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100字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100字

《小说面面观》是一本由[英]E.M.福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7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面面观》精选点评:

●“小说的成功端赖于它自身的敏感度,而不在于它选材的成功。”“从已知写到未知的黑暗要比从出生的黑暗写到已知更容易掌控。”“爱跟死一样这么受小说家青睐是因为它同样能很方便地终结一本书。”“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真正有害的是将某个特定的人物兜底儿亮给读者看,这回诱使读者将注意力从人物身上转向对小说家思想的考察。”

●多了很多想读的书。喜欢这本是因为无论你是否认同福斯特的观点,他都会说出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也有这种,乔治对露西说的那句“即便我把你抱在怀里时,我还是要你有自己的想法”。

●唯第四章,尚可一观。

●一本我读了两遍都没留下任何印象的奇书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情节与故事。

●虚构类文学爱好者深读此书必有收获。E.M.福斯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文学作品阐述观点,如果阅读该书之前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支撑,理解作者的观点会相对吃力。书中关于小说圆形、扁平人物的说明让人眼前一亮,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论述也有着独到之处,需要读者发散深思。

●想起一个表情包,读了多少漏多少.jpg,大概就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作者对英国文学的评价不高,倒是奉《战争与和平》为圭臬。不过第一次完整地看到“扁平人物”的定义,发现并非当代人所曲解的一无是处。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一):值得二刷的书

读完觉得自己的阅读量真小啊,作者提到的大多数小说作为案例说,我都一脸懵逼,大多数都没读过,这个真的得补,也没法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只能从字面上一知半解,但没法心领神会。故事、人物这几篇还能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比如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把人物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了读者,这种体验在生活中未必能有;以及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道理(想想那些个性鲜明的小说人物,还真是那么回事)。情节开始因为需要融入案例的理解,我就有点吃力了。算是一本肯定要再刷的书。作者其实有点毒舌的,他真的是认真大拐弯地在吐槽《小说的取材与方法》,抨击了一些套路化文学技巧归纳,同时点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与技巧归纳之间的悖论。他认为,读者必须通过自个儿的阅读、与作者较劲儿,才能真正地消化一本书。这倒是和我前段时间读到的《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作者观点相似。 作者吧,在语言上比较习惯贬低自己,但肯定骨子里是个很傲的人。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二):文学赏析

导言

真正的学识当属人类可能成就的最高成就之一。真正的学识是不可言传的。真正的学识需要博古通今,博闻强识,然后只有理论是不能够的,还要结合实践,才能将自己的学识影响别人。因为你的理论和实践是不能传达给别人的,只能让别人也如此实践,才能得到同质的效果。所以真正的学者才凤毛麟角。

现在的学者只是具有学者的潜质,成为真正的学者还得继续理论、实践才行。

若能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学科并洞悉其所有的真相并精通其周边学科的主要真相,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令人欢欣鼓舞?

故事

时间中的生活和由价值衡量的生活

人物

强调价值

扁平人物:看他是否会给你惊喜感。并且惊喜会让你觉得令人信服。那么,这就是立体人物。

故事和情节

故事会让人问“然后呢”,情节会让人问“为什么”。情节也是对事件的一种叙述,只不过更加强调因果关系。

幻想

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方面是写人,一方面是写人之外的各路货色的组合,而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协调者两种力量。

故事对应的是好奇心,人物诉诸的是读者的人之常情和价值观,情节则要求读者兼具智慧和好记性。幻想要求我们需要付出点额外的代价。

预言

这个层面要求我们两个素质(不同的小说层面对读者有不同的素质要求):谦卑和暂时将幽默感抛开。

模式与节奏

戏剧中:美可以凌驾一切

小说中:不允许如此风雅

小说不能一味追求模式的美感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三):《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汇总》2021-03-30更新2.1.10《小说面面观》

《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一览合集》分三类:1.科幻思维、2.小说思维、3.文笔。此次更新递属于2.小说思维--2.1结构,阅读顺序为2.1.10《小说面面观》

《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一览合集》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X2fE3lJhzplKgJdhTkYsQ 提取码: pqa5

o “如果科幻是大学的一个专业?”豆列收藏《科幻世界》、《不存在科幻》、《八光分文化》、《高校科幻》、《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等举办的科幻写作公开课视频的链接,吴岩老师等科幻研究学者发表的文章的链接,刘慈欣等科幻作者发表的关于科幻写作的文章的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0803529/

祝各位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汇总》2021-03-30更新2.1.10《小说面面观》

点击链接查看原图,可以看高清大图。

《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一览合集》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IdwQ3ICgdqoRB5eSIqilg 提取码: gp5w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四):文本的解读

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是一本讲课稿,它从故事、情节、人物、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这六个维度对小说这一文体进行解读,其中一些说法不失为为小说这一丰富暧昧的文体的理解提供参考。而在这讲稿中福斯特旁征博引的一些小说片段,也令我们感受他对一些作家的审美观点。

一、人物

除却那著名的扁平与圆整人物观点,我想就人物来谈谈“真实”问题福斯特在作品中谈到历史和小说,他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为真实,前者是庞大的记载体,而比事实更重要的东西即人们“隐匿的生活”。这种隐匿直指人的内心,洞悉人内心世界的光明和黑暗,映照出超越表象的抽象存在。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戴着各类人格面具,无论是促膝长谈还是同床共枕,我们都不可能切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交流,而在小说中读者可以俯瞰人物的内心。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凭栏远眺,去发现人性这一丰富诡谲、幻彩神秘的窗口。

由此,文学中的真实不以真实发生为前提,而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创作规律,是否令人信服!一般读者在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评价时,会说写的好!好在哪呢?和现实里描写的一样。由此,与现实的真实是否相符便成为评价作品真实的首要标准。可小说中的真实是否真如这一标准所规定呢?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很长一段时间位列在文学体裁的末流,作为补正史之不足。由此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小说的人都不是什么正经人干的事情。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坐在市集外,置一案台、一块草垫、一把蒲扇,煮水泡茶。凡过往之客,必要拉其畅谈。渴了便给对方斟茶,热了便给人扇风。直至对方将心中所有稀奇古怪之事畅谈尽。这便是一个考了一辈子都中不了举,却成天在村口跟人家聊天的老头子的生活,最终在晚年时完成了这部耗尽四十年光阴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可小说中描绘的世界,它以一种低端的形式不经然照进现实,引领我们看清这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的边边角角,那些不容易被照亮的地方。《聊斋志异》讲述的花妖精怪故事,和《西游记》一样都是能被现实中的真实骂成“扯淡”的小说,可却揭露讽刺了现实真实中的黑暗与不公,书中的精魅鬼怪比人更懂得人情冷暖,世故报恩。由此可见,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情感的真实,即便那些出现在作品中真实的素材,如路遥在写作时特意去到陕西当地,记录下惊蛰时期土地上会开什么花,夏天会结什么果。作者深入实地调查,在作品中一一罗列出。即便如此,这也是尽可能地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令读者信以为真,却不能成为衡量整部作品是否真实的命脉。如果是这样,读者何不写一本植物大百科词典?《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可老百姓为何愿意去看《三国演义》,而不研读《三国志》?

二、情节

福斯特举例个显著的说法,“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就是个情节。由此可见,情节是故事产生“为什么”的原因,推动故事前进。情节属于小说中讲究逻辑、诉诸智识的层面。

作者认为小说不该由情节来收拾残局,会伤害人物的个性塑造。即我们需不需要给每个人物配备必要的交代?读到此,我想起很多年前作家迟子建说的一句话:“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当时我还不理解这句话,故事都要结束,而人物的命运也会渐渐走向尾声,这难道不是阅读的常识吗?直到去年我在读张怡微的新作《散文课》时,获得了启发。她认为“小说解决的是人的欲望问题”,现实中我们无法改变的结局,可以采用虚构的方式重新建构,映照出那些没能醒悟的人生道理。

三、幻想和预言

“幻想:暗示超自然现象因素的存在,可并不需要挑明;戏仿和改编:幻想小说家为造就自己的神话借用某部较早的作品,出于自己的目的将其作为一个框架或是源头来使用。”

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治艾略特为例,《亚当贝德》中对戴娜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对米嘉的心理描写,后者的着眼点是一个能够包容我们全人类的境界,不论是人物还是境遇,所代表的是远非它们自身,都烙上了“永恒”的印记。而这也是所强调的“历史不断发展,艺术则恒定不变”。虽然人物都自其成为个体,但同时都拓展开来,去拥抱永恒并呼唤永恒来拥抱它们。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了延展性,与普通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环境生活中不断发生各种事件。我想,这亦即我们常说的“大爱”和“小爱”的分别。

五、模式与节奏

“‘模式’主要来自于情节,宛如云朵中的一道光,云散后仍清晰可见。”由此可见,所谓“模式”,即小说的思想路线呈现出的形状,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双拱门型、《神曲》的倒漏斗型。而“美”有时就是一部小说的“外形”,就是其整体性、一致性。

作者以亨利詹姆斯的《奉使记》为例,人物位置的互换使小说在收束时令人击节赞叹,情节精致繁复,微妙深奥,每一段都以或行动或对话或沉思默想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整部小说的设计构造如一支精致的沙漏。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固定的模式结构,令读者印象深刻。但弊端也来于此,人物的安排起到绿叶衬红花之工,人物类型十分有限、人物个性极端简化,残缺、扁平、单一。威尔斯对这一方式进行评价:“作家优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活,绝不该为迁就什么模式对生活进行削减或是扩充。”这样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一盏悬之高台的水晶玻璃品,缺少了那份与生活水乳交融的亲近感。

“美则美矣,实在不值。”

在阅读节奏中有一疑惑处,作者从聆听管弦乐中企图在小说也找到一种影响小说的“节奏”,并提出了两种“小说节奏”。一是简单节奏:“重复+变化”,譬如久石让的《千与千寻》《菊次郎的夏天》,坂本龙一的《末代皇帝》,这些作品始终贯穿一种节奏,不但谁都能听得出,而且能打出拍子。即我们常说的“主旋律”。而另一种节奏我们难以发现,“谁都甭想打出它的拍子来”。它不像模式那样无处不在,而是以美妙的消长起伏令我们惊喜,使我们倍感新鲜、满怀期冀。作者试图对照音乐在阅读中找出这种节奏,可惜并未明确。

2021年2月

新建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