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锦集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锦集

《东京好吃鬼》是一本由[日]松浦弥太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一):摘录一些可可爱爱的文字

“吃了这里的鲷鱼烧,还一脸风平浪静的人,我不能和这种人成为朋友”。

“跟喜欢的人交往,我一定会带去这家店。因为这家店里,有好吃的东西,好吃到想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分享。我带去的大多是男人,这么说容易招人误解。”

“地处乏味无趣的地方的鲷鱼烧店,味道也乏善可陈,这是我自己的一番牢骚”。

“年岁渐长,见过了些世面,舌头也变得挑剔起来,一般的美味已经不能令我惊讶。吃到美味的东西,还是会心怀感恩,但现在我似乎已经认为东西好吃是理所当然的了,还真是悲哀。”

“这里最出名的是白菜面包,名字真是朴实无华,朴素得让人要哭出来。”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二):会吃才会生活

在我眼里,松浦弥太郎是一个杂学家,也是一个生活美学家。曾经看过他的随笔《做王子,也做乞丐》,其中了解到他高中辍学独自到美国游学,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和女朋友一起找绝版牛仔裤带回日本贩卖等等,都是比较奇特的经历。还有《100个基本》和《新100个基本》,用轻松的笔调,发掘出日常生活中易于被人们忽视的规矩和小确幸,是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的信条,其中饱含了生活的哲理。松浦弥太郎不拘泥于某个身份或职位,既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杂志总编的工作,自己还创办了风格独特的书店,参与运营主题网站。他用自己独有的态度认真生活、努力工作,发掘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记录下来放入自己的作品中。《东京好吃鬼》看似是一本简单的东京美食介绍,实际字里行间还显现出他的生活哲学和态度。

中国有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来说去,都离不开吃。无论任何时代,从果腹到美味品尝,吃都是头等大事。松浦弥太郎对于吃的爱好传承自家族,因为家人都是好吃鬼,他便也耳濡目染了。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吃在我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亦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恋爱时期和自家旦那约会,吃就是主题,逛街是为了吃,出门旅游是为了吃,他工作出差带回来的特产也一般都是当地美食。于是在这样的吃货氛围下,我们家的小朋友也成了吃货一枚。每餐无肉不欢,除辣口、臭菜无法接受外,其他基本百无禁忌。四五岁时因为独自吃下一条卤鹅腿,而导致过敏长荨麻疹。即使如此,对美食仍旧念念不忘。隔上几天就要点菜加餐,挑些日常之外的东西来吃吃。吃不仅是生活的基础,更可以联络感情。比如吃饭口味差异过大的恋人,一般很难走入婚姻的殿堂,一日三餐都难以合拍,更不要提其他事情了。

吃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就像港剧中经典台词:“你肚子饿不饿,我下碗面给你吃?”冬天里一碗热汤面,可以驱寒暖心,让人体会到被挂念关怀的温暖。吃中也隐藏着我们曾经的回忆和经历,书中草莓牛奶冰激凌就勾起了我有关童年的回忆。现在的零食种类繁多,千奇百怪,而对于八零后而言,我们的童年时代大同小异,相同的动画片,类似的零食,差不多的家境。在我们的记忆中,夏天除了抓知了、捞小鱼,还意味着可以跟父母要点零钱去买棉被包裹的雪糕以及后来进阶版的火炬冰激凌。那些雪糕就是我的童年记忆的一部分,陪伴着我成长。

作为甜品爱好者,书中介绍的甜品也令我垂涎欲滴,他所介绍的不是网红产品,而是自己生活中亲身品尝过的,因此可信度极高。其中几款面包也很有趣,既有比较常见的咖喱面包、蜂蜜无花果面包、豆沙酱面包,也有比较奇特的白菜面包、炒面面包。总体而言,就是可以面包夹一切。有些类似日料中的丼(どん)——盖浇饭,鸡肉炒鸡蛋放上去就是亲子丼,炸虾放上去就是天妇罗丼,牛肉、猪排等等,想放什么就放什么,食材搭配非常自由。大部分对于日本人的刻板印象都是他们非常的重视规则,做事一板一眼,但在吃食上面,还是很有尝试精神的。

有人曾说微笑是通用的语言,但在我看来,美食才是一以贯之的通用语言。遇到不熟悉的人时,聊完天气,打听了籍贯,把有关当地的美食话题提出来,何愁没有话讲呢。美食既有味觉的享受,还涵盖了触觉、嗅觉和视觉,甚至有的美食还会发出声音,可谓是集各个感官为一体。所以,我也愿意同松浦弥太郎一样,在好吃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发掘生活中的美味。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三):这是一本“好吃”的书

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民以食为天,足以见得吃饭这件事对于一个人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如果你也认为吃这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那么,《东京好吃鬼》这本书你一定不能错过。

作者是一个名字叫做松浦弥太郎的日本人,在这本书的前言之中,他自称是一个好吃鬼,而他能成为一个好吃鬼的原因,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受了家里人的耳濡目染。

其实这个好吃鬼,就是我们常说的吃货,这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喜欢吃各种美食,而且对于事物有一种独特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味情有独钟。也同样因为这种情有独钟,让吃货们变得挑剔,这种挑剔,也是对优质的食材,优秀的烹饪记忆的追求和认可。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很多,很快就能够读完,内容也并不复杂,但这本书的作用其实很大——饭前阅读能开胃,饭后阅读促消化。

作者在这本书中列举了51家小吃店,这些小吃店各有特色,每一家都能够让人印象深刻,从三明治到山芋饼再到夹心饼干。或者纯粹是因为味道极佳,或者是因为其优秀的烹饪工艺,或者是因为对于又脏陈食材近乎苛刻的选择,都让这些小吃成为了仿佛艺术品一样的存在。

除此之外,书中食物的照片更是让读者食指大动,口舌生津,比如:

看着这样的图片,你还会担心自己吃不下饭吗?

本书中不但有对于食物味道的赞誉,还有对于店家的简短介绍,比如再《竹卷镊子寿司总本店的竹卷镊子寿司》中,作者这样写道:

寥寥数字,就将一家店的历史和现状交待的清清楚楚,日本人的文字大概都是这样简洁而凝练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将这本书改名叫做舌尖上的东京,除了有蹭舌尖上的中国的热点的嫌疑以外,也没有什么不妥的。

最为可贵的是,这本书中不仅对东京街头的美食有着简略的介绍,更是在书后附上了书中提到的所有店铺的详细地址,甚至还有电话号码。这样的安排让美食爱好者凭借本书按图索骥成为了可能。不得不说,这对于广大吃货而言实在是福音。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四):“一所悬命”的美食,品出生活态度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被深深吸引了。不光是因为对东京和美食的喜爱,而是对于书名产生了小小的疑惑:好吃鬼是什么东西?直到收到书后才发现那个好字是读的四声,咳咳。本以为是一本比较厚比较大的书籍,没想到比较小巧,也很薄,一小时左右便可以读完。

这是一本作者自己的散文美食书籍,也可以说是一本吃货指南。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向我们推荐介绍了东京的各类美食小吃(以有茶点为主)。作者一共写了51篇美食介绍,每页介绍一样美食,一篇短文配一张美图,短文简短风趣,含美食的简短来历介绍或是品尝的口感,照片拍摄的也是美味诱人,简洁明了。

竹村的炸馒头

昭和五年创业的“竹村”。那里的填馅儿,继承了创业之初的秘诀,使用的是北海道十胜的优质红小豆,据说每天早上就要起来做,滑润醇厚的红豆味道,不仅口感好,还会让人心生欢悦。温和又柔软、无与伦比的口感是它最棒的地方。吃了炸馒头的人,都会露出幸福的表情。刚炸好的馒头衣,脆脆的,真好吃。

看完这本美食书籍,给我最大的印象除了书中美食的诱惑,还有对松浦弥太郎的崇拜以及认识了“一所悬命”这个词。

祖母经常说:“吃得出做做的人的一所悬命。”我问祖母什么是“一所悬命”,祖母在纸上写下这四个字,告诉我说,是“专注于一件事,堵上性命认真地去做”的意思。

这本书里所介绍的和果子和其他没事,正是人们的“一所悬命”的结晶,味道都是“一所悬命”的手工味道,希望大家仔细鉴赏。你会发现“一所悬命”的东西,美丽、美味、精致又可爱。

入山煎饼的仙贝

“入山仙贝”创业于大正三年,坚持手工煎烤仙贝的的只有这一家店,他们一直坚持做这一种仙贝,听说一天要做4000块。夏天在炭火跟前,师傅们也不停手,一直在做仙贝,他们的身影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其实,《东京好吃鬼》中所介绍的美食并没有太过特别之处,有的甚至是我们常见的食物,但特别在制作匠人“一所悬命”的制作初心和一脉相承之上。松浦弥太郎他是一个极其有品位,懂生活的男人。他的文字里透露着不争不抢,慵懒安逸的生活态度。他的文字极为朴素,毫不华丽浮夸,更贴近生活,但最神奇的地方是,这样极为简单的文字,却能够带给读者幸福感和满足感。松浦似乎永远能挑选出什么最贴切生活,什么对生活最有用的,于是他们都夸赞,松铺弥太郎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他说,“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只要认真去做,生活就会变得有趣,人一旦拼命地做一件事就会变得很“怪”,不装模作样的样子是最有魅力的。”这是一个令人佩服的男人,他的生活态度也是很多文艺青年所向往的,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更为贴心的是,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附上了51种美食的门店地址。如果你有机会去到东京,想要探寻美食之旅的话,拿着这本书,怀揣松浦弥太郎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去尝上一圈,用“一所悬命”的匠心态度,做一个有生活品位的好吃鬼吧!

《东京好吃鬼》读后感(五):美食文化

从饮食习惯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民的特点。松浦弥太郎先生的《东京好吃鬼》是一本实用性蛮强的吃货手册,同时也是一本与饮食文化有关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里收录了松浦先生吃过的美食,每一种食物都附带了精美图片,让人口水直流。银座WEST的火腿吐司三明治、“橘”这个地方的小枝花林糖、浪花家总本店的炒面、翠香园的大月饼……光看图片就想马上飞过去尝一尝。《东京好吃鬼》很贴心的一个地方是在书末尾留了每家店铺的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如果有机会去日本玩,我一定要试一试书里推荐的这些美食。

人与食物的相遇,需要时机。或者说,这是一种缘分吧。人的一生那么长,总会吃到很多美食,而美食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不再单纯要求温饱,我们追求的是更加精致的生活品质。美食,与其说是食物,不如说是工艺品,品尝美食就是在观赏一件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就需要一群技艺精湛的匠人,是他们背后默默的付出,才给了我们品尝美食的机会。 从日本的美食里,可以读到很多人生哲学。日本素以“匠人精神”著称,对待美食,更有一丝不苟的专注。就像松浦的奶奶所说的“一所悬命”,赌上自己的性命去制作美食,倘若做任何一件事都能做到“一所悬命”,还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呢?

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厨师对自己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它的核心:不仅仅把做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美食的敬畏、对工作执着、对食物与食客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制作美食的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食物。他们不会因为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宁愿每天做少一点,也要保证质量。小佐佐的糯米馅饼,每天只制作150个,卖完就打烊,这并非饥渴营销,而是负责任。 日本美食的传承做得非常好,《东京好吃鬼》里很多美食都是江户时代流传下来的制作方式,比如神茂的手抓鱼肉山芋饼、小枝花林糖、弁松的本七丸等,就是典型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完美。据统计,日本有百年老铺十万家以上,其中两百年以上历史的老铺有三千多家。他们大多从事酿酒、和式甜点、酱制品、服装业、不动产业、旅馆业和餐饮业,单是东京,就有百年以上的著名老铺两千多家。《东京好吃鬼》里记录了很多历史悠久的老店,有很多甚至是超过了一百年,浪花家的总本店,创于明治维新四十二年(1909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竹村创立于昭和五年(1930年),每一家老店都有它发展的曲折故事,青木屋创业于昭和三十二年(1957年),盐濑总本家更是历史悠久,贞和五年(1349年)至今。能够将饮食文化,传承得如此完整,需要多少代人的坚持呢?这种精神也是很值得中国学习的。

书里附录了松浦先生的个人网站,好奇地去看了一下,那是一个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很普通的网站,感觉他是一个特别懂生活的人,网页上分享了很多他的故事和每天的心情。还有很多制作精良的视频教学,教人做各种美食。 18岁高中辍学后,在一句英文都不懂的情况下,一个人独自前往欧美等地闯荡的经历。卖过二手衣、贩过二手书、和黑道大哥过招、遇到各种奇妙的男女、经历难忘的暧昧恋情、体验不同的人生况味,汇集成独特的人生哲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会想:こんな時もあるさ!と笑いとばしていよう。必ず 花が咲く時が来る。必ず 優しい風が吹く。(也有这种时候!就这样笑着吧。一定有开花的时候。一定会刮起温柔的风。)非常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果是去日本旅游,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要带上,这样才不会错过沿途品尝美食机会。人生不就是走走停停吃吃喝喝吗?还有什么比品尝美食更治愈的事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