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I窃星经典读后感有感

I窃星经典读后感有感

《I窃星》是一本由[英] 阿瑟·克拉克 / 安·范德米尔 / 杰夫·范德米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窃星》精选点评:

●1. 最好的作品:窃星(异形的起源),微观巨人(惊悚),逃兵(西马克,人类改造自己适应环境,本源和生命很美),火星人(雷写得最好了),龙鼠博弈(很有趣,类似哨兵向导),星(阿瑟克拉克对文明本源的讨论比阿西莫夫毫无新意的碎碎念强太多了)。2. 本书的序是科幻小说历史的概括,编辑对科幻的严谨和尊重让这篇序价值非凡(编辑资历很深),科幻从不入流的通俗到如今正统的文学分类,作家和他们笔下那些不断探求未知的人们一样努力。通俗的,文学的,神神叨叨讲科学的,惊悚悬疑的,小说真是令人愉快的大餐。

●1一口气看了六个故事。这本书算是展开一次对科幻史的简易了解吧。2《窃星》这个故事很棒。3《火星奥德赛》讽刺人类的傲慢与自私。4surface tension是最喜欢的故事了。

●可喜之处在于不仅仅是科幻名人堂,而是显示出编辑很高的水准,对作家和作品的选择和评价都很有价值。

●蛮不错的一套选集,让我想起了当年的科幻之路

●四本都看完了,感觉第二本和第一本后半最佳,全部综合起来平均一下大概3.5星吧。选集中除了本来就极其知名的几篇之外倾向性或者说编者个人喜好很明显,尤其是后两卷严重偏文艺风。另外每本都把长达几十页的引言重贴一遍真的很没必要……

●阿西莫夫一定窥到了一眼宇宙真理,否则如何能够用“语言”这种贫瘠的工具来传输这么强烈的心灵感受。并不觉得这本选集都是科幻故事,甚至有几篇幼稚到惨不忍睹(即便不作为科幻小说来说),幸好还是有很多让人非常兴奋的故事像强心剂一样提神。

●可以买回家当传家宝了,小朋友的第一本科幻category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科幻小说。最喜欢火星奥德赛,冒险和科幻结合得超有趣,特维尔可爱,集体意识那段也很灵。微观巨人、火星人和天外的巫伯写的是外星生物,把惊悚,言情()和嘲讽都表达得很完整,科幻背景是块砖,想写啥都可以搬。龙鼠博弈,撸猫撸得不错。

●要有光

●百人一首.科幻ver和全景式时间排序的选集方式挺好的,编者肉眼可见地很用心。篇目不用说了,只要你也喜欢阿瑟克拉克的《星》,就是我永远的朋友.jpg有几篇让人想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科幻”,也有像《最后的问题》这样永远不会过时的篇章。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篇,最喜欢的是《龙鼠游戏》和《表面张力》,前者的世界观真的萌到我,太可爱了三千遍!后者就,一群原虫推着火柴杆从一个水坑爬进另一个水坑也能写出史诗感你敢信?原虫们从离开水底第一次看到星空的时候想起他们造物者留下的“罗塞塔石碑”上的话,“对那些人来说,‘群星’这个词重要得值得重复十四次,尽管它似乎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我看科幻小说时最原初的感动点了。

●其实我想打个4.5星。。。这种大杂烩式的短篇集我向来不是太期待,因为肯定鱼龙混杂,水准参差不齐,所以我之前对这套书的期望也不高。实际拿到手一读,惊喜还是多过失望的,个别几篇我觉得很一般的,联系到成书的年代及认知的限制,也就还能接受了。个人觉得这套书有一点可以期待下(目前只看了第一本)的就是是按照年代编辑的,那也就可以相对集中的了解到这100余年来科幻小说创作思路、题材的演变,比方说这本《窃星》里,我就能很明显的感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科幻创作界对于宇宙开拓,以及太阳系内存在地外生命的乐观态度,时间到了20世纪50年代,则开始多了一些反思,至于部分作品对当时政治的影射,就不多谈了。个人比较推荐《窃星》、《表面张力》、《天外的巫伯》、《星》(克拉克那篇)等几篇。

《I窃星》读后感(一):阅读记录(在读中)

《星》:打疫苗的时候看的。描写小行星逼近给地球带来的灾难挺逼真的。打完疫苗出来甚至产生了一种“平静的生活挺美好”的感觉。

《苏丹娜之梦》:很赞赏作者的女权思想和实践,文中传达了“男性是战争之源,女性是和平之源”的思想,但真的很好笑很幼稚。

《机器的胜利》:主角想建工厂被官僚组织阻拦,于是用无限繁殖的机器兔子逼迫市长答应了他的请求。挺轻松的,也很幼稚。

《机械之城》:如前言所说,“本篇阐释了科学信仰的破灭和对技术的恐惧”。生活在当下的我无法苟同本篇传达的信息,倘若让我在这座城生活,我会开心得要命。1913年还在写用无线电报传递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那时候还无法想象如今便捷迅速的互联网。时代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首城末日》:(可能我看这类题材太少)这篇牛逼,非常牛逼。

《彗星》:纽约遭遇彗星致命气体扫过,低阶级黑人进入地下金库逃过一劫,与另一名富有的年轻白人女子成为仅有的幸存者。本以为成为亚当夏娃,却发现城外的人还都活着——而两人的家人,包括黑人的妻儿还都活着。这篇最大的特点就是早期罕见的黑人视角,而这个视角无处不在,阅读感受非常奇怪,提醒人反思写作时种族与阶层视角带来的种种问题。

《I窃星》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五篇

按顺序,值得一看的有(附自评分):

一、《微观巨人》(1936)保罗·厄恩斯特(6分)

亮点:地底人体内原子被压缩和改变,使得组成他们身体的原子能穿过普通材料原子之间的巨大间隙,就像铅粉穿过粗孔筛网,这使得物理武器无法击穿他们或用工具抓住他们,因为他们可以穿过这些武器或工具。

二、《逃兵》(1944)克利福德·D·西马克(8分)

人类为适应新行星的环境,会根据环境特性改造人类。然而改造后的人类在进入木星后接二连三失去联络,为查明真相避免更多牺牲,主角亲自上阵,然而改造后的他领略到作为人类时无法感受到的美,最终自己也当了人类的“逃兵”。

三、《2005年9月:火星人》(1949)雷·布拉德伯里(9.5分)

科幻诗人的杰作!一个火星生物,会被人类的思念之情所困,化身为人类想见到的人形生物。文笔隽永,全文笼罩着一种无法消逝的悲伤。

四、《有房可依》)(1954)查德·奥利弗(7分)

开头平淡,主角为了全人类星际扩张的伟大目标,努力适应外太空的孤寂,给自己营造熟悉环境,重复枯燥生活。直到有一天,有不怀好意的外星人造访了。主角通过对话,找到了对方的弱点,击退了外星人代表,保住了人类的梦想。

五、《最后的问题》(1956)艾萨克 ·阿西莫夫(8分)

人类进化发展至不同形态,一直没有放弃提出一个问题:熵是否可逆?最后,终极进化的人机结合体用重启宇宙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I窃星》读后感(三):科幻殿堂

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科幻短篇选集,收录了100年来100位科幻名家的100篇经典短篇科幻小说,不仅编选范围庞大且精彩,编选思路也惊人地考究,风格题材多样性与故事精彩度兼具,无论是作为科幻新读者的入门指引或是科幻骨灰粉的终极收藏都完全够格,简直无法更推荐了。 科幻小说的范围和作用其实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是必须得有什么新奇的科技或是颠覆式的思维,也不是要成为“神预言”才算成功。许多科幻小说归根结底,写得还是人类,还是社会,但科幻的本质是想象力——想象一种未来,想象一种发展,想象另一种可能。“想象力可以改变一切”,而科幻就是基石,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现在,更有信心地迎接未来,更能看到人类群星闪耀的光芒。 绝对值得一读甚至永久收藏的一套书!这四本集子是我唯一一次还没看完就想评论的(还剩最后几篇短篇),原因很简单,这本书对于科幻入门读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让每个人都能把握科幻发展的一条人设的路线,也是公认重要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作者和出版社以及作者所获奖项的知名度对于作品的选取、集合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当然,很多时候强调作者的重要性都是在,或者想有意无意地否定作品本身,但是对在这套书的评价里必须反过来。这些被收录的作品都是这些作家货真价实的代表作。它们可能写于作者的创作初期,可能写于作者的创作末期,也有可能是作者巅峰的代表作。所以这相当程度上肯定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艺术创作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科幻也是人创作的,脱离不了创作的时代土壤和个人局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风格,都经历了自己创作的高峰低谷。因此,还可以把这套书看成是科幻作家们的名人堂,全部靠作品说话。当然,经历了译者的人择过程。

《I窃星》读后感(四):一本过去的科幻小说

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是从16年中开始的。那时候我正做了小手术躺在医院,病房很吵闹,也没什么休闲,我就打开买了很久却迟迟未看的《三体》。也许是病痛中大脑格外清醒或者需要借助小说来屏蔽痛感,所以我看的很投入。自此就变成了科幻迷。以后每次出门参加读书活动,加的标签都是“爱读科幻小说”。

读书人之间的鄙视链,就我自己感觉到的,科幻小说是我说出去以后,对方表情显示这类作品还算不错的书。今年在得到听书里知道了科幻小说的分类,硬科幻和软科幻。这本《窃星》算得上是软科幻的短篇小说合集了。这本书里有25个故事,是《100:科幻之书》的第一卷,由美国资深科幻作家暨编辑范德米尔夫妇主编,这些既有对前沿科技的大胆预测,也有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终极猜想,更有对浩瀚银河和时间尽头的无畏探索。

这套书里比较出名的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最后的问题》,阿瑟•克拉克的《星》,菲利普•迪克的《天外的巫伯》,原因当然是这些作家很出名啦。我看过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和《神们自己》,但由于国外科幻小说阅读不多,所以这套书的很多故事读起来云里雾里的感觉。可能以后还要再读一遍慢慢体会。

比如我看《机械之城》,我不太能够理解小说里的主人公因为独自生活在未来而倍感孤独的心情。我倒是希望去美丽便捷的机械城住一段时间。《首城末日》里,由于空中即将被敌人占领,下方城市的人有多么恐慌。而我们现代人大多数应该已经习惯了工作中日光管的环境。换个角度想,作者写作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快100年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人对于未来的期望不同,所以写出来的内容自然不同了。

这套各个小说的最大亮点在于细节的描写,很细致。认真看的话可以身临其境感受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喜欢读国外名著还没开始对科幻产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试试先读这几本。

《I窃星》读后感(五):还不错的科幻选集

书评仅仅是为了记录我看过此书,以及当时看书的感受

作为第一本选集,我觉得很多故事的象征意义大于其故事本身,甚至都不能称为科幻小说,但是考虑到年代背景,也不能要求过多,能够写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星》:20世纪前的科幻,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苏丹娜之梦》:女性主义的科幻,故事本身就只是借男女地位互换来抒发观点 《机器的胜利》:有趣的自我繁殖机器,虽然故事很一般 《机械之城》:正如序言中所说“入选原因是该书的编辑们认为“本篇阐释了科学信仰的破灭和对技术的恐惧(这在1913年极具前瞻性)”,感觉很不错 《首城末日》:很不错的政治讽刺科幻,上城和底城 《彗星》:经典的白人和黑人间的种族歧视问题,视角不错 《“波塞冬尼亚号”的命运》:火星,地球,情敌,我不理解 《窃星》:个人英雄主义的”克苏鲁“世界冒险?外星人和克苏鲁神话中描述的也太相似了 《征服戈拉》:女性主义的科幻,和《苏丹娜之梦》一样都把男性描述为好战,暴力的万恶之源,我不理解。 《火星奥德赛》:火星冒险,描写了几种火星生物,可能具有进步意义? 《机器人与最后的诗人》:机器人,诗人,艺术,故事讲的很差。 《微观巨人》:关于地下世界一个还算不错的小说 《逃兵》:外星,意识传输,和《叫我乔》有几分神似,以前一直弄混 《2005 年9 月:火星人》:《火星编年史》一整部都写的非常好 《幼儿发电机》:脑洞大开的发明 《表面张力》:经典中的经典,不过有点晦涩 《天外的巫伯》:经典的PKD作品,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雪球效应》:经济学的科幻,耳目一新 《普罗特》:观测外星生物,可读性不是很强 《地球的解放》:幽默而又讽刺的文笔,好看 《有房可依》:有点难以读懂,外星人的到来冲击了主人公的心理,或者一切都是他的臆想? 《星》:克拉克的经典 《祖父》:对外星生物的另类描述?到了外星世界也别忘了保护生态 《龙鼠博弈》:我感觉我在看高达,或者神龙斗士之类的 《最后的问题 》:最后的问题,最初的开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