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听风的歌》读后感100字

《听风的歌》读后感100字

《听风的歌》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0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风的歌》读后感(一):黑夜中的一些思绪

村上比较青涩时期的散文集,比较青涩,但有一些不错的思绪。

所谓完美的爱情并不存在,就像完全的绝望不存在一样。

毕竟,写文章并不是自我疗愈的手段,只不过是对自我疗愈所在的微小尝试而已。

但是,要说得坦白真诚,却非常困难,我越想说实话,正确的语言就越沉到黑暗深处去。

写文章这种作业,其实就是在确认自己与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必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拥有黑暗的心的人,只做黑暗的梦。更黑暗的心连梦都不做。

我们努力想认识的东西,和实际上认识的东西之间,横跨着一道深渊。不管你拿多长的尺,都无法测量出那深度来。

白昼的光,如何能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

比起宇宙的复杂度来,我们这个世界简直就像蚯蚓的脑袋一样。

《听风的歌》读后感(二):意识之海的浮沉,浮萍般优美的诗篇

《听风的歌》正如它的书名般,带着风一样的轻盈不徐,你不知道风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漂浮无萍”浸润在书页的每个角落。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人的18天。18天里他生活,回忆,相聚,离散。“起风时”“我”带着某种暧昧的模糊感,时而身处故事之中,时而又抽离出去,仿佛带着两个人格般与这个陌生的世界对视;“风止时”“我”默默收起回忆,步入正常生活,与这个世界对视片刻后,选择转身离开。

不过,如果你真认为这个故事是“轻飘飘”的话,那就需要调整思路了。近来我一边听《东亚观察局》的特别节目《日本宰相列传》,一边看小说,村上小说的时代背景与六七十年代民众反对日本与美国签署安保法案的大事件紧密相连。试想,当理想渐行渐远,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心重新回归生活,会产生幻灭虚无,茫然无措,甚至长时间陷入“丧”的精神状态里。“丧”的时间久了,就会寻找精神慰藉,报团取暖。啤酒、音乐、小说,人与人间若即若离的距离感,甚或某种更高层面上的精神上的孤独虚空,都是某种良方。因为在意识的海洋里,我们会下意识产生自救念头,希望他人能拉自己一把,比如“我”和那个只有四根手指的女孩的情愫。

赖明珠老师的翻译正像她说的,有着某种“白开水”般的透明感,使村上的文字有了灵动气质。特别是他的风景描写,能感受到清淡平缓,隐忍克制的抒情诗表达,融情于景,融景共情的使用非常优雅自然,带着令人愉悦的音乐性和清爽悠长的余味。

《听风的歌》读后感(三):上海译文榨汁”村上春树:《听风的歌》的平实守拙vs《且听风吟》的文字玩弄

前一阵子去了书店,发现赖明珠译的几本村上春树代表作有了大陆简体版,后来有学生上课,就买了一本《听风的歌》,想当成第一次的见面礼送给对方。

谁知当天讲课讲得太HIGH了,送书的事儿全忘记了。

本来我早买了繁体版的《听风的歌》,时报文化出版社的,纸质黄白正好,硬度妥帖,封面设计也简洁凌厉,不过竖排繁体字,看了是给人一种陌生感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回到家手痒,还是拆封了本来打算送人的书,纸质比较薄,当然比早年上海译文那类薄得要掉出草渣子的质量好一些,再就是墨不够黑,感觉故意用的偏淡的浓度,给人一种廉价感。封面插画对不起,我真看不懂。整体上给人一种抢滩登陆的抢钱视感。

我不是说书不能营销,事实上,今天再经典的书不营销,也入不了大众的眼,更别说让他们花钱买了。纸质书沉,又占地,保养起来还费心,不如电子书来得轻松干净,查找相关信息也是相当迅速,至于有些人喜欢纸质手的手感和在纸上写写画画的气氛,多半是习惯使然吧。

或者,是环境逼得不够。

我个人,基本上是觉得好的书先买回来看,在送人或者尘封之前先找个电子版的保存起来,方便资料查找,家里地儿不大,撑不起一个书房,有个看书的角落就知足了。

以前贪书,现在在戒贪,从占有到放手,顺便提纯一下思想。

赖明珠的《且听风吟》译本,繁体字读到20节,接上了简体版,通读了一遍,感觉这个译本是认认真真说人话的,不像林少华心里的浪漫主义和控制甚至玩弄文字的欲望跃然纸上。看多了文字,又有了一些阅历的人,我觉得更倾心于赖明珠平实的文字,因为这样平实的文字背后,可以品味出平实外的凉意,至于林少华说的温情,我觉得里面的比例不多,或者说是浮于字面情节上的调侃,还谈不上有意的温情。村上春树将战争、青春之伤、死亡、疏离、流浪、暴动等等时代元素统统不动声色地融入这本处女作,记录的冲动远大于获奖的欲求,众所周知他直接将唯一一份手写稿寄给了评委会,自己对获奖是一副无所谓的心态。

林少华和赖明珠的译本优劣,在网上是有不小的争议的,既然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译者做的当然是让这个遗憾少一些,而不是倾心于在原作上搞自我发挥似的二度创作,林和赖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过于浪漫,一个过于守拙,(施小玮翻译的量不够,暂不考虑)或许多年后,会有第三个形神兼备的中文译者出世,也未可知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