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密室读后感1000字

密室读后感1000字

《密室》是一本由[瑞典]约纳斯·卡尔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密室》读后感(一):密室:偏重主观方面

挺好的,一本畅销书,不必太过纠结说不说它是不是经典的问题,不过是商家的手段。本书来说文字轻松易让人沉浸到主人公的环境之中,而写法和主题也比较新颖,可以一窥现代职场本来的现状。它将一些职场利益的根本的东西放大加渲染,能给人警醒的感觉,毕竟现在的职场讲究的就是圆滑和虚伪~~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过瘾,读完之后,浑身有一种冰凉的感觉,不由自主的会思考。主人公那样的自命不凡,但又很努力,只为超过那些“蠢货”,他敏感又多疑,对阶级有这敏锐的感受,他想成为集体的上位者,却不知道合群是捷径。因此,他没有一个合群者的觉悟,对不合群的尴尬很迟钝。他极度相信自己,以至于对事实置若罔闻。不过这也可能是一个心理暗示让他选择性忽视和盲目相信。他本身是极有能力的,但他需要一个空间来释放,他没有在现实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一个准确的度来让自己喘息和发展,表现也过于偏激和急躁。悲剧不是偶然。

《密室》读后感(二):你是否躲在群体里给自己点了一把火?

故事过程中,你会觉得比约恩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神神叨叨、自以为是的普信男,你恨不得把他抓起来、关起来,甚至毁灭他。

故事讲完了,你会发现,原来他就是你自己。原来你在用社会的、他者的眼光来审判、销毁自己。与自我对抗,沦为他者的帮凶。

然而,每个人都只能确定自己看到的事实。每个人的主观都在肯定自己。因为人只有基于这一口气的自我肯定,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选择,才能呼吸下一口气。

每个人都知道,藏在群体里的舒适、安全和自身独处时的舒适、安全是相矛盾的。二者并存只是出于人的不同需要。人总得和他者挨着边。

在自己的事实空间里,一切都井然有序,你成为了时间的主宰。在与他者交叉的时空内,你会受到来自各个维度的挑战,你的自我空间遭遇踩踏、挤压,甚至被否定成虚无。但你总有选择——是侧个身,巧妙地与别的维度擦肩而过,还是直接遁入虚无?

另外,工作的内容是为了他者,结果一部分才流向自己,因此所有人都拼了命地把这部分扩大。一旦发现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就只能通过共燃的方式,消耗自我把他者拉下水。

《密室》读后感(三):如何证明密室是密室?

最近比较喜欢的一本中篇小说。对主人公内心描写细腻丰富,让我想起《狂人日记》。大段的内心描写、独白都感同身受。

主人公认为在公司有一处神秘房间,但除他之外的所有人都看不见。他非常喜欢,多次介绍其他同事去参观,指着一面墙介绍同事去参观密室显然吓到了不少人(虽然文中显得主人公人畜无害,但换做我是同事也怕啊)。同事纷纷向上级告状,迫于压力,主人公被告知再也不能进入这间密室。

男主痛哭一场。“这是一次安静而客观的哭泣,一次好的哭泣。这是冲洗河道的水,大约就像我们冲刷屋顶凹槽里的树叶一样。一种让负能量消失、为正能量腾地方的方式。我仿佛能感觉到所有不真实的想法都离我而去,新的想法飞了进来。更好的想法。一个新的机会”。

然后一顿大觉:“这是一种只有到过最底层,现在正在重新往上升的人才会有的睡眠”。之后主人公开始自己声东击西的反击计划。

“你无法直直地截断一条河流,让它流向相反的方向,河水只会溢出来,一如既往地继续它那顽固的旅程。你必须抓住它自己的力量,缓慢而稳妥地把它引向你所希望的方向,河流不会注意到你是怎样引导它转弯的,如果这个拐弯的弧度足够大的话。相反,河流会以为它像以前一样流淌着,因为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变化”。

主人公开始在上司和同事面前伪装自己已经改过自新,恢复正常,再也看不到那间密室。同时利用自己在密室独处时的奇佳状态漂亮的搞定了很多疑难报告。从此,男主在公司内地位直线上升,开始在办公室政治中占据上风。本来想以此倒逼其他人承认房间的存在,但最后总监的一锤定音,主人公终究未能得偿所愿…

如果是在卡尔问总监时被告知该房间的确存在,感觉戏剧效果可能会更好。成王败寇,虽然没有翻盘成功,但是活干得好,才有话语权啊!

另:纸张手感很好,就是有点不环保,一页纸才半页字就另起一页换了章节…排版至少可以压缩三分之一页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