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方巴赫读后感精选

南方巴赫读后感精选

《南方巴赫》是一本由郑小驴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巴赫》读后感(一):短篇小说,篇篇都很精彩

前几天刷到一个小说大家,他多次在《十月》、《人民文学》等知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

我后台问他怎么写的这么好,他简短地回复“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

那么我首先需要找到一个适合我风格的作家,其次是模仿。

我也很想尝试写短篇小说,但是看到郑小驴写出来的语言,情节的安排,就明白自己的水平相隔甚远。

1 《南方巴赫》作为开篇,也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篇。

“我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地,但我必须驾驶我的车,在这个雪夜,一直开下去,开下去……”

“我”在网上认识的网友艾米莉,她用一个故事引我上钩,两个人在现实中见了面,产生了情愫。在bu队里一直想着她,退伍后去寻找她的踪迹,寻找她说过的地方,山羊跌落的山洞,也没有见到她,找到了她的家人,却也是含糊其辞,这一系列扑朔迷离。

觉得很荒诞,却又在情理之中。

-

2 《国产轮胎》

车轮一旦开始往坡下滚动便无法阻挡——村上春树

对小湘西姑姑的描写很细致了,把一个洁癖强迫症描写地如此生动形象。

“房间布置得异常整洁,干净得像无人入住过,看不出生活过的痕迹”这种爱干净的习惯,让小湘西成为了当地妇女茶余饭后的讨论对象,跟干粗活儿的的男的比起来,小湘西的习惯很受她们的欢迎。

但是在他姑姑这样一个几乎病态的洁癖强迫症的影响下,我以为他逃出来了,没想到他居然演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心理。

于是在那水库旁,一条废弃的破船,对着跛脚的女人,他展开了不为人知的手段。

另外一条有意思的线是滚动的车胎,点了主题。

这顽皮的小孩,松了大货车的闸,偷了小湘西的随身听,导致修车厂的厚重的大轮胎滚下坡,一路横冲直撞。

那个厚重的车胎,最后砸向了买包子的他。

情节精巧,万般因果,这安排实在是妙字了得!

3 《最后一口气》

因果健壮的农村小伙儿,因为失恋了,在18楼的高空作业时,不小心坠下,从此与轮椅相伴一生的故事。

在某种程度上是开拓了认知的,这个作家真敢写!

在农村脱贫的道路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高皇帝远》和《盐湖城》都很精彩,在这里不一一赘述。等待读者自己去开发。

《南方巴赫》读后感(二):触及心底的刺痛感,在小城故事中穿行

又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

每次读合集类的作品时,作为读者的我,就好像会经历一场貌合神离的战争一番,对于每一篇的进入与走出,都是打开一扇门然后再关上一扇门的过程,最大的阻隔是,上一篇刚刚理顺了逻辑,便掉入了下一篇文学逻辑的构思。

所以,于我而言,读中短篇小说,比读长篇小说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把读长篇比作乘坐飞机从起点到终点的抵达的话,那读中短篇小说集就是一程一程的换成,火车、汽车、蹦蹦车统统坐个遍,到达目的地后再统一整理在路上被摇晃的七荤八素的身心。

阅读,是和自己的阅历对抗的过程,也是延伸自己人生经历的过程。阅读就像找人过日子一样,越是有让你不适的部分,越是和你脾性互补的部分。那些能够和你心灵引起高度同频共振的文字,多半能够吸引你的情感共鸣,而那些刺痛你的文字,恰恰是阅读者本身缺失的部分。

这是我第一次遇见郑小驴的作品,也被他开放、大胆甚至有些火辣、爆炸性的书写方式感染了。你甚至能够在字里行间微妙的体察到,文字内容在编辑过程中更为过激的描述是被处理过的,饶是如此,仍旧会有倔强生命力从被剪掉的枝杈中冒出来,隐约的疼痛,隐约的反抗,就好似被压抑的火山一样,外表平静下,是随时会爆发的火力冲击。

《南方巴赫》是这部小说集中的一篇。这部小说集共收录了9篇中短篇小说。篇幅大小很容易区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湖南当地,大至省城长沙,小至一村一镇,平凡故事上演,每一天的日子不似饱满的朝阳甚至如水般寡淡,真实的日子是属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纠葛,亲情、友情甚至不正当的情意等,恰是这些平凡至平庸的日常,才是文学所构建的世界中最真实的模样,需要我们珍视的。

或许在一些严肃的读者眼中,作者郑小驴的写作方式是不着调的,是荒诞的,神出鬼没的,这些特点在《南方巴赫》《国产轮胎》和《最后一口气》中均有体现。《南方巴赫》称得上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中篇作品,其故事线起初单一,而后变得复杂,甚至一点点增加了悬疑或复仇的部分,从一个“学车”的开头说开去,在青春的感情线中沉沉浮浮后,结果归于替一个可以称得上“缥缈”的人物复仇之后的落荒而逃,期间掺杂着怪癖甚至隐匿的故事的描述,呈现着人性的幽暗面,几乎会引发阅读者不适,这种悖谬的书写手法,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作品中,形成独居特色标签式存在。

《国产轮胎》几乎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故事:一个随身听引发的血案。我们知道小男孩为了一个自己不可控制的喜爱而偷了小湘西的放在车子里的随身听,而正是这个动作带上了宿命的味道,他翻找车厢时无意间摁下的手刹,给溜车提供了可能,而溜车触发了巨大轮胎的飞驰,最后所有的可能性指向是,男孩倒在了轮胎下。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作者钩织了庞杂的故事勾连,由小湘西这个外乡人所铺设出去的故事,他的过去,不堪回首的过去,他的当下,掩藏着诸多秘密甚至罪恶的当下,都随着轮子辗轧过马路而随风飘逝,我想,这是这个故事的缺失部分,小湘西的人物形象构架的很饱满却过于迅速的无疾而终了,有一种饱满的气球被针扎了之后迅速凋零的意味。

《最后一口气》是一部让人读着心底发凉的作品。起初还会迟疑作者在行文中,是不是把角色写串了,情节错乱了。读到最后才发现,这是借助鬼魂的嘴巴在讲故事,主人翁乘坐的车辆,几乎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人世,他们以人的形式在文字中复活了,当然,这样的复活并不令人欣喜,反而让读者对这些非正常原因离开人世的生命倍感唏嘘,他们曾来到过着世界,曾在这世界留下痕迹,做过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却没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令人一哭。

当然,其他几篇如《战地新娘》《一屋子敌人》《衡阳牌拖拉机》《火山边缘》《天高皇帝远》《盐湖城》,都各有其叙述角度,各有精彩之处,让我们看到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乡野甚至是记忆深处的人,他们的七情六欲,他们的苦闷与无奈,他们在生命中失语的地方,作者借助文学为他们发声,也让我们看到文学的宽容和寥廓之处。

文学属于众生,文学探入细微,文学平等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南方巴赫》读后感(三):记录和作家郑小驴的一次访谈

您的小说中对于“车”这一意象,不论是《去洞庭》中史谦的牧马人,还是《南方巴赫》中金宏明买下的二手206,包括您的新作《国产轮胎》来专门论述了修车工这一职业,请问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答:可能我比较喜欢车吧,平时也多有关注。小时候,私家车离普通家庭非常遥远。这一二十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私家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作为现代化的物质载体,曾被誉为“改变世界的机器”,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尤其在当今中国,私家车无疑是社会地位的某种象征,并影响了与之社会属性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某种意义上,伴随私家车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缩影和写照。我曾经有过以车为元素,写一系列小说,通过这个点来探讨由私家车带来的社会生活及身份地位的变化。《南方巴赫》《国产轮胎》可能潜移默化贯彻了这一想法。

2.我个人很喜欢您新小说集《南方巴赫》中的《战地新娘》《国产轮胎》和《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口气》里面的“我”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里谈到的谢幕的第一代农民工,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城市,直到在工地摔断了腿被迫离开,尤其是结尾他回到自己一砖一瓦建起来的高楼大厦,却已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您以小说的形式将他们记录了下来;包括几年前的访谈中您就已经说到自己有想法要写一篇小说,名字暂定为《战地新娘》,您也确实写出来了。借此机会想请您谈谈一直以来支持您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答:生活中偶尔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会在及时在“印象笔记”中记录下来,比方小说的题目,我通常都是先想好了题目,再慢慢构思小说的内容。《南方巴赫》《战地新娘》都是先有题目,再有内容。这些年我积累了好些小说标题了,也不缺素材,但完成率不足20%,确实令人汗颜。我写得少,性子也慢热,这些其实都是懒惰的借口。但一旦开了头,我会尽量完成。《最后一口气》写的是第一代谢幕的农民工,他们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汗流浃背,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我们的城市是靠农民工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工现在进入古稀之年,他们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金,就这样默默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农民工的儿子和作家,我理应替他们发声。

3.在您的小说里,还是能看到很多书写少年生活的故事,很多作家会根据自己的年龄段来转换题材,认为自己已经很难写出那种情感浓度的故事。但是在您的小说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少年那种青春期的张力,在书写他们成长的故事时,您有遇到创作上的挑战吗?如果有,您是如何克服的呢?

答:你说的情感浓度非常形象。人在青春期,非常有生命力,有野劲和爆发力。写作同样如此,2006年我刚开始写作,毫无章法,非常自由、无拘无束,像个野孩子。虽然小说技法和思想深度都有所缺憾,但我也很怀念那段时间,它显然不像公园绿植修剪得那么齐整,但野蛮生长也有其独有的魅力。有些东西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会慢慢被时间、社会规训掉。所以我很珍惜那种原生态的野蛮。艺术上的不完美有时也成就另一种完美。

写作中,挑战是肯定存在的。每一篇小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写作虽然将近二十年,也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但每次面对新的小说,都是从0到1,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不亚于一次冒险。写作中,无数次想关掉电脑,不想写了,再一次一次爬起来,迎难而上,直至大功告成。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意思,很艰难,充满了未知性,有很多失败的可能。有些作品你觉得没有任何信心再继续下去,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又把它写出来了。写完的时候,内心里面就像一块石头落地,充满了成就感。

在您少年题材的小说里,很多主人公的身世要么是被弃养,要么是失去父母的孩童,即使没有失去父母,和家人的关系也不大和谐。您曾经谈到自己关于童年,几乎没有温存的记忆,这样取材是来源于您身边的人和事吗?

答:虚构是最高标准的写实。小说中我很少具体写某个人或某件事,所以很少有原型。生活中那些吉光片羽和雪泥鸿爪,或多或少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某些深深浅浅的痕迹。有时候我们只需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能支撑起一部小说。比方《南方巴赫》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女孩给我留下的背影。它是整篇小说的支点。这个支点很重要,它提醒我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至少在我的生命中来过,可以说没有这个支点,就撑不起这样一个虚构的小说。

当然要完成一部小说,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如果素材还不足以写成一篇小说时,就需要作者学会“移花接木”,学会嫁接,将没有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事移接过来,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更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小说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我认为作家应该是全身长满耳朵的人,或者说应该是全身布满雷达的人,某些点一旦触碰到你,就会发出强烈的接受信号,作家正是因为捕捉到这些信号,促使他去写某些小说。

5.从开始写第一部小说到现在,您觉得自己最大的转变在哪里?

答:学会了观察,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也会用心留意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比方汽车方面的知识,植物名称,人的生活习惯、动作,说话口吻等等。另外,对于写作之外的事情心态也平和很多。比方书出版后,接下来能不能畅销,能不能得到读者认可,能不能获奖等等,我觉得和作家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或者说,我已经认清自己没有左右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一残酷事实。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主题、人物、结构、细节、语言等等,我依然全力以赴,因为那些是我能左右得了的地方。我是一个对小说有着某种洁癖的人,能过自己这一关最重要,至于结果好坏,我都问心无愧,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付出了我的全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