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去年天气旧亭台》的读后感大全

《去年天气旧亭台》的读后感大全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一本由叶广芩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年天气旧亭台》读后感(一):不一定非要“三部曲”嘛

读《采桑子》很惊艳,读《状元媒》很回味,到了这一本,可能味道就淡了。《月亮门》《扶桑馆》还可以,但是到了后面,还玩什么“74110”的梗,就真的落入俗套了,七格格,不能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出身与经历,写写大宅门、老贵族这些都是感同身受、手到擒来的,说有那个味儿。但写到寻常百姓,似乎还缺了点什么,或者说少了一丝烟火气儿

但话说回来,哪有那么多完美,已经很不错了

《去年天气旧亭台》读后感(二):去年天气旧亭台,现今人物难觅踪

老北京的故事,写满了童年的开心,长大的惆怅。很多很多的回忆,明明已经褪了色,却满满的色彩。其实丫丫家里有更多华丽丽的传奇故事,作者点到为止(另书),仅就是童年聊,撩拨的看客心里痒痒的羡慕。至少我对于这样恣意的童年满是崇拜,当即分享给8岁的女儿--如果你也能这么畅快,妈帮你挡老师(牛吹挺大)

我特别的喜欢老一辈的故事,感觉活的很自然,很人性。有向往的节日,有按部就班的充实生活,有一家子团圆的满足,更有邻里间搭把手的自然性情。现在的我有什么呢,啥也没有,坐在家里都觉得冷清。寂寞的紧了弄两只小鸟关在笼子里一起冷清。可悲,这么活着还有啥意思,为啥过生活就成了这么艰难呢?

另,我其实是听的田洪涛老师的有声版本,老师演绎的精彩万分,享受

《去年天气旧亭台》读后感(三):《去年天气旧亭台》

一年内读完的第七本叶广芩!其实,此书所包含的九个短篇,《月亮门》、《鬼子坟》、《树德桥》、《黄金台》我之前都读过,可这次依然有滋有味地又读了一遍,我还特别喜欢新增的《太阳宫》、《后罩楼》、《扶桑馆》。我总很享受跟随格格作家生动传神的笔,回到过去,回到从前,回到那充满烟火气、温润的老北京,回到那庭院几重的大宅院、回到那猫儿狗儿慵懒的旧胡同、回到那瓜田菜青的太阳宫…… 我喜欢耗子丫丫,喜欢她古灵精怪间所看见、所感受、所了悟的世事人情。读叶广芩,总觉是温暖的回望,也是伤感、怅然的回首。

《唱晚亭》不同,写的是现在是当下,描摹的是一帮金家后人儿孙辈势利铜臭、庸俗贪婪、无情无义的小人嘴脸,文字中满是讥讽、慨叹+欲哭无泪的愤懣,可悲啊!堂堂正宗爱新觉罗的皇室子孙竟已沦落至如此不堪、媚俗的地步!!我并不很喜欢这篇,或许,我只是不愿接受纯真灵气的“耗子Y丫”、知书达理、大家闺秀的“七格格”,在暮年,不得不面对的这簪缨世家的精神亡落+让人寒心的一地鸡毛吧。

《去年天气旧亭台》读后感(四):去年天气旧亭台有感

文章好像通过一个奶奶在讲她的人生经历,很有中国年代感,细节描写到位。书的最后更感觉现代人更浮夸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淡薄一些,功利心太强,而那些小村落的老人则更能坚守本心,经历过繁华也更能回归本心。其实人的一生所追求不过是别人高看自己一眼,得到了又如何,纷纷扰扰不过是曲终人散。而书中那些战场中将士那些信念,真的是我更渴望和羡慕的。在我所经历的30几年里,有些人来了,有些人走了,最后都变成朋友圈里偶尔的点赞,也许连那小小的赞也是顺手为之,根本没有细看所谓何物。如果一段时间没有发圈,也不会有人来问候,也不敢去冒昧打扰别人,怕没话说的尴尬,多了些许的隔膜。 记得上学时和室友一起讨论,最想居住的地点,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玩耍,首选新兴城市,如果居住就选择历史厚重的城市,那里更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在时间长流中熏陶着我们。 有多久我们没有坐下来好好吃顿饭聊聊天了,快节奏吃饭,做事少了人情味,短视频让人没有耐心好好去看电影,听书软件就像抄写别人阅读理解里,总结好的段落大意,这些都让人厌烦,想逃离。 那些真实的历史远比书里还要精彩,希望我们能传承下去,而不是淹没在嘻嘻哈哈的闹剧中。

《去年天气旧亭台》读后感(五):叶先生文章写的好,吸引人,勾着人往下看。

这本书开卷的时候是上周日的下午,我在阳台,中午给桂花浇完水,推开窗户透透气。 说来就巧,小区楼下就传来“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由远及近再及远。往楼下看就只是街道两旁依然浓绿的树冠,看不见人。 于是我就在想像这个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师傅的样子,自行车把上是不是挂了一串铁片子,车座是不是七零八碎放了好多其他工具。慢慢又在想这师傅得吆喝多久才能真正有人下来,这年头还有谁会去磨一把剪子而不是买把新的,即使有人想磨住楼房又怎么叫住他,于是就担心起师傅的生计来,希望师傅可以有生意,赚到钱。 这本书就和这声“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很像,旧日的痕迹随着社会发展,只会越来越模糊。偶得一瞬,便是吉光片羽。九十年代以前社会更新迭代还没有如此频繁,不同年龄人的生活经验可以产生很多共鸣。进入新世纪,更新速度迭代飞快,乃至“后之视今”完全不同于“今之视昔”,每代人只会拥有属于自己这代人的集体回忆而难与前人产生共鸣。能听到珍惜这声“磨剪子戗菜刀”和共情这本书里包含的旧日生活乐趣,是福分。 叶先生文章写的好,吸引人,勾着人往下看。让我想起来小时候捧着“读者”、“故事会”,爸妈叫吃饭都叫不动。虽然好多年没看读者和故事会了,但我记得小时候阅读他们的快乐感觉。就是读这书的感觉,一样的快乐,一样的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