失踪了,全镇子的人都出动来寻找她,直升机、警犬、手电、雾……然后,接下来,这个悬置的案件成为了不那么重要的背景。作者仿佛在这个小镇里架设了几台摄像头,隔一段时间来查看一次录像,简短地描述一下发生了什么:狐狸下崽了,某某花开了,谁和谁恋爱了,谁生病了,谁谁被捕了,谁家生娃了。或者是下了很大的雪,羊死了不少,谁出轨了,谁谁上大学了,谁谁死了,谁搬家了。失踪案发生后的十三年,就这样被切片,作者抽出一片描画其纹理,放回去跳过几片,又抽了一片出来……。十三年,小镇上人事物缓慢地变化着,作者闲谈一般轻轻浅浅地把它们讲出来,很多曲折迂回、惊心动魄就这样悄没声息地从眼前滑过。读下来的感觉,像书里的驮马河,既看到一条条游鱼、碎裂冰片、摇曳水草,又看到河流。

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和《游隼》的气质很像。通常我看小说的时候,遇到大段的景物描写常常会直接跳过。《游隼》整本书都是这种景物描写,而《水库13》整本书都是普通小说里氛围描写——这样讲并不准确。当我读到一百页,意识到自己之前飞速略过不记人名和线索会影响后面的阅读,于是又从头看起,用心记住人名、人物关系、职业身份、找到伏笔,自己从切片中找寻线索,串联故事。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故事的精妙和趣味。像在一条河流里追溯一条又一条游鱼的13年鱼生。

《水库13》读后感(三):无论如何,生命......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这在我读小说是少有的事。手不释卷熬夜读完的体验固然过瘾,如那不勒斯四部曲,然而也有如侯孝贤或阿萨亚斯电影节奏和质感的文字,在这本小说,恰恰是它的好处所在,进入则安之若素,放下后也不耽溺。

天分很好的译者首次出书,即将原著的叙述节奏完美地再现,短句推进,沉稳冷静,诗意隽永。时间自是流逝,季节如常更迭。“狐狸在山毛榉林中诞下小崽,黑暗中,睁不开眼的小狐狸们趴在泥土里,浑身湿透,瑟瑟发抖,拥簇在母亲身边取暖。雄狐外出觅食。黄色的欧报春在林间及路边盛放”,我深爱这定期出现的寥寥几笔自然记录,它们给人深长的慰藉。我也怀疑作家跟我是一样的、甚至是更为重度的自然爱好者,他的画面里永远有天光云影和鸟兽虫鱼,甚至会写到产羔棚后的旧干草堆里,有很多跳虫在那里“进食、产卵、孵化",“一只雄性跳虫稳稳地坐在一根长草茎的尽头,尾部勾着肚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准备跃入空中。它有一瞬犹豫”。我还用这些细节检验自己旅居英国一年至今还有多少物候记忆,“怒放的帚石南为山野铺洒成片紫色”,这是到八月了。

作家行文中屡屡从自然景物切换到人事变迁,和诗经中的草木起兴几乎是同样的手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那么一个辽阔亘古的背景底色上,尘世悲喜,个体命运的戏剧转折无法穷究因果,让人无法问出那句:“为什么是我?”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映衬,一种仿佛同样节奏的呼应,一众角色的故事无论多么琐碎无常,都让人念念于心。作家如此擅长捕捉那些动人的时刻,无论是跳虫和狐狸的一瞬生命,还是人到中年的父亲,倾听已长大的双胞胎儿子和妻子熟睡的呼吸声,意识到自己在男孩们还是宝宝的时候,也这么做过。这样的时时刻刻汇聚而成的生活之流,永远奔涌不停,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给丈夫的遗书里的句子:“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作者也会给出明确的时间线索,比如在小说行进到三分之一处时,写道:“失踪女孩的名字叫丽贝卡、也叫贝姬、贝克斯。她现在应该十七岁了。警方发布了一张由电脑合成的她如今可能的样貌图像。这个‘模拟贝姬’看起来像是未经任何变故”,到三分之二多时,又一句:“那张由电脑合成的十七岁照片已过时五年”。在小说开篇即失踪的十三岁少女丽贝卡,时隔数年仍未破案,也未找到尸体,她的同龄人已大学毕业,有些已婚。全书的十三个章节正对应案发后的十三年。到结尾处,丽贝卡的幽影仍在小镇居民的梦中出现。人们并未遗忘,对她早逝的生命的缅怀,在小说中仿佛民谣体诗歌中的副歌(refrain),宣告一个段落的结束,余音绕梁不绝。我也记得一个细节,事发以后整个小镇动员起来的搜救工作,直升机整日盘旋,此后直升机的声音在居民听来永远不同。Someone has to die in order that the rest of us should value life more, 还是想起伍尔夫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部悬疑小说,小镇的众生相才是重点。我很久才把小镇一众人物的名字和他们各自进行中的故事对应起来,到现在仍在惊叹作家何以实现如此有条不紊的超多线叙述。他撷取人物的片段和瞬间的光华,串线成珠,最终赋予每一个个体真切饱满的存在,也刻画出一个传统小镇社区在十多年间所经历的变迁。读毕全书,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翻到首页打算重读,感觉自己依然忽略了太多珍贵的部分。

我读此书的两个月,正是疫纪年第二个从冬到春的过渡。去年此时我问自己,春天如何可能?看到别人发的照片,盛花的山桃和毛樱桃,我甚至想哭。然而仅隔了一星期,我在校园里望见白玉兰满树的花苞,二月兰的新叶,初开的山桃花有最柔和的浅粉,几丛早开堇菜浅紫色的细小花蕾,仍慨叹节序仍是如此规律稳定,哪怕人世间已残破不堪。乌鸫一阵阵华丽的歌声,终于让我相信春天。这个早春读完《水库13》,我也汲取了有如自然万物带来的启示,不要让自己沉溺于悲伤,不要被它压倒,无论如何,生命永不止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