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100字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100字

《历史·山水·渔樵》是一本由赵汀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一):标题

此书旨在确立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作者对于历史的理解正是经史一体式的古典理解。历史场域中不仅仅存有诸多历史事实,在其内部还映衬着与诸事实相互对质的《六经》之“道”,并且历史之道必须作为历史之事的准则。另外,作者也将历史提到了与文明生命相匹配的高度,因为历史作为文明的整体框架,就是文明对时间的组织形式。同时,选择历史以叙述存在,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存在论的无限性问题。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解释。将历史与存在放置在无限性的问题里,就意味着在有限性之中去展开无限性。这样一种以有限内含无限的方法论,近似于康托将无穷集合映射到有穷集合的无限内部空间。作者感兴趣的是如何解释历史内部的那些组合要素、关系和结构,以及历史之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组织形式,这也是那些最佳反思者才会关心的问题。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二):20240124

意象研究。渔樵史观,太史公传统之外更接近文明不言说精神的的主线。

经史一体的中华文明传统;把历史变成方法;先有历史哲学后有历史学;事不离道,不需要神或理念

啦啦啦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https://pourquoilamusique.frhttps://pourquoilamusique.fr

拉拉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三):历史以安身立命

中国人以历史哲学(载道之事)为本构筑可持续的精神世界,以此来解释生活中所有事情的意义。这样一种理解构筑的是一个化时间为历史,化空间为人文关系的人事世界

“只要愿意,不同事物总能以诗化的方式显示出相似性或对应性,因此类比不是证据,也不是论证,而是诗。”

赵采用理论构建的逻辑方式来对神学 哲学 历史哲学进行对比。什么是理论,必须有一个前提,来推导出结果链,如果没有前提作为根基,就会导致循环论证,但是引入历史以后,即使没有前提,动态的循环反而呈现了意义本身而不能被看作同义反复。

只有当思想和作为两者为一体,所思之事即所为之事,思想的对象和行为对象完全重叠,才可以“理解存在”,只有创造了存在才能拥有关于存在的思想,我们不是创世者,所以作为人我们不可能去反思或者理解“人为什么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提出关于万物的思想问题,只能认识万物。

人能创造的只是历史,历史(人事)才是人合法的思想对象,只有在这个世界,人才能以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尺度去反思万事的存在意义。

当然,历史只可能出现于文明状态,超越重复的自然生存方式,生活开始有因为人为之变化而分叉的可能,时间才会标上人的刻度,有了过去、现在和将来

历史就是对存在的全部解释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四):读后感 无题

这篇访谈 对书里值得玩味的地方已经讨论得比较透彻,只简单记录一下自己读后的困惑。

在历史-山水-渔樵这一组历史意象中,渔樵显然是一个不大自然的点——无论诗文还是书画,渔樵更像是士大夫从自己人格中升华出的一面镜子,出窍、超脱的灵魂。文人在行旅、冶游、放逐等不同场景下面对山水时,时常生发出超越一朝一代兴亡的感叹,上升到历史循环的高度。当讨论的主题从有穷放大至无穷,文人也从自己的社会阶级中寻求脱离,把画面背景由庙堂之高换到山水之间,为自己刻画出一种渔樵的形象。所谓渔樵论古,无非是文人的两个自我间的对谈。赵老师所描绘的实际存在的生产者,如同卖炭翁一般,当然是不会论古不休的。

第一章的历史是显明的,世事随着时间展开。第二章山水是在世界的平面中找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界,是在已有的物象之上赋予意义。这么看第三章的渔樵,如果纯是士大夫的精神设计,似乎就难以和前两者并列论述。既然渔樵是文人所寄情的一种虚指,研究渔樵论古的话题、不休的缘由,似乎就更应该从士大夫的观念中去寻找,而不是在意象本身中挖掘。由此来看,关于民间故事历史观的长篇论述就更让人难懂了。

同时,这里引申出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渔樵似乎是在和山水强求对仗。陶渊明在躬耕中也可以悠然见南山,耕夫未必便没有那层介乎于俗世和山水之间的超越性。李白梦游天姥,没有渔樵的身份存在,也可以纯凭想象力找到“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以这样造作的渔樵意象来树立渔樵史观,其种种不明之处也就不让人意外。

另一个疑惑在于开篇立论的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赵老师提出了意象与概念的东西方分野,并基于此建立了以历史经验为纲的精神世界支柱,即将“道”的研究范围限于历史经验之中,超出经验的皆是无可观测、无可体验的抽象概念。其逻辑理论或许可以构建,但无所谓真、无所谓假,从而无意义,也就是赵老师多次提及的“永在即永死”。而历史意象的妙处则在于从有限的经验中寻求无限,以历史不同产生“道”的形而上学。

这一阐释不见得有内在的矛盾,但是否如赵老师所表述得那样“悲壮”就很难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其无限可能性在于新方向、新范式的开拓;并非一根弦,虽以不同的频率和相位弹拨出丰富的音响,但仍要回归原状。以历史为本,某种程度上也许是把眼界局限在了已经得到体验的旧范式之中,缺乏超越性的想象力。过去不可经验的,未必是未来不可经验的。新的可能性的诞生可能正源于抽象概念未经体验的新演绎,几何学、代数学的发展就是例证。

这么说或者是一种妄断,但这种精神世界看起来是建立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壁垒,从而拒绝了想象力。把意义局限在可经验的范畴之中,不是悲壮,却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实用的怯懦。因此史学与经学一体,经学也与酱缸一体。当然,这么解读古典精神世界可能也恰恰解释了我们的自十六世纪以降的裹足不前,只是我难以确信这是否是赵老师的本意。

赵老师把这本小书称为实验性的文字。我们也许确实需要更多的比较研究,来验证这个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哲学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新路径。

《历史·山水·渔樵》读后感(五):五人谈:张志强提问赵汀阳

张志强提问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

赵老师首先讲了一段方法论,我读赵老师的书的时候一直想要探寻的是赵老师是怎样组织自己的思考的。他有自己的方法论,首先是分叉的方法,是他衍生、组织、创发自己思想的方式,这个特别重要。第二个体会是,赵老师是从没有前提出发的,他的思考不预设中国作为前提,而是从逻辑思考出发,最终达成与中国立场相近的结论。中国是结论不是前提。而就像刚才讲的,如果中国哲学的讲述缺乏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自相关的论证,像是一种自说自话,那么这样一种言说如何能够拥有普遍有效性呢?这也许是他的核心关切,所以他要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解释说,这种自说自话的方式其实也可以构成普遍有效的方式。在这里就是历史哲学的方式,就是自身的动态循环的解释模式。这就是他讲的自己的故事为什么是可以的?因为它已经到底了,没有其他的前提。

同时说,得出中国是自己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从形上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推进,他在《第一哲学的支点》里面有一个在后形上学时代重建形上学的努力。他是从希腊的形上学传统里面引申出来的,他要走出一条新路来,就是他讲的“共在存在论”“历史形而上学”或者另外的概念“事的存在论”,是相对于希腊的“物的存在论”物理的形而上学而言的,其中一个核心的方法,就是在没有前提的前提下论证一个自相关的普遍有效性。这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给文明做了一个论证。文明不会由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而崩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一个这样的意义在里面。这是我们需要非常重视的方法论及其洞见所在。

我们理解的“历史形而上学”,其实最有历史形而上学传统的就是中国价值的一种表述方式或者证明方式。中国的哲学就是历史形而上学,这毫无疑问。也就是说,中国相对于希腊而言,他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更重视的是“历史之道”。这就和希腊不一样,它认为历史是偶然具体的,不是普遍有效的,不会从历史中寻找形上学,中国恰恰在具体有限的世界当中发现道。这是中国形上学的特点,是在有限当中发现无限。西方人一直纠结有限当中是否包含超越,但这对于中国而言不是问题,因为有限当中就是包含无限,这就是历史形上学的主题。

如果我们在这个前提之下理解,作为历史之道、历史形而上学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不是只对应渔樵一种方式?按照赵老师“折射”的方式,渔樵是不是历史形而上学的唯一结论?涉及到一个问题,还是回到形上学的讨论中来,我们知道它相对于物的形而上学,有事的存在论。这非常重要,因为它叫人的创世学,不是神的创世学。人的创世学中唯一的大事就是世界从哪里来,这个世界的存在。所以一定意义上讲事里面是包含着物的。因为对我们来讲,唯一大事就是这个世界的存在,包括我们人在内的世界的存在。所以事是包容物的,也就是物的意义是可以用事的意义来意义化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心境圆融”“理事圆融”,心物之间、物我之间一直有交融的状态,其极致就是“天人合一”。如果只有人的创世学,那么历史就是只与人相关的历史世界,那么它是不是还是没有破除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我的意思说,按照中国理解的历史形而上学,恰恰是天人相关的?天人的创世学?所以要从天人的角度来理解。天人相关的创世学,是不是能够克服人本主义的,人和自然之间潜在对立的可能性?

这里面引申出一个问题:山水和天地的关系。赵老师特别强调山水是在地的超越,它是在离社会最近的位置。我们的问题是,山水和天地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理解天人相关的创世学如果就是历史形而上学的话,这就是司马迁强调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国理性最重要的跃升,也就是中国在西周之际的跃升,其实就是历史理性,而历史理性的特点是什么?是以“通古今”的方式“究天人”。所以古今本身这样一种历史演进背后就包含着天人关系,天人的联结在里面。因此这个创世就不只是人的创世,就是包含在天在内的创世。在这个创世中,作为“作”的创世,要有一个来源、根据,这个根据在哪里?就是天,就是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就是我们创制实践的根据。进行创制实践的人就是圣人,圣人就是法天德的。创制实践的根据就是天地。

为什么我们说中国文化的历史世界不单纯是人的世界?人是天地的内容,没有人就没有世界,可是没有世界?人和世界是不能分离的。这就是我们讲的“气”,一气相通。人也是气化的产物,所以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不是外星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欧洲人到了美洲,而始终是和土地、天地之间,是天人相贯一体的,不是世界之外的。所以从天人的关系中理解创世的话,是不是能够找到创世背后的价值根据。如果把历史世界作为人的创世的话,那么是不是有可能有相对主义的可能性。我们要找到创世文明的价值根据,这也是中国文明的价值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