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调情学》读后感摘抄

《调情学》是一本由琼.史密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308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调情学》读后感(一):热辣猿猴

调情,在咱们的语境里面不是个太正面的词,即便再加个学字,也不会正面太多,当然,读这本书也不是冲着正面去的,毕竟,实际上国人可能不似歪果仁那般调情的机会多多,看着书呢,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可以叫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嘛。

当然书读完还是明白自己浅薄了,书是讲沟通的,并且细分一下,有有性倾向的沟通。调情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找到合适的人,一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这可以是无关婚姻的,无关责任的,就是通过调情,找到他(她),享受这个过程。你要是想问,该怎么做呢?那么请遵循热辣猿猴法则H O T A P E:Humour . Open Body Language . Touch . Attention . Proximity . Eye contact . 你还想了解更多?那么去看书吧。

《调情学》读后感(二):总结一下

今天在排队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探讨的是找到对的人而不是和随便任何人建立伴侣关系。总结一下看书的感受,就是尝试建立关系的时候要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揣测他人,也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揣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总会陷入这种奇怪的思维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方式,一是做真实的自己,二是要对自己诚实。

你是不是觉得,做真实的自己和对自己诚实这两点在遇到感情时很难做到,尤其在感情经历很有限的情况下?你是不是一开始只是觉得很好奇,同时也很困惑?你是不是很想了解的更多,但内心很慌张,不知道说什么?你是不是曾经因为自己的笨拙感到很无力?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像一只飞进玻璃瓶里的蜜蜂一样,毫无头绪,但又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你去勇敢探索?你有没有给对方明确且正确的信号,让你们的关系往你要的方向发展?你是不是明明只是好奇,但却做了内心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你为什么害怕拒绝,又在事后后悔?你有没有积极主动且努力去沟通,并做了有效沟通?

当你遇到一个男生/女生,TA真诚而勇敢的想去爱你,而你不那么喜欢TA,或者你根本没有爱的能力时,请你善良一点,真诚并明确的拒绝TA,请你做个人,不要试图养鱼,欺骗伤害TA!

最后引用书中两句话,共勉。“带来幸福的并不是随便一场恋爱,而是一段健康、忠诚、平等的伴侣关系。幸福也并不仅仅来自一种关系,它还来自多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伙伴、好朋友、邻居、家庭成员、社群等建立的关系。”

《调情学》读后感(三):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

其实,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直译了,不如改为如何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flirting”一词放在英文语境下跟中文语境下,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几个观点,其实都满具备实用性的。

首先是拒绝,人们很怕在公共场合向其他人索要联系方式被拒绝,但作者却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两人不合适。你不应该把拒绝看成是很严重的事情,对方如何回应并不应该影响到你,同样,你的价值也不会因为拒绝而减少半分。你的价值应该是你自己决定的,如果把价值感放在对别人的期待上,那最后的结果不如你所愿,也是很正常的。在整个接近别人的过程中,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让别人胡思乱想。整个过程只是了解对方的过程,并不意味着对面这个人就是你的命中注定,孩子的父亲。如果你看到一个接近某人的机会,走过去抓住它。不要过多思考,去做就行了。

如果对方的反应影响到了你,说明你将自己的情绪由别人决定,你的心里模式预设前提还将会影响到你的现实。将别人作为让自己感受更好的工具只能是加深你的恐惧,你会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依赖别人的正面肯定,这反过来加深了你对被拒绝的恐惧。

你需要改变自己的心理模式。你需要选择一个和你有共鸣的想法,然后持续地去相信它。比如“了解别人是很不错的”或者“大多数人都很喜欢交谈,跟我一样”,这会产生冲击性的效果。不要预设对方的反应,不要对对方的反应患得患失,也不要因为对方的拒绝会伤害自尊。如果你带着“了解别人是很不错”的心理模式去接近对方,这个邂逅就更多是好奇心驱动的。这样子两个人的相处也会比较没有压力。

其次,在接触人交往人的过程中,作者主张你不需要吸引任何人。你需要吸引对的人。不能假装或者过分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因为假装的你并不是真实的你,总有一天会被识破的。你只需要做你自己。真实的自己就会吸引到喜欢你的人。不要纠结于自己是否有吸引力。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在当下的文化中,我们常认为,有吸引力就是长相有吸引力。这不一定是对的。吸引力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基于单纯的审美---它和一个人的能量、魅力、自信、对生活的热情都有关系。我们常说自信的人最美,这种吸引力一定是由内向外散发的。当你感受到自己的吸引力,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吸引力。

那我们如何寻找到有吸引力的人呢?

作者提出,判断别人是否有吸引力,是基于你对自己的感觉。这种判断虽然主观化了一些,但不得不说也没有什么别的更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判断了。因为感情是无法量化的。而你在寻找一个可以共度一生的人时,感受必定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我们的心情、对自己外貌的感觉、我们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大笑和触碰,都能建立起积极的生理反应,从而增强别人对我们的吸引力,而对方眼里的我们也会更有吸引力。

《调情学》读后感(四):感想2

作者提到如何去接近一个人,让人感觉亲近。其实,人的肢体语言远远地能比口头语言传达出来的更多。让人感觉亲近的重点是,保证肢体语言的开放。显示出你的可接近性,而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

当你来到一个聚会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一个座位坐下来。因为你无法知道坐在座位上的人,你们之间是否聊得来,当你发现你们彼此聊不来想要离开的时候,却很尴尬了也为时已晚。提前到达一个聚会,花几分钟熟悉一下场地,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早点来你可以观察后面到达的人,也避免了后到时别人已经组成了小团体的场面。到处走动下,以站着的方式跟别人打招呼,如果你发现无法与对方继续聊天,就可以走动到别的地方。以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聊天,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兴趣索然还是兴致勃勃?

但同时,不要把对方的反应放在心上,没有人应该为你的情绪负责。要记得,我有权利靠近这个人,他也有权利用他的方式来回应我。

当你想离开时,不要害羞,直接告诉对方,“我现在要过去一下,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来结束对话。

怎么样确定对方对你是不是有意呢?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幽默(Humour) 、开放的肢体语言(Open body Language)、触碰(Touch)、关注(Attention)、接近性(Proximity)、眼神接触(Eye contact)。

正如心理学揭示的,幽默和大笑能够很高的提升你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男人讲着不是那么好笑的笑话,你却笑得很开心,那多半是因为这个人而开心。

开放的肢体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可接近性,我现在很愿意接受你的靠近,而非冷淡的拒绝。

正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以目传情也是人们常常说到的。眼神可以传递很多信息及情绪。眼神接触的频率是一个判断的基准,眼神接触三次以上肯定是有意的。眼神接触的时长可以说明信息,长时间反复的眼神交流代表了某种吸引。眼神的强度也是一个信息,你可以看着对方,到对方察觉的时候转移视线。或者,当两人已经熟络了起来之后,带着笑意凝视着对方。

触碰这一点是个很好的信号,它给对方在心理上制造了某些感觉,并且表明你对对方确实产生了兴趣。哪些领域是可以触碰的呢?记住,大体上,手臂,肩膀和后背是可以的,而别的部位,需要等待对方的邀请才可以触碰。这点在两人约会的初期,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关注,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注,可以利用赞美的方式进行。“你的眼睛很好看,我从未见过有着这么闪亮的眼睛的人”,或者“你今天的裙子很美,很称你的肤色”。在表达赞美的时候,尽可能的具体一些,能够表明你的的确确是在欣赏对方的美。

可接近性,其实是跟共通性连接在一起的。尽可能的去找相应的共同话题,共同的身份背景,共同的兴趣,这些都是能够激发人们的好感的。

《调情学》读后感(五):调情的思想教育课

《调情学》这本书里不仅有反复的思想建设——轻松的看待搭讪、自信的心智模式、从内心出发摒弃世俗之见,也有一针见血的方法论——如怎样开始搭讪、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该放弃、怎样优雅的退场等等。

作者认为互联网不会有真爱(那些在互联网上寻找目标的人不过是为自己的慵懒寻找了一个借口),调情的必须途径是“面对面”,也因此作者在开篇告诫我们:停止刷屏,开始聊天,寻找真爱。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部分篇幅,反复的对读者进行思想建设,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心智模式”,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要怕被拒绝。被拒绝是一件好事,帮我们过滤掉了那些不适合我们的人。

2.女生和男生是一样的地位。不要被一些社会规则所束缚,目前社会上男女地位都是一样的,男生不会因为女生主动而看不起或者觉得奇怪(特殊人群除外)

3.培养正面的心智模式。有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件事我们做不好,或者对某件事情有了默认的判断,比如“我会不敢跟漂亮妹子说话”,在这种心智模式下搭讪结果很容易走向失败,但事实真的如我们自己潜意识里觉得的那样吗?未必。改变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强化正面的心智模式,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妹子可能很棒,我去挑战一下可能会有很好的结果”。

4.自信,做自己。吸引力不是因为长得漂亮,而是跟一个人的能量、魅力、自信、对生活的热情都有关系。穿着喜欢的衣服,或者适合自己的发型,并不是因为外表吸引到了异性,而是自己由此带来的自信非常有吸引力。

5.放轻松。很多人在调情的过程中,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想给对方一个完美的形象,“某句话不应该说,这样让我不酷”,“我的手应该怎样摆才更好”,太关注自己了反而让自己变得紧张而不自然,况且,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的形象呢?针对这种情况,作者给出了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作者在这还引用了人类学中“参与观察”的工具——参与文化而不过分沉浸其中影响观察。

6.享受当下。有人在调情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担心——“这个人真的适合当我孩子的妈妈吗”“这个人会不会有我难以接受的缺点”,因此会有心理阻碍。但其实,调情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是简单的问话,通过问话才能够去了解别人。为了能够避免“想多了”,作者告诉我们要享受约会过程,不要太去考虑结果。

另外,作者给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论,大概总结如下:

1.如何判断是友情还是调情?作者提出了HOTAPE法则,即:·幽默(Humour)·开放的肢体语言(Open Body Language)·碰触(Touch)·关注(Attention)·接近性(Proximity)·眼神接触(Eye contact)当有人的行为符合这些条件的时候,那往往就不是简单的友情了。

2.让人感觉亲近——混脸熟。人们往往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产生好感,这是人的生物特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别人渐渐熟悉我们,给TA留下比较好的印象。

3.利用人脑的混乱机制——比如,在开心的时候会误以为跟眼前的人很幸福,在恐惧的时候会误以为对身边的人产生了爱情的刺激感。

4.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该怎么吸引TA呢?作者认为不需要展示你的吸引力,只需要让TA知道你被TA吸引了即可,怎么做呢?反向利用之前提到的HOTAPE法则,让TA知道自己对你来说“特别”——比如放下抱着的双手,对对方有所肢体接触,走进对方,与对方有眼神接触。

5.如何优雅的退场?因为调情学最重要的规则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在不想和对方继续情况下,你可以简单地说:“谢谢你的陪伴,但很遗憾我得走了。祝你今天过得愉快。”态度模糊地对待别人并不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善良的人,也不会让被拒绝的人感到更舒服,而只会让他更困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