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女书》的观后感大全

《女书》的观后感大全

《女书》是一部由Violet Du Feng / 赵青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 / 美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书》观后感(一):观后的一点点随想

(涉及剧透)

极具讨论性和复杂性的片子,挖掘了很多话题,镜头、剪辑、叙述都足见用心,跨越时间空间讲出了女书和传承人的故事。文字不只是写下的文字,亦是鲜活立体的故事,是无数在困境中相助也自救的女性共同构建的一种精神。两位主人公也遥相形成照应,乡村与城市,离婚及未婚,因女书而在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找寻过程后,片至结尾处,她们都是强大、温柔,勇敢的女性。

片子展现了很多非常真实典型的男性形象,很惊喜有这样的讨论。酒桌上油腻的推杯换盏,展览馆里的骚扰,未婚夫的说教,看着都太熟悉了。眼前继而涌现各种类似的场景:一个人被团团围住,而那个人总恰好是一个女人,周围人必要轮番跟她说上些或拿腔拿调不知所云的场面话,或开些自认幽默实则下流的玩笑,或摆出高高在上口若悬河的道理,对方不予以肯定的态度回复就是不给自己面子。所有的熟悉的不安和不适都在顷刻爆发。

在这些时刻里,女性从来都是一种客体,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

为了维持看似平静的表象,有多少时候在压抑自己,就凑活着过,进了怕让情形难堪,退了自己只好委屈,于是永远在成全别人,已经说不清是善良,还是全然习惯了顺从。父权语境从没有给女性机会表达,哪怕是解释,哪怕是一点点被理解的可能。女书似乎提供了一种解,一种脱离男性建立的女性情谊,以最温柔美丽的方式作出最强硬的反抗,跨年龄,跨时间,跨身份,连接着最能相互理解的个体。

片子非常宝贵的一点在于,勇于揭露尴尬,挑明尴尬。新出品的手机卖不出去是一种尴尬,未婚夫妻解除婚约是一种尴尬,展览会上赠礼的领导是一种尴尬,听胡乱解读女书试图商业推广的男领导讲话也是一种尴尬。种种尴尬,构成了女书传承,乃至女性本身在当下面临的困难。观影过程中时时愤怒也无奈,心里泛起酸楚阵阵。亦自省自己对尴尬场面的承受能力还是太弱,下意识想以逃离而非直面作为求解之法。

结尾真是漂亮极了啊,吟唱和镜头都特别美,眼泪止不住流。

《女书》观后感(二):瞎扯:不是影评

梦游状态地瞎七八乱讲

警戒线

————————

拉康:女性是不存在于语言系统里的,因为所有的语义是根据男性而构建。女性是不存在的(具体理解有待商榷

女书是对这个体系最大声的对抗。这种对抗通过电影中的对比而体现,具有讽刺性和旁观性。

女性个人世界与女书书写的关系,与姐妹闺蜜朋友的关系是温馨舒适的,下一秒是各色男人为了利益对女书的亵渎。依旧,女书在他们的眼里,不需要理解本质,只需要将其符号化,如女性在社会的眼中。

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出不同语言体系的差别。对我来说,每一幕男性的画面都像是女性的旁观视角:遗世而独立看你们男人瞎编

然后再切换女性的sisterhood,文字缝合女性在历史中遗失的讲述。女性的口述历史传达她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力量,发掘更多的agenda。女书中唯一缺少婚姻的讨论也许如此。我喜欢电影中对中国50年代历史的呈现。将个人,群体,历史的细腻缝合。

我希望这部电影永远没有结束。

那些叫着公平正义的男性,要理性对待社会男女不公现象,你们是否有理解过女性的境遇?

simu写字被男人调侃,在酒席中孤零一人,她看似被狼群围攻,但她才是狮群之首。个人经历的娓娓道来,她与姐妹,朋友,老师祖母的sisterhood让她充满了力量。她的女书,不仅让她走入世界的视野,也让她顺意而安(如果你知道女性如此做是多么不容易)

艺术家姐姐也是。

电影结尾唱到:她们大声歌唱不被允许,小声唱歌,那别人如何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一幕,蒲公英种子飞向远方,周围是高高的草丛,它们小心翼翼向远处飘落像极了女性的人生。

wtf 女书在男人衣服上是关爱的表达,女书的理念是顺从,去你爹吧!还有什么公主学院,打着女书幌子教封建!

赵亮说:艺术只有在商业需求上时才会被想起(大意 女书商业化也是如此

《女书》观后感(三):一封像女书的《女书》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叫《密语者》,我觉得还是应当称呼这部作品为《女书》,才对得起片尾由“女书”二字化为的凤凰。)

今年的阿德莱德电影节只有两部华语电影,《椒麻堂会》和《女书》。前者洋洋洒洒三个小时,看预告片就让人感觉非常过瘾,后者不到一半长度,预告片亦是平静如水。可以想象,在开场前观众对两部作品的预期可能是很不同的。但是当《椒麻堂会》结束时,大家纷纷起身离场,在影厅外笑着聊天;而《女书》结束时,整个影厅都默默看着字幕结束,方才起身鼓掌。在我退场时荧幕已经回到了阿德莱德电影节的海报界面,但大部分人还坐在座位上,盯着前方。

直观来讲,这部纪录片让我在几个方面想到《一一》。第一是因为,结束时的体验。忘了是哪个影评人写的“在《一一》结束时,你希望它没有”。《女书》结束时,我相信在影厅里回荡着的正是这种氛围——大家还没有看够。第二是因为,它们都让一个看似沉重的话题活泼了起来。甚至,我在观影过程中笑了很多次。第三是因为《女书》有着很克制的表达,但是水下的汹涌之力是很少有电影能企及的。

这是一部非常幽默的电影,而回想起来,这种幽默都是来自于男人的荒诞表演。他们太好笑,好笑得又那么多样——有的是自认为有魅力、有的是自认为有责任、有的是自认为很体贴、有的是自认为有商业头脑。这种男性凝视下的对女书的“保护”,简直就是一场践踏,无可避免地让片中肩负最多责任的胡欣焦虑了起来。但很让人高兴的是胡欣最终释然了,女性隐忍坚韧的精神既然在当时可以活下来,在现在也可以。

这是一部镜头说话的电影,导演的态度都在运镜里得到了体现:或同情、或嘲笑、或俏皮、或欣赏。从胡欣第一次表演女书时男人们的觥筹交错开始,导演的镜头就展现了这个父权社会的荒诞,和对于不得不周旋其中的女性的同理心。片中的女性在男性面前的总是微笑着的,但内心却常是有各种情绪。而她们在女性面前则是灵动的、多情的、supportive的、自在的。八十岁的何艳新老人都是那么可爱。导演最俏皮的镜头莫过于吴思慕的瑜伽。她端坐在瑜伽垫上时,衣服的正面写着“Sorry”,当她侧坐在飘窗上时,我们才发现袖子上写着“I am not"。这就像Sloane Crosley在纽约时报写的,女性太经常道歉了,而且常常因为不是自己的错误道歉。这种“I am not sorry”的精神亦是女权的觉醒时刻之一。

《女书》靠镜头说话的能力是如此之强,除了临近片尾借策展人之口说了一些女权的道理,全片在文本上都是非常克制的。甚至我感觉,如果一个普信男坐下看完它,他都可能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这个讲我们国家把女书这种文化遗产保护了下来,还要商业化,挺好的嘛“。

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个片子本身甚至也是一封“女书”,是许多男性视角看不到的女权暗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