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敬畏生命》的读后感大全

《敬畏生命》的读后感大全

《敬畏生命》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敬畏生命》读后感(一):细品人间大爱,感恩一切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从长远来看,确实如此。从眼前来说,我此刻的状态,便缘于正捧着的这本书:张晓风的散文集《敬畏生命》。寒露已过,还有几天就是霜降了,深秋的寒意一天比一天浓起来。窗外细雨濛濛,我坐在飘窗上,一手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红茶,一手捧着这本书,书已读完。

张晓风,我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用俊秀的文笔,抒发着她的情感,时而细腻入微,时而大爱无疆。余光中称赞其“能将小我拓展到大我,仍能成为有分量有地位的一流散文家。”席慕容评论张晓风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

《敬畏生命》这部散文集收录了张晓风的44篇散文作品,篇篇经典,读来让人神往,让人心暖。书名选自其中的一篇同名散文作品。

在紧张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张晓风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让我依稀忆起人只是飘渺宇宙中万物之一,而不是“万物之灵”,惜物环保的观念意识在这部散文集多篇中有所体现:《巷子里的老妈妈》、《奖金六元》、《衣履篇》,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里,她没有迷失,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对身边的观察记录并倡导着她的惜物观,这是对台湾的爱、对祖国的爱,也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爱。

张晓风作为一位母亲,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儿女的生活片段,选取的多位生活中的细碎小事,无论是从音乐教室里听女儿演奏,还是女儿对脸的作用的阐述,抑或是女儿的赋诗天赋,无一不从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慈爱和无私的疼爱之心。

对儿女如此,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的爱亦如此。对大一医学专业新生关于医者身份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许,对求教写作问题的晚辈的贴心回答,张晓风的言辞恳切质朴。

作为晚辈,张晓风对父亲、对工作和文艺上的前辈,是崇敬,是谦卑,是对先辈过世后的悲念和遗憾。散文集中的《我家独制的太阳水》和《孤意与深情》一同道出了这样的情感。

作为一位读书人,张晓风有她个人的独特视角,比如对杨贵妃和她的诗的诉说、诗人李贺和他家雇佣的外劳、薛蟠的生日宴上的泰国料理等,能将这样细微的无人问津的事件评头论足一番,自是一个有着有趣灵魂的人才会做的。

散文,读来让人情思悠远,意味深长。张晓风的散文,除了这些意境美之外,还让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除了对人的慈悲和感恩之外,还有对山水无限的爱。散文中关于山水和旅程的描写,都是沉浸到山水中去才会有的情调,那是一种回归当下的境界。

在嘈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时刻都能享受当下的心,便显得格外珍贵。读张晓风的散文,便读出了这样一颗心。像是《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等待春天的八十一道笔画》、《梦稿》、《画晴》、《也是水湄》,里面都体现了张晓风回归当下,保持正念的姿态。

可以说,《敬畏生命》所收录的作品,横阔张晓风对人、景、物的感恩与大爱,纵揽张晓风对历史的缅怀,对当下的正念,对未来的期许。读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交一个情投意合的朋友,也似跟随一位练达的智者。《敬畏生命》值得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是入睡前,信手拿来读一读。

《敬畏生命》读后感(二):居家过日子,响蓝的好天气

第一次读张晓风老师的作品是散文集《初心》,纯白素净的封面上,几枝手绘的花草,很是清雅。其中一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触动很深。

从事着儿童相关工作,给孩子提供“精神食粮”,可我们提供的,是糟粕还是琼浆?还是,根本忘了去思考这一层。反复读来,不免惭愧。原来,“母亲们”切身的思索是这样的。

张晓风的文字里,处处散发着母亲的思绪。最新的散文集《敬畏生命》里,一整个章节都是关于孩子的。

女儿惜物,舍不得扔掉好看的蛋糕盒子。她联想到多少惊动山川的天才,那些装过他们的身体,时候到了还不是说丢就丢!突然就悲伤起来,以至于愤怒,这是她惺惺相惜却无力挽留的怅惘。最后只能柔声同女儿讲:

小女孩出去旅行,把喜欢的娃娃“通通”带上。她拿出大人的命令,只许她带一个去,最喜欢的一个。可小女孩斩钉截铁地告诉她:“我喜欢通通。”你猜最后怎么样?

除过孩子,张晓风的文字里,装着日子。有琐事,但不琐碎;有柴米油盐,但不鸡毛蒜皮。总是清清朗朗的,暖暖的,但不过分热烈,不虚假地灼人。

她教孩子从小不浪费,令他们成了“不丢族”,舍不得眼睁睁看同学丢掉郊游剩下的食物,每次总带回一大堆用剩的酱油、沙拉油、面包……她还因此做了一位老婆婆的“贵人”呢。老婆婆的孙子长得快,衣服很快就不能穿,想送去回收,可惜找不到旧衣箱,颇为着急。她只不过答应顺便帮老婆婆送去收衣站,就解决了老婆婆心里的问题,成了“贵人”。

她去家附近的卤味店,总会带一个饭盒,既不用打包盒,也不用塑料袋。这个环保的举动,换来店家的“抹去零头”少收六元。也总有可爱的人,会一旁解释说“人家在做环保啦!”你看,得到别人的理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何况,有时还能得到店家派发的“六元的奖金”。

读张晓风的文字,听的是蔡琴的歌曲。她们的作品,给人都是一样的感觉:柔柔的、软软的、暖暖的,一如舒服的日常。像冬天钻进被窝里,亮一盏昏黄的灯。也像晴朗的好天气,日光毫不吝啬地温暖着面庞。

《敬畏生命》读后感(三):用发现美的眼睛看世界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语文试卷上领略过张晓风先生《不朽的失眠》的风采,但在我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经典合集读完时,还是要感慨一句张晓风先生的语句实在是太绚丽,如诗般的可泣可颂。简简单单的几个场景描写,读时总能让人觉得眼前是一副又一副优美的画。

《敬畏生命》这本书是收录了她的《放尔千山万水身》、《送你一个字》、《雨天的书》等经典作品的合集。在处理完一天嘈杂的事物,好不容易寻了个独处的时间,蜷缩在沙发上,泡上一杯茶,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倒也是一种享受。

该书有五个部分:壹——年轻,好!、贰 ——诗的容器 、叁 ——人生,可以是美好的、肆 ——山水有深意、伍——身侧的幸福

全书读下来,能感觉到晓风先生心思细腻,总从细微处发现生命可敬可叹的地方。从自己女儿儿子学生以及自己的成长写到自己与诗的缘分,一直写到生活中的平凡的美好。这些生活琐事,在她的笔下却像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小确幸。

譬如她在敬畏生命一文中写到大树絮状的种子。张晓风先生从漫天飞舞的“小云朵”中感慨到生命的无畏与震撼,感慨从渺小的毫无反抗之力的“小云朵”最终能成活成参天大树的壮举。生命中那为了生存而做下的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虽然它只是个植物。以小见大,作者婉转的表达着她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万物对生命的珍视。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张晓风先生的作品非常适合大家学习写作。

先生的作品常常无声的传达出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对事物的观察非常仔细并有独到的见解,二是善于表达

像书中《坡丘的联想》一文从最初的对小坡的外观描写,延伸到小坡的性质“圆融柔和而又暗自骚动”像极女性的特征。从而关联到历史上第一位与丘有关的女性。另外,又从小丘的名字联想到与坡相关的历史名人“苏东坡”,从坡字写到人世的坚辛,却并没有陷入对艰辛的描写,转而得出我们生活的这个球体,这世间万物何处不坡,这犹如多出来的天恩,让人感慨世间之辛劳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充分挖掘出丘的特点特征,并发散到与之相关的事物。联想之丰富,观点之独特,值得大家借鉴。

第二个特点先生的文字意境优美,并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让文字犹如歌曲般富有表现力。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排比,充满了场景感和跳跃感。如在《穿风衣的日子》里描写风的那段:

必然有风在江南,吹绿了两岸,两岸的杨柳垂暮……

必然有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必然有风像旧戏中的流云彩带圆转柔和地圈住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棠残叶。

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散遍洛城。

……

她的语言兼有江南女子的优美和塞北男子的豪爽。在浓墨重彩中又凸显出强劲生命力,既充满了气势又不乏细节的描写,是一部值得学习的好作品。

《敬畏生命》读后感(四):生活中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敬畏生命》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老师的散文集,作为作品纳入教科书的“当代十大散文家”,老师用其特有的敏感细腻的观察和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命中的绝美画卷。全书由44篇散文及书信集合而成,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年轻,好!”,描述的是青春,自己的青春和别人的青春。青春就像爱情一样是永恒的话题,青春是绚烂多彩的,我们都曾经或者正在拥有青春,我们在青春的年纪里肆意驰骋,或喜,或怒,或忧,或思,或悲,或恐,或惊,时间不因我们的情绪作丝毫地停留。青春已逝的,多一些追思,将回忆当作甜蜜的温床;青春尚存的,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第二个单元是“诗的容器”,我们曾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竟然还有这样有趣的故事,我们的历史,文化,文字,节日是那样的悠远,那样的富有美感,除了对老师博学强识倍感钦佩之外,更多的是激发了自己对历史,对文学的强烈兴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三个单元是“人生,可以是美好的”,人生旅行中最美好竟然不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身患恶疾的消息竟然带来不是倒霉!可以在梦中自由飞翔的时候竟然会纠结于一种海洋生物的英文拼写!......诸如此类,晓风老师总是有奇特的角度来观察身边的种种,让读者眼前一亮,原来生活这样有趣!

第四个单元是“山水有深意”,田野上,静湖畔,曲山中,长廊里,到处都有老师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对挚友,双亲还有良师的思念。

第五个单元是“身侧的幸福”,原来,最想要的幸福就在身旁,我们未曾回头四望。

读了张晓风老师的散文,不免生出“万事皆可写,万物皆有情”的感慨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晓风老师的笔下都成了聊有生趣的写资,都转化为妙笔生花的文章。当代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我们很少有时间有心情停下来,想想我们的得失过往,感受身边近在咫尺的美好。其实,美好一直都在,只是缺少了发现它的眼睛。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困惑,对美好充满了向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那么,这本张晓风老师的散文集《敬畏生命》是你可以选择的一本好书,它或许不像那些鸡汤文可以让你热血沸腾,但是在某个对生活有小情绪的夜晚,它可以疗愈你内心的伤口,让你感受到身边的幸福。

敬畏生命

评价人数不足

张晓风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敬畏生命》读后感(五):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对于张晓风老师的了解始于上学时课本上的那篇《行道树》,那些我从未在意过的站在街道两旁的树,张晓风老师却看到了它们存在的另一面。以后很多时候,我走过路两旁的行道树,心里总是充满感激和敬仰。

也许这个就是读书的意义吧,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你看见不同的天空和夕阳,产生共鸣的喜悦。

一杯苦茶,一本书,一天的光阴,一次灵魂的对话和共鸣。

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北方没有暖气的室内温度已经很低了,不得不穿上厚毛衣。烧一壶开水,泡一杯茶,窝在书桌前,读着《敬畏生命》,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只剩下满心的喜悦。

书中分了五个章节,分别是年轻、诗、人生、山水和身边的小确幸。但是通读下来,对我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现实中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每次用完护肤品,迫不及待丢掉占着梳妆台的空瓶子时,心情总是复杂的,那些个好看的瓶瓶罐罐,不丢,占着位置,丢,难道它丝毫没有价值了吗?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好看,拿起来多么沉,而在于那些一点一点会用完的水或乳液,多么让人伤感又让人深思的问题。

读到“一张年头鲜艳年尾破败的年画”,不觉有触目惊心之感,多么像一直困惑我的护肤品瓶子的命运。年画,新年伊始,多么鲜艳,多么自豪,或许它还会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殊不知在年尾的时候,以破败毫无价值的形象退场,多么让人难过却又无奈的一件事情。而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在人生中,比比皆是。就像作者关于嚼口香糖这件事的论述一样:

生活中,最怕的就是始于清甜芳香,终于吐之弃之,也许是因为生活太过漫长,耗尽热情和耐心,最终成了一个嚼过很多遍的口香糖,只剩下恶心。一次漫长的旅行,始于兴奋,终于疲倦和厌恶;一段婚姻关系,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磨掉了所有的清甜芳香……

我们总是希望生活像酒,历久弥香,却一不小心竟成了无数个破败的年画。但是,只要活着,生活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我们只能努力将自己活成一杯酒,寻找生活的乐趣,敬畏它,热爱它,并将它过的热气腾腾,如作者的“我愿与对方共同洗米掌勺,即使五万顿饭,也在所不辞”,也是一种态度。

那时候还没有一个人外出走走的勇气,喜欢旅行,但是很不喜欢朋友们在旅程中不停的叫苦叫累,因而不得不放弃很多风景。旅行是辛苦的,但是身在旅程,相比较耳朵和心灵受到的震撼,身体的困乏根本阻止不了好奇的脚步。

慢慢的开始一个人出走,生活周边的角角落落,去探寻一天,又累又快乐。听鸟叫虫鸣,感受微风拂面,那种快乐很难描述,又很难去和朋友分享。当读到作者旅行的那段描述,真的想跳起来鼓掌。

好的旅行结束时,累也是快乐的附属品,也是一种精神愉悦的感受,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活着的思考,而有些思考只是属于自己一人,因为大多时候难找到共鸣感不说,一不小心反而成了别人的笑料。

喜欢漫不经心的旅行,喜欢突遇的小惊喜,当然旅程中最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心灵,所以那些沉重的物质,反而成了行走的负担,那么两衫一裙足矣。

读到这儿,非常的感动,这不是我们很多人生命的常态吗?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不会成为名流千古的巨人,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点亮一两个人的心灵,同样也感谢那些给我们生命带来温暖的人。这是我们大多数的生命,也正是这些大多数,温暖支撑着我们勇敢的走下去。

可能是岁月渐长,网购买东西的习惯已悄然离开,不想拥有太多,也不想生命的厚度被物质所累;也可能是物质欲望的降低,一箪食一瓢饮足矣,总之,渴望物质的欲望逐渐降低,也许是明白了死守着一份东西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生活中,尽管我们大多时候面临的都是“嚼口香糖”的境遇,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和感动,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那么你会发现生活非常有趣。

敬畏生命,热爱生活。不畏艰险,勇敢的将一只脚不断地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