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彩虹尽头读后感锦集

彩虹尽头读后感锦集

《彩虹尽头》是一本由[美]弗诺·文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9-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彩虹尽头》精选点评:

●电子书确实携带方便,但是彻底取消纸质书,那也等于消除了一种文明形式吧。

●表达太遭了 读起来好难受 每一个字你都认识 就是连起来意思不明白 读起来很不通畅

●比较典型的文奇式双线剧情,前半段的阅读速度会比较慢,因为需要不断去适应“新社会”的各种环境与操作。当学会了基本技能之后,阅读就变得轻松起来,故事一气呵成。 个人觉得,目前看过的五本弗诺·文奇,这本是最具有哲学性的,细节上值得去思考的东西很多。但是相对于《深渊上的火》、《天渊》、《真名实姓》来说,结局的开放式显得略瑕疵——兔子线的坑我感觉没有填完。 当然,文奇式赛朋克最让人喜欢的一点是,没有俗套的脏兮兮世界观,没有绝望的阴谋感。我们依旧如今日般生活,只是载体不同了而已。

●围绕着是否要粉碎全部书籍,实现完全的数字化,建立单一的数据库,60弃零碎无聊 他的书看了三本都这种风格

●……一直想读他的银河界区三部曲,没读下去,我以为是我不适应新作者,所以就干脆先来读个单独的故事……什么玩意啊……就从设定上来说可能挺厉害的(大概就是使用了很多新技术的设定),但是表达实在是太糟糕了,我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莫名其妙的故事了,译者肯定也有问题,但是我觉得还是作者本身的讲故事能力太差了,真的,我完全不知道这是要讲个什么事,第一章还蛮吸引人的,到了第二章我完全没看懂是要讲什么,用文字要表达VR画面本身就很困难,作者人为的把这种困难描写得根本无法理解,都没有达到故事好不好的程度,而是整个文字的表达方式像是格式化了一样——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不明白什么意思。

●情节推进过于缓慢了。第一次读low pace的赛博朋克,还是不太适应。

●华氏451

●经典科幻又重新出版了。错过之前版本的读者这次不要再错过了。

●故事被设定淹没,前者要是也能像后者那么精彩就好了。

●部分技术内容比较难读,故事完整性略有缺失,整体看很棒。

《彩虹尽头》读后感(一):视觉文字的极限

近代以来,受各种各样视觉艺术的影响,大众审美的变迁反映在文学上,使得视觉化的描写逐渐流行起来。其中,科幻作品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文学领域。

在欧美科幻文学的发展史上,插画家的影响力远远高于任何文学领域。如今形成的相对普遍的科幻想象的图景,绝大部分都不是由文字工作者创作的。譬如环形空间站、星球大战似的宇宙飞船,这类人们熟悉的科幻造型,塑造他们的主力不是写手,而是画手。

视觉记忆对科幻的影响,从20世纪后半叶不停蔓延至今。先是优秀的电影创作接次涌现,太空漫游2001、银翼杀手、异形、星球大战。接踵而来的,是日本动漫的新潮流,以攻壳机动队为翘楚的绘画作品,再次强化了视觉产品在科幻界的影响力。到了21世纪,游戏又接过了接力棒。现如今,大部分读者在阅读科幻时,共同的知识前提,是对科幻视觉上的认知,而非抽象的文字逻辑。

不得不承认,文字在展现科幻设定上,存在极大的缺陷。对于一件不存在的事物,文字的“视觉完形”的优势反倒成了劣势,观众基于经验的补充想象,只会破坏科幻设定的前卫性和新鲜感。但是大量的说明文字,又会断绝小说的叙述节奏和文字的美感。像《海底两万里》那种整页整页罗列海洋动物的写作手法,放在今日只会被当成骗稿费。

《彩虹尽头》是一个成熟的科幻作者,无法解决文字与视觉想象矛盾的糟粕答案。作者担心长篇的说明文对小说造成破坏,同时他又想在科幻设定上对既有的视觉记忆有所突破,便只能用自己少得可怜的文学修养,去尽量视觉化自己所有的想象,结果就是给读者奉上了一堆与垃圾不相上下的乱码。

我承认这篇小说的结构值得学习,毕竟好莱坞式的创作模板确实有独到的地方,作者该公式化的地方都公式化的很到位。但其它的各个方面,从世界观、到主旨立意、到可读性和文字创造力,都廉价的不堪。

《彩虹尽头》读后感(二):不要毁了书,因为它是……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赛博朋克是何物,但是读完弗诺·文奇的《彩虹尽头》之后,我才发现,那不只是一种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科幻作品类型,更一场关于幻想的神奇狂欢。

之前在看到《彩虹尽头》这本得了“雨果奖”作品介绍时,我就被简介所吸引。在2025年,在盖泽尔图书馆对垒的两军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一方准备将所有图书全部粉碎,转化成能迅速提取知识的数字模式;而另一方则发出大声地呐喊:我们要守护我们的图书馆和实体书!而在这场虚拟大战中,一群来自彩虹尽头疗养院的老年团也被卷入其中,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带着他们陷入一个隐藏在这场大战离的更大阴谋之中……

《彩虹尽头》这本写于2006年的作品,而今读来,仍是会被作者超前的想象力所折服。虽然从故事上看,这本小说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的缺陷还是比较明显,但在书里那场关于书的对抗之战中,弗诺·文奇构筑了一场虚拟世界的大战。这场大战宛如科幻电影的镜头般,既细腻又生动,让你读来有观看VR的亲身参与感。我猜想,对于未知之物能赋予如此奇幻到让我觉得真实的猜想,或许就是当年《彩虹尽头》夺得雨果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弗诺·文奇塑造的主角罗伯特。这个曾经得过文学家的诗人,本以年老失智,濒临死亡,却因为科技的发达,让他的身体恢复了青春。但是随之而来的,一是他失去了写诗的能力,二是他必须重新去学习这个已经改变的世界。

一个已经失去了文字书写能力的诗人要去保护书籍,这个设定充满了有趣的对抗性。与此同时,从罗伯特的儿子、儿媳、甚至他以为早已死去其实一直呆在彩虹尽头养老院的妻子,无不侧面写出这个享誉世界的诗人,其实是个暴躁易怒,会伤害身边之人的人。

事实上,当你面对自己时,很多人真实的样子可能都不是你心中的那个自己。究其原因,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自己时,我们使用的永远是“第一”人称——“我”。这样的称谓,让我们会在不自觉中把自己放在“比别人重要”的位置。这样的“重要”会让我们不自知地为自己穿上连自己都有可能被骗过的盔甲。

可实际往往是残酷的。就像那场图书馆大战中出现的一个个虚拟影像般,若是褪去那些夸张的外壳,剩下的可能就是有些寒酸的现实。那个满身缺陷的罗伯特,纵使他执着地朝着“找回书写的能力”这样的目标而前进,但这样的执念,却也成为他被邪恶势力迷惑的原因。但幸好作者在故事里安排了两个孩子——罗伯特的孙女米莉和同学胡安。与大人们所有行动都有目的性不同的是,孩子们的行动却出乎于爱。当罗伯特身陷险境时,当罗伯特试探学习这个世界时,唯一不放弃罗伯特的,正是米莉和胡安,以及他们的爱。

故事的最后,罗伯特变了。变得可以和人合作,变得会去用身体保护一个人。有评论认为这种转变有些断裂,人物情感缺乏过渡,可我却不这么觉得。

在《彩虹尽头》里,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点,就是这本书探讨了实体书与电子数据的关系。故事中引发图书馆大战的原因,是有企业将所有的书都粗暴撕碎,然后通过碎片式扫描重组成数据,让人快速获得知识。接受这样知识的孩子,能借助网衣快速地捕获知识,但是在网络瘫痪之后,他们却面临了很多的束手无策。而书,或者是充满了书的书架,则是有更多的意义。它虽然不能快速让你知道答案,但它的意义可能更大,就像书中有这么一段这样写:

“谢里夫先生,你不明自书架的意义。它们不是被用来解决你的燃眉之急的,不是这样用的。我在这些书架中搜索过无数次了,很少能直接找到我问题的答案。你猜我找到了什么?我找到了相关主题的书,我找到了我从未想过要问的问题,以及它们的答案。这些答案把我引向新的方向,而这些方向通常比我原本想的更有价值。”(P135)

唯有一页一页地翻阅书本,或者是一步一步地走过人生,这样的方向,这样的价值,才是书本或人生最有趣,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过”,人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抛弃掉那个假装让自己强大的外衣(或者是网衣),真正去改变,真正变得强大起来。

所以罗伯特最后愿意用身体去保护重视的人,那不正是因为他经过了被爱,所以懂得了爱吗!这就像有一次,有朋友问爱读书的我,读书是意义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我觉得读书最好的,是让我在读过一本书后,慢慢地对这个世界知其足和知其不足,然后在懂得谦卑的时候,也学会了慈悲。

所以不要毁了书,因为那——

其实是人生!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彩虹尽头》读后感(三):你觉得彩虹的尽头,会有些什么呢?

看到《彩虹尽头》这个标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小猪佩奇》里有一集说,在彩虹的尽头,那是存放宝藏的地方。

从阅读体验来说,这部作品前面的部分会读起来吃力,因为需要去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习惯——穿戴设备及交流方式。一旦接受了设定,阅读就变得轻松起来,故事的发展也更迅速,阅读体验会随着故事发展渐入佳境。

故事线是很典型的文奇式双线:一条是兔子先生受到情报机构雇佣,瞄准南加州圣地亚哥生物科技园的特工行动;另一条是针对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升级项目”,罗伯特等老年人小团体及其他网络社团的冲突。兔子先生为了自己的目的,一手策划了哈塞克与斯酷奇的网络公会冲突,以其为烟雾弹而安排老年人团体接触生物实验室。然而事情并没有按预想的情况发展,其中有阿尔弗雷德私人阴谋的原因,也有“彩虹尽头”罗伯特拯救小组的意外。

故事最终去向了开放式的未来,阴谋被粉碎,罗伯特线的人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赎,生活如往日一般正常向前。可惜,兔子线来说,留下了很多疑问,并不能完全想清楚。

《彩虹尽头》相对于我所读过的其他弗诺·文奇作品来说,是最具有哲理性的一部作品。书中很多细节都可以更深更广地去讨论,例如未来的老年人生活、网衣及隐形眼镜等穿戴设备、未来的搜索分析包、虚拟现实情景、书籍的未来……

未来“彩虹尽头”的老年人们。

可能说未来的老年生活会更准确一些,但是我着实喜欢“彩虹尽头”这种模式,你可以挑选一个合适的室友,补充发展,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在新社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春。

虽然罗伯特经历的具体事件,我们父母这一辈的老人估计没法经历,但整个过程却又高度相似。我曾以为,困扰老年人最大的问题便是那些身体上的不适,但是哪怕到了只剩下“天堂的雷区”这样的时代,老年人依旧没有摆脱困境。

我们的科技水平以指数级发展,非智能手机的年代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当初父母可能还没好好学习透彻如何使用电脑,现在就得开始适应手机客户端。年纪大的人接受新事物,从思维上来说永远会比年轻人慢半拍,所以罗伯特和向秀与米莉和胡安相比,操控网衣始终少了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我爸妈一直挺害怕真正使用手机支付,他们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就会一不小心把钱给付了出去。他们在学习使用手机新功能的样子,跟罗伯特和向秀没什么差别——守旧的固执、对新事物的期许、对自己操控的不安。

我想,真正困住他们的,或许更是害怕被时代抛弃的不安感吧。

所以,“彩虹尽头”看似是个慈善老人院,把跟不上时代的老人像倒垃圾一般倒在这里(罗伯特就很害怕被送去“彩虹尽头”)。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谈起来晚年凄凉,总会说子女把老人送去老人院。但“彩虹尽头”考虑的不仅仅是为了老人们养老,包括室友制度、学习制度,更是去让老人跟上发展的社会。

放在今天来说,我们能做的便是,陪伴老人学习更多新事物吧。

读书群永恒的话题——你是看纸质书还是电纸书?

曾经我也是一个鄙视看电子书的人,没错,就是那个觉得拿手机看书又累又傻又装X的守旧分子。而且,当年的我还觉得买电子阅读器的人是傻X,花个上千块买一块黑白屏幕的电子产品。

直到我买了送金鱼叔叔Kindle,真香!

电纸书相对于纸质书有着太多优点:便携,而且不怎么挑阅读环境。因为有背光,很多不适合看纸质书的环境里,看电纸书非常方便。尤其是陪睡的时候,真是阅读神器!

按很官方的说法,电纸书的存在推动了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阅读。

当然电纸书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你想往回翻看某些字句的时候,如果没有事先标记,还是挺难找的。更不用提,好的纸质书,捧在手里的阅读体验感。

在《彩虹尽头》中,图书馆升级之后的电纸书还有了其他不同的特效,表面上来看,似乎真的不在需要纸质书了。

我觉得新生的事物有其进步的意义,但不代表我们接受了新事物就需要抹杀一切旧事物。

我更赞同温斯顿的那段谈话,所有的知识都被数字化了,我们的任何搜索只能指向目标资料,却失去了新的方向的可能。

而且纸质书就其保存的艺术价值,可能每个版本都不一样。实体化的艺术,不需要穿戴设备的幻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回到最初的问题,彩虹的尽头会有什么呢?

我觉得那群老年人就是宝藏。

《彩虹尽头》读后感(四):如果活到80岁,我们一起搬进“彩虹尽头”养老院吧

肩周炎、颈椎病、白发秃头痛风体虚……这届年轻人,身体差的真不如一个常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于是各种保温杯里泡枸杞健身瑜伽比一比,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沉溺于追剧看书打游戏,沉溺于做一只快乐的死肥宅,真真活出了老年人的风范。

是谁剥夺了我们的青春朝气?是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步步紧逼,让我们生活在“奶头乐”的幻想里,还是我们毫无招架能力之后的自我放弃?

01 变老之后会住进养老院吗?

26岁的小昭号称自己是“朋克养生”爱好者:互联网行业打工仔,吸烟、喝酒、熬夜、加班,但同时也会健身、泡脚、按摩、旅行,工资的一半用来造,另一半用来保养。当被问及变老之后怎么办的问题时,小昭陷入了一片迷茫,最后皱着眉头说,大概,会住到养老院里,和一群孤独的老头老太打麻将吧…我会尽量让自己的青春活得精彩些,至于老了的问题,现在还不会想太多。

新婚夫妻小彭一家则表示,目前的收入水平无力支付买房和生育账单,如果几年之后经济条件仍然没有好转,生孩子也无疑会让原本就焦虑的生活雪上加霜。养老院会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演变逐渐升级,等老了住进养老院,也会是另一种夕阳红。

而结婚多年的孙甜一家坚持丁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无法承担养孩子的责任,同时也不希望第三人打破两人的平衡生活,他们坚信养老不能靠孩子。目前他们经济条件不错,等真的老去的那天,会把资产卖掉,用时下就已兴起的“以房养老”来度过最后的时间。不过孙甜一家也表示,未来科技的发展,可能不需要住进养老院了,在家用AI智能协助生活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不管是谁,对未来的打算如何,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嗅到一丝焦虑的气息。

02 弗诺·文奇预言的老年生活

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硬科幻作家、赛博朋克奠基人……无数title傍身的弗诺·文奇,不仅在科学界拥有一片天空,在文学界也有立足之地。1944年出生的弗诺·文奇赶上了科幻的黄金时代,耳濡目染之下,凭借为数不多的作品五次摘夺雨果奖。在他1982年创作的《真名实姓》中,我们验证了他超高的预言能力,《银河界区三部曲》又领略了他超凡的想象力与洞见未来的逻辑性,用“冷静”“硬核”“科学”这些字眼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

2006年,文奇62岁,也许是在这一年,他开始思考自己退休或患病后的生活。

文奇创作于2006年的《彩虹尽头》,描绘了以“罗伯特·顾”为主角的老年群体,在那个技术发展已经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年代,曾经辉煌一时但年老体弱的老年一代慢慢被社会前进的步伐落下,他们要在耄耋之年重新学会穿戴网衣、使用高科技隐形眼镜,甚至被逼要和一群小屁孩重新上一遍高中,听那些学术造诣还不如自己的高中老师上课,实属不易。但对这群老人来说,最艰难的部分不是和新生代人群的磨合,而是处处电子化、虚无化的世界带给自己内心的空虚感。

果然,年老了也躲不过被时代抛弃的焦虑,一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年轻一代。文奇笔下的养老模式带着点“不抛弃不放弃”的劲头,这群老年人不排斥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就像罗伯特感恩医学发展拯救了他的生命一样,但是,他们不会完全被科技繁荣的假象迷惑,而是着手准备做一件“大”事情。

03 “彩虹尽头”养老院带来的现实思考

文奇在《彩虹尽头》中的设定是2025年,没错,就是距离今天如此之近的未来。所以文中老年人也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在2019年的今天,小说中的部分预言其实已经变成了现实。比如,年轻人围绕在电子产品中间,在游戏生活尤其是AR世界里寻找刺激;比如现在的支付模式(起码在中国)已经变成了电子支付,现金已经很少用到;而最神奇的莫过于小说人物“点外卖”的场景,简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如出一辙;而现如今的在线会议、在线论坛、在线课程等等,都和老爷子想象的虚拟世界差不多。2006年,那时候我们连智能手机还没听过吧?

而“彩虹尽头”养老院那群老年人遇到的焦虑问题,很多也是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信息检索的便利性没有带来群体智慧的增加、虚拟世界带来的不真实感吞噬现实世界的理性等等。

养老院的老年人策划实施的大计谋,是想拯救纸质书。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管理层同意了“图书馆升级项目”,打算毁掉所有纸质书,让书籍全部电子化。

在罗伯特那个年代,信息的获取很不方便,他们跑到图书馆查资料,可能读了很多书之后发现都和自己找的内容不一致,而正是这种不便利性,才让人类有了探索发现的快感。而在获取信息如此迅捷的今天,人们很容易就查到了资料,而且有很多信息都是吃透了嚼碎了放在面前,很容易培养惰性,最后慢慢人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可能被磨平了。如果纸质书完全被消灭,人类岂不是丧失了探索知识这个过程的乐趣?而全面消除纸质书,虽然有电子版保留,也很容易想到电影《华氏451》的场景,多多少少投透露出一种霸道和专横。天知道篡改电子书是不是更方便?

我们现在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某天在某宝上搜了一条长裙,那接下来很长一算时间,我们可能在不同的视频或新闻平台收到长裙的推送,而这些还只是消费方面的干预。如果将来突然冒出来一种通过电子信息来传播的控制人脑的病毒,人类被洗脑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而这个洗脑病毒,也是贯穿《彩虹尽头》的一条线索。

不得不说,文奇老爷子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通过《彩虹尽头》,老爷子表达了希望我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保留自己的意志和判断的愿望。

04 还有一点彩蛋

不知是不是文奇有意为之,正好在他供职多年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而故事中的多数老年人,都和这所学校有关,有的是知名院长,有的是特聘教授,内心不禁怀疑故事中的这些老头在现实世界里是不是真的可以一一对标。罗伯特的前妻莉娜同样也生活在“彩虹尽头”养老院里,虽然她明确表示不想再和这位老怪物罗伯特有任何联系,但是却还是时不时地引用这位曾经得过诺贝文文学奖的前夫的诗歌。莉娜部分,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文奇的前妻,嗅到了满满的八卦气息。当然,这部分只是猜测。

除此之外,另读者想不到的是,文奇简直是个中国迷。首先男主罗伯特姓顾,儿媳爱丽丝姓宫,好朋友姓向,都是华裔,满满的中国风。而在书中随处可见的拼音,则是原版书中的对中文的直接引用。惊讶吧!当看到“dui”“wobuzhidao”这些拼音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怀疑是印刷出了问题。

弗诺·文奇在《彩虹尽头》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近未来的社会,他通过自己可以预见的老年人的视角,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你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