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大学读后感1000字

我的大学读后感1000字

《我的大学》是一本由[苏联] 马克西姆·高尔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大学》读后感(一):开卷有益13

为了一丝求学的希望和对已有生活的厌倦,彼什科夫来到喀山。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在喀山的生活和在故乡不说是一模一样,也可以说是差别不大,生活有许多种样式,但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往往是最贴合其身份和状况的那一面。

前两部里善良慈爱的外祖母,在第三部去世了,这是对彼什科夫沉重的一击,后来他伤害自己差点丧命与此不无关系。历经种种困苦磨难,生活还要继续,童年人间我的大学每一个时期都不轻松,但也只是生活的开始。

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冗长的修饰,有的只是火热的心灵和坦诚的叙述。

摘录“您这人很有才能,天性顽强,看得出您也抱着美好的愿望。您应该努力学习,只是不要让书本把您和周围的人隔绝了。有一个什么教派的老头儿说得很对:‘任何教训都是从人得来的。’人们教训你时常常是粗暴的,比看书要痛苦些,可是,他们的教训会使你牢牢记住,刻骨铭心。”

《我的大学》读后感(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版本

3.5星。

虽然统计下来看这本书一共才花了3小时28分钟,但由于翻译的不严谨(例如同一人物相隔了两页但音译名字居然不一样),加上书里人物本来就极多,导致了阅读上的困难。

整本书看下来,是从主角跟随罗马斯(书中又很多人叫他霍霍尔(注脚称这是当时对乌克兰人发型的形容,属卑称),他自我介绍是罗马斯•米哈伊洛•安东诺夫)到克拉斯诺维多渥村,才变得好看。在我看来,主角前半部分,也可能是年纪小的原故,性格并不鲜明,但后半,或是说自杀不遂后,性格就逐渐成形,也有种正式踏入“大学”的感觉(罗马斯良师感很浓重)。

对整本书没有太大共鸣,但书中有几句倒是颇为喜欢,就此摘录:

1-希望越小,幸福越大;希望越大,自由越小。

2-我心中不解:人该怎样充满爱心地生活下去呢?既然生活是为了幸福而斗争,而爱心又会危及斗争的结局,那么该怎样平衡这一矛盾呢?

3-每个人身上都有孩子般天真的东西。我们应该关注这股孩子般的东西!就拿霍霍尔说吧,他看起来像铁做的一样,可在他内心深处,却有一股童心。

4-你想想看,人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并且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个人造反说:“你们不能再这样子生活啦!”不能这样生活吗?可是我们已经把自己最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这生活中去了,见你的鬼去吧!于是他们打了这个教师,这个圣人一耳光。滚!少管我们!然而真理仍站在那些敢说“你们不能这样生活”的人一边。他们是对的。正是这些人推动着生活走向美好。

5-谴责比什么都简单,请不要过分迷恋它。看待一切都要冷静,牢记这一点: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在慢慢好转。太慢了?然而很牢靠!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四处看看,亲身体验一下每件事。要勇敢一些,但是先不要轻易地去指责别人。

可能最近很渴求和努力地改变,所以对于(4)深有体会。这不只描述世界/社会,更是对自己的喊话,的而且确,要改变自己长久的习惯并不容易,但也并不可怕,一切慢而牢靠的改变,都是渐渐地在变好,正如在写阅读笔记的当下。

至于最直击人心的,大概是(2),或许一辈子无解,或许阅读的当下,得到会心一击的当下,就已经是努力之下得到一点小幸福的一

《我的大学》读后感(三):《我的大学》与我的大学

所谓“大道如青天”;如今,考不上大学真的“我独不得出”吗?

在《我的大学》这本书中我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得到了答案。

这篇书评就说说在《我的大学》与我的大学之间,我获得的思考。

在《我的大学》这本书中,男主人公阿廖沙并没有进入大学的大门,但他在“围墙”之外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男主与大众的接触侧面展示出了农民的无知,旧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丑恶。高尔基在社会中成长,阿廖沙也在成长,没有高尔基的社会经历就没有阿廖沙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不得不说,社会对高尔基来说,是上过最好的大学。

而我作为一名初上大学的大一新生,虽尚未体验社会险恶,但周围的同学性格各有千秋,人品也是如此。有言甚好:“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有的人表面积极阳光,但总在互联网之中肆无忌惮的传播负能量;有的同学在男女关系中选择“先入为主”,却又在见面之后觉得达不到理想标准,选择一言不发地“主动退出”;也有的同学平时默默无闻,却在演讲台上侃侃而谈,大放异彩。不得不说,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

同时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尔基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几段话就可以把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对于景物的描写也很得当,没有做作的成分,看这本书,就像看见一个真实的生活,我一直觉得,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正因如此,

高尔基的故事中才没有离奇的故事和冗长的修饰,有的只是火热的心灵和坦诚的叙述。

大道如青天,这是李白诗中所写,是他酒后的诗意大发。但我认为现实也该如此这般,有属于自己的诗意。我们或许未曾到过书中所读的青州,却一定曾经听闻纳兰性德〝赌书消得泼茶香〞 之诗趣。难道诗意只发生于乡野之间?犹记梁任公讲演 “公无渡河〞时候之诗狂;难忘辜鸿铭自侃“东西南北人〞时候之豁达;而叶挺陷狱所作之“四歌〞不亦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诗吗?

当今我们或许正如尼采所说"走得太快〞,却落下了灵魂,遗忘了诗意。我想我们应该以”我的大学“之诗意为契机,走向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我们的灵魂,不是大家手机里总不忘记的王者荣耀,也不是荧光闪烁搞笑逗乐的娱乐节目,更不是课外班里诸如“三天提高 30分〞的急功近利。而是浸润在书籍中一笔一划,一撇一捺里的文字。古人云:夏雨春云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如斯美好,岂能任之不传?

我们要成为上大学的人,而不是被大学上的人;要去和生活对线,而不是成为生活的形状。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是“我上过大学了”,而是“我真的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