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精选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精选

《Minding the Gap》是一部由刘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一):滑板少年

导演刘冰将镜头对准了从小与自己一起玩滑板的好友们。年纪最大的Zack初为人父,新生儿的降临似乎让Zack一夜之间长大,但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与家庭矛盾也让他接近崩溃。Keira刚刚成年,初入社会的他充满迷茫,纪录片的拍摄给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与家庭,以及周遭一切的契机。刘冰也交出镜头,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让他选择了滑板?又是什么促使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二):《滑板少年》不只是讲滑板

很特别。 我看之前没有看简介,所以本来是抱着了解滑板运动的态度去看的。一开始纪录片里看到很多young man滑板,但是“他们都跟父母和家庭不合,想要逃离社会和家庭,才去滑板的--滑板是他们的救赎。”这个点让我不是很舒服,我觉得滑板更多的是一项爱好,并不是说只有非要到那种处境才可以玩滑板,成绩好的乖乖仔乖乖女照样可以玩。它变得太局限了,太圈子了。 然后紧接着,我才发现这部片子主要想讲的家暴。从三个滑板少年的角度出发,谈谈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情况,还有家暴对他们的影响。也采访了在这样环境中的女性,她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和态度。最最最为巧妙的是,滑板三人中的Zack,兜兜转转,自己又因为种种原因,从不和睦家庭出来,最后也成为了家暴的施暴者,让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有正常的家庭。 导演和另外两个板仔十几年友情很难得,而他们的发展也通过视频展现出来了。有种成长的感觉。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三):不再少年,唯有生活

这才是生活啊,一地鸡毛。哪有那么多快乐的时光,当你看到开头时,以为是一群快乐的少年,滑着滑板,像在风中自由的飞翔。可当你真正看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并不像滑板那样好掌控,尽管我知道,滑板于我来说很难,但生活更难。

”I feel like life might be moving too fast. We have to fully grow up and it's gonna fucking suck".

"I don't feel like I've done anything I've ever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我看这部片是因为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滑板少年滑板梦想的快乐片子,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没有这么做,它讲述了像你我一样,那些深陷生活,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的真实故事。但至少,这些少年,有被滑板带来过快乐,而我的生活呢,甚至找不到真正的热爱,连这一出口都没有。

当片尾处闪现这些少年稚嫩的脸庞和现今沧桑的面孔时,泪目了,为他们,也为自己。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四):家庭影像的力量

私人家庭影像的素材积累,在本片中源于一种无目的自由创作。机缘巧合下,带有明显时代痕迹的影像资料,在多年后的正式创作中拼接成了极具风格化的一部分。或许也能将这份礼物称之为导演日积月累的努力创作的结果。拍摄的习惯和意识,正是现阶段的我应该主动培养的。

老师所谈及的,个人影像档案的创作,其实挺让我心动的。只是一直秉持着“我是作为持摄像机的人,而不是被摄像机记录的对象”这样的理念。不能指望有谁能发现我的独到之处并愿意用镜头来挖掘更多的故事。只是就我自身创作者的身份而言,我是否真的有勇气将镜头对准自身的环境乃至最为亲密的家庭呢?在李冰和妈的那场访谈对话里,光晕模糊了摄像机镜头划分的创作者和被记录主体的分界线。互信关系的构建一直是纪录片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之间永恒的命题。而我们的家人和朋友与我们自身早已建立坚实的情感基础,这么说来,从身边入手确实是一个入门的选题。但是拍摄的过程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际关系间和谐的平衡。我们的情感能否承受这样的消耗呢?我一直在回避那些家人之间的敏感禁忌话题,回避狂暴的欢愉和狂暴的苦痛,享受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家庭生活中。这是一个可选项,我可以选择去直面,可以选择回避。也没有人会因此来评判我。

《碧丽·艾莉许:模糊世界》这部传记类纪录片当中也有大量的高光时刻的家庭影像。在观看时我就大受震撼,是谁有那样的主动意识去记录碧丽高质量的人生关键点。这很难不动摇我对这片子真实性的尊重。但也同样意识到非虚构影像的力量。我不喜欢记录我的生活,甚至很少给自己拍照。曾经也有过疑惑,我不记录我自身,那么我是否真的缺失了生命的纪念?我是否真的存在过呢?除了我脑海里的私人记忆,新朋友们没有途径去认识过去的我。过去的一直陪伴我的朋友们也会将我淡忘。这么一想,有点伤心的感到自己真的没有存在的痕迹。

除此之外,片中滑板运动镜头的丝滑也真的是一种享受。如风的年轻的身体,色调和光。那是我感觉很陌生的异国景致和青春期的活力。有点疑惑这在技术上是如何追踪的呢?摄像师也在驾驭滑板吗?摄影和调色都很美,品相做得和情感一样丰沛。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五):是令人惊叹的巧合?还是滑板少年乃至整个人类的普遍困境?

当刘冰告诉基尔拍摄纪录片的目的时,听到刘冰原来也有和自己一样的被体罚经历时,基尔先是顿了一下,然后他笑了,他试图以一种温柔的笑容来抚慰刘冰,当然这微笑也意图掩饰一些尴尬,原来我不是真正的了解你。是的,即使是最好最亲密的朋友也不一定了解你的所有,何况我们往往喜欢把最深的创伤隐藏,默认压抑和回避是常用的创伤处理方式。大多数人会经历创伤性事件,也会表现出由创伤引出的某些压力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自然地消除,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些创伤后反应会持续存在,干扰正常生活。创伤后反应能够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各种成瘾,而酗酒和吸毒是常见的成瘾行为。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种观点,优秀的演员面临一种风险,他们要在摄像机前展露真正的自己。导演和编剧也是,好作品往往需要揭露自己的伤疤,就像托尔金与魔戒,战争的创伤给托尔金带去的不止是痛苦,在用文字来消解战争的痛苦的过程中,他获得了”重生“,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创伤后成长”。所以我说《滑板少年》是一部好作品,导演刘冰直面了自己的创伤。当刘冰请到妈妈来采访时,妈妈也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随着采访的深入,妈妈已经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她说到:”如果你拍这部电影想做任何能够治愈你的事情,都可以的“,刘冰第一反应是想要反驳,但随后他抹了下嘴唇,说到:”也许,也许你是对的“。也许这个词说了两次,此刻,我彷佛顿悟了小津安二郎的映像世界里的重复用意,”重复无意间产生差异“。

《滑板少年》主要由三位人物的故事构成,扎克、基尔和刘冰,同时也有较大的时间跨度,是一部经过了时间沉淀的作品,导演也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扎克的故事的主要矛盾在自己组建的新家庭上,基尔的故事主要围绕在虐待自己的父亲上,刘冰的故事表面上在讲虐待自己的后爸,实则更多倾向于和母亲的和解。三人的成长具有相似的背景,都有一个充满问题的原生家庭环境,片中多次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提到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暗示环境与人的紧密关系,但我能感受到导演对此的克制,他并不想把所有破事的产生都笼统地归咎于环境,或者说,他更想表达的东西更为具体,即身处环境中的人对于人的影响,扎克对父亲产生了失望和抵触情绪,成为叛逆少年,基尔关于自身种族身份的理解源于父亲,刘冰则多次提到重组家庭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可怕的是,这种负面影响还在继续,并且以一种难以摆脱的方式重复,我看到了一种可悲的命运轮回,扎克,从一个对父亲失望的少年转变为一个新的、令人失望的父亲。

基尔和刘冰的故事相似,都有一个虐待自己的父亲,扎克与刘冰的故事也有重合的部分,同样有分裂的家庭,而且作为施暴的角色和刘冰养父的角色产生部分重合。三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因为共同兴趣滑板结识,这也许是令人惊叹的巧合,又或者这只是滑板少年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普遍困境。

《滑板少年》是刘冰导演的处女作,收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导演摄像剪辑都是自己,展示了极高的天赋。我得承认,这部片子,我看哭了,除了对于景别和音乐的审美理解和刘冰导演有出入外,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十分优秀。我还得说,我即将在我的大学生涯尚未结束时开始我的第一部影片,同样是纪录片,同样是运动题材,不出意外,导演摄像剪辑也都将会是我一个人。在稍微了解了影片参与影展的流程后,我第一次打开了影展的官网,打开了投稿页面,官网页面都十分时髦炫酷,而且首页都是前辈们优秀的作品,竞赛章程整齐排列着,显然,我有点动摇,我突然想起宫崎老先生的话,“导演是一辈子的职业”,我开始反问自己,是否真的有成为职业电影人的觉悟,但就像押井守所说的那样一样,“除了电影,我干不下去其它职业。”

先试试吧,总得前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