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1793》读后感精选

《1793》读后感精选

《1793》是一本由[瑞典] 尼可拉斯·纳欧达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793》读后感(一):好看推荐

最开始是被封面的推广文吸引的。从多年前开始阅读日本推理,再到欧美、俄罗斯推理、犯罪,等,觉得北欧风格的推理有着它独特的厚重与冰霜风格。其狂野的历史文化积沉使得其犯罪小说中人性的残暴与撕裂更直白,不带一丝的隐晦与遮掩,底层民众的麻木、绝望与抗争更加能触及人性吧。好在经过多年的“洗礼”,还能承受住那种文字里疯长出来的疼痛和不适,这样的文字绘画应该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书中人物,亦或当时历史下人们的挣扎与绝望吧。推荐!好看!

《1793》读后感(二):读后感

读起来稍稍枯燥,但是文字还是很好的。抛开主线以外还有一个由两段往事汇成的小支线,有点无聊。本来还觉得丹尼尔德尔瓦和约翰内斯的拉扯故事有点俗套,但是结局好歹是又转回来了,善。 我不知道我对故事主旨理解的对不对:约翰内斯是雅各宾派的狂热支持者,因为童年被父亲虐待而产生仇恨,在法国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成长为雅各宾派的狂热支持者。后来与丹尼尔相遇,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伴侣,但意外发现丹尼尔就职于国王为防止法国大革命北上而设立的秘密监视部队,随时准备出卖约翰内斯来获取报酬,自然他们的爱意也是虚假的了。丹尼尔由此想起了他的父亲与这个世界的恶意,遂将丹尼尔做成人彘,此之谓由爱生恨。最后,约翰内斯向温格坦白杀人真相,企图通过一场世纪审判传播自己的革命理念,将斯德哥尔摩的公审处变成下一个巴士底狱,却被告知丹尼尔对他产生了真正的爱而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而后替代了另一个杀妻的死刑犯自愿提前被执行死刑。

大概就是这样吧?当然,结局的反转十分精彩,但毕竟这么多影视文学作品的珠玉在前,这种结局肯定是没有第一次看见时那么有震撼力了。毕竟少见多怪,多见不怪嘛。。。

这本书确实没有宣传上描述的那么有吸引力,但是我觉得是不是身处在瑞典人的社会里会对这本书有更多感触和想法也说不定。。。

《1793》读后感(三):希望渺茫的悲惨世界

全书尽讲了一桩案子,及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如何在斯德哥尔摩生活。此书不像探案小说,悬念其实并不太抓人,许多情节也都猜到,但有一点我认为很好,它写出社会下层穷苦的人,并同情他们的苦难。只是看过之后仍对结局不甚满意,穷苦人好转的希望似乎只牵系在两名主角身上,他们掌握着一定权力(探案的权力与租赁来的一同探寻真相的权力),同时恰好是心存正义之人。

到结局,法国的革命轰轰烈烈,犯下罪行之人大都死亡,但斯德哥尔摩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穷苦人,他们维系生活的希望似乎还未到来。故事描绘出社会构架的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形下似乎处处都有风暴酝酿,然而正义之士太少了。数遍书中,心怀此道,同时有一定能力保全自身的,不超过三个人。主角破了一桩案子,他们的短暂组合似乎很快就要因一方的死亡落下帷幕。诺林远调,只剩下寡妇安娜相对安心地活在一个善良的谎言中。

因此,主角塞西尔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让案件的凶手受惩,并未给人带来一种沉冤得雪的畅快,而是深深的难过,似乎正确的结局只能通过隐晦的手段获得。书中希望太少,或许实际上是悲剧。我更情愿想,这种情况是由于作者对蕴含于人民群众内部庞大的革命性发掘得不够多,不然这样灰暗的基调确实是人很难相信即将有黎明到来。

《1793》读后感(四):小记

本来不打算评论,但还是稍微记录一下(不剧透,以后也不会了)

退伍的残疾老兵和肺结核病人,一个充满智慧身体孱弱,一个满心正义四肢发达,也算是侦探小说的标配,也让满篇充斥着孤注一掷的无力和弱者的悲凉。案子只是一个贯穿的线索,作者真正想描述的就是书名一笔带过的这个大背景,大量的段落详细描写了瑞俄战争,那些夸夸其谈战争的人一定不了解战争,因为了解的越多,你就越厌恶。不过即使这么黑暗依然能看到作者不时冒出的冷幽默。

法国大革命的浪潮让这里的贵族人心惶惶,更加紧了他们堕落和邪恶的力量。第一个故事就是讲那些游走于边缘的小人物如何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最终仍不可避免被吞噬的命运。第二个故事是以一个女性视角—安娜·斯蒂娜叙述的,女性在社会上缺乏谋生的渠道,穷人女孩提着篮子去卖水果都会被人说是诱惑卖淫,男性可以享乐凌辱却不负责任。至于罪证,引用一句原文里的话:“你那红润的面颊就能证明一切。” 女主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通往自由的道路有多么不易,从她身上被剥夺掉了太多,仿佛蜕了一层皮。

当然作者不只描写这些主要叙述者,他还描写透过他们看到的其他人,这些人或略存仁慈,或在外人看来十恶不赦,但也带着各自的经历,被困顿在同样丑恶、肮脏、漫无天日的环境中,在更大的社会层面上他们也是弱者,不能向上反抗,只会向下挥舞拳头

我很理解最后斯蒂娜的泪水,不是因为突然得到一大笔钱,而是因为在她以及许许多多底层人物命途多舛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感受过谅解和被关爱。以及温格为什么会出现胜利和失败交织的表情,一个一生都在坚持理性的人,最终还是屈服于一己私情,如撒切尔一开始就指出的 “你迟早会变成一只狼…在你的眼睛里,有捕食者的獠牙和冷光。你的牙齿会沾满鲜血 ”

即使本文的推理成分不是最精彩的,结尾还是超乎我的意料。

《1793》读后感(五):十八世纪的一起命案牵扯出的秘密

我知道瑞典是北欧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但对于瑞典的文学作品,我几乎都不曾了解。唯一对瑞典最有印象的就是诺贝尔和诺贝尔奖。所以惭愧的是,对于瑞典的历史我也知之甚少。但这并不影响我阅读这样一部犯罪题材的故事。 本书《1793》是一本历史犯罪小说,故事背景是发生在18世纪末,皇室混乱的情况下,在斯德哥尔摩的南部的湖中,打捞出一具男尸。死者身份是何人?又是何人犯下的罪行?犯罪动机又是为何?这三点成为了这本书中最大的悬疑点。由于警察局长不能出面,所以他委托了一名顾问塞西尔温格,帮助警方调查此案。患有肺结核的温格。被诊断命不久矣,但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认识了一名退役军人卡德尔,这位退役军人受伤之后留有一条手臂。两个人一起追随着,仅有的线索调查出了真相。

看这样的故事情节,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一个西方比较擅长的硬汉派推理,但实际上并不如此。我把它归于历史犯罪小说,原因在于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叙述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揭露真相,其实也暗示着当时瑞典贵族以及百姓们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之下,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群,遭受到的苦难。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无奈的生活着。不论是故事中的两位主角,还是一些小人物。让我看来都带有悲惨的命运。 整个故事一共分为4个部分,当中两个部分,完全可以当做两个独立的故事来阅读。一个是实习医生克里斯托夫所经历过的事情。而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无名男尸,就和他有关。而第3部分中的女主角安娜,则是完全和整个主线故事无关的人物。但因为他与克里斯托夫的相遇,才造就了温格找到真相的重点。安娜的命运也可谓是十分的悲惨。 虽然我不了解这个国家当时的历史背景,却也能通过作者的笔墨大致想象出。在动乱年代下百姓们生活的状态。而这本书所拥有的一个副标题《18世纪斯德哥尔摩上流社会的末日交响》也给予了我们一个提示。那就是只有当时上流社会的瓦解,才能改变当时的群众现状。故事最后的结局是让我有一些困惑的。我不太能明白温格最后对罪犯的行为,是想要让犯罪之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还是出于其他的目的? 读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比我想象当中的流畅。尤其是第二第3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也非常融入其中。读完本书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也发现瑞典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保持中立,是一个永久中立国,这也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密不可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