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火光在前》读后感摘抄

《火光在前》读后感摘抄

《火光在前》是一本由刘白羽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光在前》读后感(一):《火光在前》渡江作战时期的真实写照

不畏艰险,一往无前。遍地火光起狼烟,铁血旌旗催胆寒。英雄战士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百部红色经典故事再现当年英雄风采。《火光在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白羽先生的经典小说佳作,本书收录了刘白羽先生多篇各个创作时期的经典红色中短篇小说,包括《火光在前》《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小骑兵》《百战百胜》《红旗》《青河崩裂了》《蓝河上》《成长》《永远前进》《扬着灰尘的路上》《一个温暖的雪夜》。

《火光在前》是刘白羽1949年刊登在《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中篇小说,小说中的故事主要描写了渡江作战,挺进南方的历史行动,是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的故事。它用整整11个章节来描述解放军的渡江作战场面,讲述解放军一个师横渡长江,克服巨大的环境因素,突破身体的极限,最终完成渡江作战的英雄故事。

全文以高亢激昂的语言完美再现革命英雄在面对困难与“天斗”与“地斗”,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小说将浪漫情怀与紧张的战争进程融合在一起,真实记录了为解放全中国进行的最后斗争时的壮丽动人场面。

如果你认真读完全文你会发现,《火光在前》全文所述皆是行军,而非战斗,刘白羽将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整个行军路线、过程逐一详细叙述,在行军过程中所遇到的自然灾害、困境并未成为阻挡战士们前进脚步的障碍,而是通过真实而壮烈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面对极端困境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无畏精神的展现。

正是因为作品没有直接写述战斗场面,才更显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作为战地记者的刘白羽亲历了这次战争的行进过程,以自身真实的经历来写这场战争的场面无疑更加令人感到真实、震撼,他原本的目的不过就是想记录下整个战争的过程,写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感天动地的战争中的人和事,以此来歌颂战争中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和事。

整个小说中无论是师长、团级干部、连级干部还是战士们在面对自然带给我们的困境时那充满了希望的声音始终回响在耳边,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同时也以此高亢的声音来压制战争本身带来的残忍性,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刘白羽贯穿全文的浪漫性和事件的完整性。

恰如刘白羽在完成这篇作品之后的感叹:“这个战斗集体改变了我,影响了我的世界,道德标准,美的原则……以至我的性格。反正火药与战尘是不会白白从我们心上吹过去的,阶级兄弟的生命又怎能不在我们心灵中投下种子。”

《火光在前》读后感(二):《火光在前》:向着胜利前进

之前读过刘白羽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莫大的气魄。

最近又阅读了作者的小说集《火光在前》,虽然其语言风格有很大的不一样,同样给人深刻的感染力和巨大的鼓舞力量。

东北虎四 野一直打到了武汉附近的长江边,这一年,新 中 国即将成立,解 放 军,正在向全 国进 军,四 野的将 士们也在奋勇南进,秋风扫落叶般的席卷残敌。

其实书中被没有专门介绍这样的故事大背景,而是偶尔零星的涉及提到。我个人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在此剖析下,以飨读者。当然本书主要描写士 兵们的故事,对这些宏观背景着墨不多。如果专门做介绍,那么从故事结构上来说,又显得冗余。

作者善于描写具体战斗生活和故事,本篇就是讲述较为基层的连 队故事。书中涉及到的最高职务也不过是师 长。《火光在前》 真实生动记录了为解 放全中 国进行的最后斗争的壮丽动人场面。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乐观、顽强的革 命精神。

虽然是短篇小说,但是视野非常得广阔,从师 长、师 政委到团长、团政 委带到连长、普通战士,甚至还有“解 放”战士。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角色定位、思想觉 悟,生活面貌,都有深刻的表现,每个人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也不尽相同,生动具体,又真实。

特别是对“解 放”战士的描写,在其他很多作品中都不常见。本书着力描写,反映了一般“解 放”战士从俘虏到成为英勇、有觉悟的“解 放”战士的心路历程。这一点非常得难得.

刘白羽非常善于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从战士到干 部,从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成长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作者细节描写的功力非常之深,让人叹为观止.足见作者对当时的战 斗生活非常的熟悉,雨水 风 泥泞 江水 天气,都成为作者手中强有力的表现道具,成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作者对一般战士的生活表现得非常细腻,比如东北籍战 士不习惯南方得雨水天气,很多非战 斗减员,作品都有足够的描写. 尽管他们换了疟疾,但依然战斗不息,表现了战 士的英勇顽强和高度觉悟.大家都在为全 国的彻底解放,而贡献自己的每一份力量.

本书故事情节也相当于有吸引力,不经意间留有很多悬念,吸引人一口气看到底,.这样的小说读起来真是畅快淋漓。

如果和王愿坚的《党费》、李心田的长篇小说《两个小八路》、《闪闪的红星》相比较,本书可谓兼具了这两位的作品的优点.《火光在前》既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描写,又有很多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耐读性,故事性都很强。

《火光在前》读后感(三):火光在前:灾难的火光,希望的火光

收录了一个与书同名的中篇,11个短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中篇《火光在前》,以渡江战役为背景,塑造了多个人物,生动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光辉形象。

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极力避免扁平化,读者看到的不是清一色的高光伟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甚至有缺点的生动人物。

以战士王春为例。他是东北籍人,初入南方对当地气候极不适应。进入湖北边境后,受烈日炙烤、蚊虫叮咬、皮肤过敏、晴雨不定、潮湿闷热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心理状态被不良的生理状态影响,逐渐变得消极。尤其与生长在南方的战友杨天豹一对比,杨的士气高涨更惹得王春萎靡低落

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自己曾是连队里的积极分子,另一方面水土不服导致了意志消沉,又掺杂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战友比较之后的“落后”,这些让王春战斗的热情之火有熄灭之势。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王春通过不断自我调节疏导和外界正面引导护住了心中的“热情”火苗。他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激烈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勇敢地“抛弃了旧社会给他的一切顾虑、担忧,毅然决然地参军作战;他回忆四平攻坚战的残酷惨烈与当时的自己舍生忘死、在极端逆境中顽强支撑的状态。同时,游击队员关于非解放区人民正陷于水深火热中的描述激起了王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还有那些有着钢铁般尖锐意志的榜样战友,给了王春莫大鼓舞。最后,他的思想又跟上了革命的大部队,也与战友杨天豹言归于好。

关于这一过程,小说中描述得十分曲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展现了王春漫长的思想挣扎与精神斗争,显得更加真实和丰满,尽管作为一名有觉悟和先进性的成熟解放军战士,依然有普通人的弱点,让读者看到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也让王春的思想重新跟上了革命大部队的结局设置更具动人心魄的力量。尽管战士也有弱点,却能够主动磨砺让自己蜕变得更加刚强勇毅,这使得王春以及他所代表的这一群体的形象更加闪光。还有一个特别感人的点,王春和杨天豹曾因为对于南方的看法不同差点大打出手,尾声部分消除了误会、握手言和,杨天豹还在正式的战斗中为保全王春毫不犹豫地牺牲了自己。有了前文二人的激烈冲突,这样的情谊和大爱愈发深沉且让人动容。

以师政治委员梁宾为例。其中有一段对于梁宾探家的描写。他从南方打到北方,离家十六七年之久,借着这次南下的机会回了一趟家乡。从最开始“怀着一种淡漠的情感”,到接近家乡时“心情却不免有些凌乱”,再到看见村庄后“忽然情感冲动起来”“眼圈里竟然湿起来”“心里小声地责骂着自己”,直至见到满是沧桑的、流泪的母亲后“心窝里一热,眼泪又几乎流了下来”以及与母亲短暂相处的一些片段,钢铁战士的铁血柔情展现得含蓄细腻却丝毫不减情感的饱满浓烈。这才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这样的描写也让文字平添了温度,也深化了主题。

题目“火光在前”一语双关,火光是灾难的火光,反映了战争的极度惨烈,反动派的凶恶之至,战斗的十分艰难,将士的无私无畏与英勇刚强。火光还是希望的火光,它存在于前进的方向上,透过火光可以看见黎明的升起,昭示着崭新世界的诞生与欢乐的降临,让人心潮澎湃。

其余11个短篇也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色年代的种种。

《火光在前》读后感(四):《火光在前》:战士在战斗中成长,文学在创作中创新

中国红色文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脸谱化、模式化的趋势,但是人就会有弱点,有弱点能够改变,就依然还是坚强的战士。走南闯北、叱咤风云的解放军战士应该是最为坚强的人了,他们饱受战火与热血的洗礼,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但他们本身依然有弱点,而宣扬他们的文学作品也不能无视这些缺点而不顾,人只有在历练中才能成长。 刘白羽的小说《火光在前》用大的宏观角度,记录了红军横渡长江的艰难与壮观,但同时从小的角度聚焦了每一个人的人性优缺点。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做出的最符合文学特点的创作形式。

刘白羽,以军事记者为他的本职工作,报道军人生活就是他最常做的活动,在他漫长的报道中,人物的个性特点,事件的始末情况,就会更加清晰明白,这就是他创造所遵循的原则,也为他后面那部获得矛盾文学家的作品《第二个太阳》埋下了伏笔。 《火光在前》是《第二个太阳》的前传。说前传,只是因为《火光在前》发表时间比较早,而且是中篇,内容没有《第二个太阳》那么的丰富。但这个中篇,在发表之时也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在这篇小说中不但有各种宏达的场景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了解放战争最艰难、但也最接近胜利的时候,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形象,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光辉灿烂的政委形象,这是典型的革命者,有家不能回,一心全部铺在了革命事业,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但光有这种人物,小说就会流于说教,就不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所以有了王春和杨天豹这一类形象,王春,这个从东北起家的战士,部队里面最积极的份子,随着革命的胜利,走出了东北,走向了全国,走到了长江边,走向了中国的南方,当然也相应地远离了他的家乡。而他与相对应的是杨天豹,他的家乡在湖北,他在东北战斗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但当战争打到了湖北,准备过江的时候,越往南,他表现的越积极,甚至有些兴奋的过了头,和在东北成长起来的王春起了争执。 这是在红军横渡长江的过程中的小插曲,但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为家乡而战,为了受苦受难的乡亲们而战,这本就是共产党最初的方针。远离家乡,有一些畏难的情绪,找不到曾经的归宿感,也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才是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小说把他们应戏剧性的冲突表现了出来,也就更接近于现实的真实,也真正成就了这样一篇小说。

而文学创作,无论是记者通讯还是虚拟文学,从人性出发,从真实出发,才能达到最真切的深入人心的效果。刘白羽的这篇小说,无疑是成功的,从宏观上讲,解放军渡过长江,这一悲壮的历史事件,有着太多的东西要洗,各种困难、各种英勇,但刘白羽仅仅从无法找到船只,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的小的点作笔,更能有着强烈的带入感,而有血有肉的人物也能给小说增添光彩。红色文学,刘白羽的小说是文学性较高的,值得一读。

《火光在前》读后感(五):黎明升起了,在我们的面前

黎明升起了,在我们的面前

文/苇眉儿

“不畏艰险,一往无前。遍地火光起狼烟,铁血旌旗催胆寒。英雄战士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火光在前》一书封面上的话。

好一句“英雄战士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我阅读完《火光在前》后,也很有同感,刘白羽老师从人性出发,从真实出发,从生活出发,从而在作品中催生出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效果。

关于《火光在前》的名字,我很是好奇。从书中,从网上,一点一点攒集相关的信息,终于揭开了谜底。

刘白羽老师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他也是一名勇敢的战士,是一位驰骋战场身经百战骑在马背上的作家战士。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在八月十日的日记上突然写下《火光在前》这一个名字呢?”

只因为,在火线上,发动总攻那天崩地裂的一刹那,刘白羽老师看见一个战士高举着红旗向前奔跑,那一幕,红旗鲜明耀目在迎风招展,让他永生难忘。因为红旗在哪里,胜利就在哪里。

只因为,当寒夜急行军时,一路上前进的方向上总有火光。那,是新的火光,辉煌的欢乐的火光。

只因为,经过夏季火焰般熬炼之后,就会展开那样一个清新的、美丽的早晨。那战场上一路走来的无数风雨的夜晚和黎明啊!风雨过去了,人也会变得更加坚强了。

就这样,刘白羽老师将“红旗——英雄的鲜血——火光——美丽的早晨”,融合在一起,构置出了“火光在前”这样一个立体生动冲锋声震天的意境,那呼啦啦燃烧的场面映红了半边天。

单是一个题目就这样生动鼓舞,具体的文章也一样,里面的政治委员梁宾、师长陈兴才、战士王春、杨天豹等,各具特点,性格鲜明生动,活生生地凸显立体在读者的面前。素朴无华,真挚天性,都是为了祖国的胜利,为了人民的解放。作者和他们一起行军,一起摸爬滚打,一起经历枪林弹雨,一起走过生生死死,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那股充沛的情感就溢在了字里行间。这个战斗集体和团队,有着鲜明的道德标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心中永远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因为是这样,他们,这些战士,成了祖国最可爱、最可敬的人。

军旅作家,戎马生涯,战地经历,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眼界,铸就了他的文字具有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和魄力,深入生活第一线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这样的作家令人敬佩和学习。

我读到带有战斗气息的壮阔美。

我读到人性的真善美。

我也读到见证新中国诞生的激情和豪迈。

想来,眼之所见身之所历脚之所走心之所想手之所写,这样一位战斗的文艺工作者,有了亲身的经历而付诸笔端,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激情融为一体。有人这样评价说,革命与文学同构,革命经历和创作道路合辙。瞧,他奔赴重庆,环行东北,纵横中原,横渡长江,跨过鸭绿江……其马不停蹄的军旅足迹,见证了“人民文学家”的每一步,60年服役历史的军旅作家,读者唯有致敬。

“在写完《火光在前》原稿最后一段,是一个夜晚,住处十分安静,灯光只照着我一个人。小说终于完成了,我放下笔走到窗前站下来,心境就像湖沼一般安静。”刘白羽老师的这篇《火光在前》,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创刊号上。

黎明升起了,在我们的面前,前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