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冬天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冬天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冬天的故事》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天的故事》读后感(一):仅仅是个开始。

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选中这本的原因是被书名所吸引。

我生于热烈的夏季,最爱的却是寒冷难耐、万物凋零的冬天。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冬天,那是一个特别冗长而复杂的故事了。在这里我就不做赘述,希望有一天我会水到渠成着把它记录下来。

合上这本书后一页时才发现,莎翁的这个剧本内容原来跟我喜欢的季节毫无关系嘛。

不过诚实地讲,或许我还处于初读莎士比亚著作的阶段,夸张过分的戏剧语言还不太能够通悟,我没有读出半分激动,收获的道理似乎也浅显。第一时间去浏览了其他读者的短评,羡慕那些可以因为绝美精炼的词句流下热泪的一颗颗敏感的心。是我的道行还不够吧,我想。

那就继续努力。

下一本,仲夏夜之梦。

《冬天的故事》读后感(二):威廉·莎士比亚后期喜剧作品《冬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富有诗意。 《冬天的故事》在简洁的开场布景下开始,两个童年时期的好友登台,西西里的国王里昂提斯和波西米亚国王波利克塞尼斯。波利克塞尼斯正访问西西里王国,宾主甚欢。然而9个月后,波利克塞尼斯渴望回到自己的王国处理事务并看望他的儿子。里昂提斯竭力挽留波利克塞尼斯,但是没有成功。里昂提斯然后决定让他的妻子,埃尔米奥娜皇后,去试图说服波利克塞尼斯。埃尔米奥娜同意了,在三次简短的对话后获得成功。里昂提斯对妻子如何能轻松说服波利克塞尼斯感到困惑,突然产生一个疯狂偏执的想法,认为他怀孕的妻子和波利克塞尼斯有暧昧关系,孩子是私生子。里昂提斯命令一个西西里的贵族卡米洛去毒害波利克塞尼斯。

卡米洛并没有去警告波利克塞尼斯,相反与他一起逃到了波西米亚。里昂提斯逮捕了埃尔米奥娜,罪名为通奸和谋杀他。皇后在监狱里产下了一个女儿,里昂提斯命令安蒂冈努斯处置婴儿。在埃尔米奥娜审判中,德尔菲的巫师宣布她是无辜的,但是里昂提斯违抗了巫师的预言。他很快得知他年幼的儿子马米留斯因悲伤而去世,这与巫师的另一个预言相符。埃尔米奥娜晕了过去并被宣告死亡。里昂提斯对他可怜的判断悔恨万分,并许下诺言在他的余生每天悼念他死去的妻子和儿子。

安蒂冈努斯并不知道里昂提斯改变了主意,根据里昂提斯之前的命令,将埃尔米奥娜刚出生的女儿遗弃在波西米亚的海边。在安蒂冈努斯梦中,埃尔米奥娜似乎告诉他孩子的名字为珀迪塔。他希望能怜惜一下婴儿,但是被熊驱逐离开。幸运的是,珀迪塔被牧羊人和他的儿子克洛救起。孩子的身边有大量的金钱,牧羊人变得很富有。

里昂提斯花了十六年哀悼他的妻子和孩子。在波西米亚,波利克塞尼斯和卡米洛发现弗洛里扎尔迷上了牧羊女。他们伪装出席了剪羊毛节,确认了年轻的王子弗洛里扎尔计划娶牧羊人美丽的女儿珀迪塔(她对自己的皇室血统一无所知)。波利克塞尼斯反对这桩婚姻,并威胁这对年轻人,因此他们在卡米洛的帮助下逃到了西西里。波利克塞尼斯追捕他们。最终,在无赖奥托吕科斯的一些帮助下,珀迪塔的继承物被发现,她与父亲重逢。两个国王重归于好,双方都同意弗洛里扎尔和珀迪塔的婚姻。他们都去看保利娜保管的一尊埃尔米奥娜的雕像,保利娜是安蒂冈努斯的遗孀,也是埃尔米奥娜最忠实的捍卫者。雕塑苏醒过来,之后发现是真正的埃尔米奥娜。她躲在雕像里面等待巫师预言的实现,并与她的女儿团聚。

《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试图揭开掩盖女性,尤其是母亲光彩的重重帷幕、认同女性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的重大价值的尝试,正如此剧的结尾表现的那样:只有找回了失去的,戏才能落幕。 《冬天的故事》赞颂母女关系,表明了女儿与母亲相依相存,不可或缺的道理。该戏剧中,流放的女儿归来是王后/母亲复活的前提,同时国王/父亲,甚至整个王国的重获生机。《冬天的故事》的主旨是:没有女性的男性世界是孤立、僵硬的,世界的生机在于两性的和谐关系。 《冬天的故事》中从广义上与狭义上构建了不同的戏剧空间。从广义上,《冬天的故事》的大空间上构建了两个国家,分别是西西里国和波西米亚国。西西里和波西米亚分别有着各自的象征性意义。《冬天的故事》在不同空间的切换,体现了不同的权力关系。 文学家梁实秋:莎士比亚给这离奇的故事加上了深刻的人生意义,甚而至于宗教的意义——使一个忏悔的人得到了拯救。

《冬天的故事》读后感(三):在时间之间讲述冬天的故事

其实对于剧本我一直都很抗拒,觉得没有小说那么丰满,叙事性也没那么强,这次完全是为了线下活动的主题强迫自己阅读的><

第一个剧本选择了莎翁的这本《冬天的故事》,主要是因为这次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英国发起了一个“全球顶尖当代小说家联手改写莎翁七部经典剧作致敬!”的活动,珍妮特·温特森是本次活动的首发作者,改写的就是这本《冬天的故事》,让我很是好奇。

《冬天的故事》是莎士比亚晚年比较重要的一部戏剧,创作生涯的倒数第二个剧本。主要情节取自1590年出版的罗伯特·格林的田园传奇剧《潘朵斯托》(Pandosto)。格林是莎士比亚的旧敌,格林曾在临终前讥讽莎士比亚为“借用我辈羽毛而爆发的乌鸦。”莎士比亚在改变这部作品的时候,格林已经去世九年了。莎士比亚非常忠实于原作,对情节的修改是一反常态地少,修改了原本悲剧的情节,让故事愉快很多,使剧本的结局最终皆大欢喜,也加上了深刻的人生意义,甚至宗教意义——让忏悔的人得到了拯救。

《冬天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波西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到老友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的国家来访问,为期已经九个月了,里昂提斯舍不得让好友如期离开,就央求他再多住一周,波力克希尼斯因为心系自己的祖国和臣民拒接了国王的提议,国王呢就要求王后赫米温妮去当说客,说服这位好友。这个时候波力克希尼斯就动摇了,就想说多一周就多一周吧,也就同意了,但是这个时候国王就怀疑这俩货是不是有什么奸情,那不然我跟你二三十年的交情你不答应,我老婆跟你随口一说你就答应了呢?你来西西里亚九个月,我老婆正好也是怀孕九月,这之间难道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国王就要大臣去杀了他这位好友,大臣在国王面前信誓旦旦,跑到波力克希尼斯面前又觉得下不了手,就带着他逃跑了。国王相当生气,杀人不成反倒被人倒戈。就想说我是整不了我这位好朋友了,但是可以整王后啊,就将王后监禁,王后在狱中生下公主潘狄塔,国王疑其不是自己的女儿,命人将小公主弃于异国荒野。这个时候小王子受不了母亲被审判的打击重病去世,王后因为受不了两个孩子的相继离去也猝死在审判场中。国王这个时候才后悔不迭。被遗弃的公主潘狄塔被波希米亚老牧人收养,长大成人后与波希米亚王子相爱。国王波力克希尼斯试图阻止儿子与牧羊人的女儿结婚。王子与潘狄塔在大臣的帮助下一起逃往了西西里。老牧人赶往西西里揭开潘狄塔的真实出身。到最后两位国王重归于好,小公主被找到且嫁给了全剧以两位国王重归于好,骨肉团圆告终。

在剧本的第一幕中,大臣卡密罗的一段话,就彰显了人物的关系:

“西西里亚的国王对于波西米亚的国王无论怎样表示殷勤也不嫌过分。他们是从小在一起教养的;两人的情爱早已生了根,现在不能不发扬滋长。自从他们长大之后,崇高的身份与职务的需要使得他们不能不分离。可是虽然不得见面,却一直在互相馈赠,函件交驰,信使往还;他们虽然身在两地,却好像是在一起,好像是隔着大海握手,好像是天各一方而犹互相拥抱。愿上天使他们长久友好。”

最关键的一句话是“我想世间不会有什么谗言或者重要的事端可以离间他们。”这是对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极尽讽刺。

两人的关系原本非常融洽,里昂提斯在嘱咐赫米温妮照顾他的老友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赫米温妮,你对我是如何的爱,要在招待我们这位老弟上表现出来:西西里有什么贵重的东西都不必珍视,(对波力克希尼斯说)除了你和我这个小流氓之外,她是最贴近我的心的人。”

所以我常常认为这个故事不该叫《冬天的故事》而应该是《嫉妒的故事》。

在里昂提斯终于领悟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挽回的时候,王后的闺蜜宝丽娜说了这样一句话“已经过去无可挽回的事,也不必再痛心了。”

这句话确实也是透露着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事情已然发生,怎么样都弥补不了伤痛了。

还有一段也是印象深刻,是波力克希尼斯察觉到王子经常不在宫殿,就要大臣卡密罗去跟踪王子的行踪,得知王子和牧羊女潘狄塔在一起以后,他和卡密罗乔装成村民参加牧羊人家的宴会,在会场呢发现装饰用的花束上没有选择人工配种的斑纹石竹。

波力克希尼斯问道“小姐,你为什么不要那种花呢?”

潘狄塔回答道:“因为我听说那斑纹乃是人工配种,巧夺天工。”

波力克希尼斯说:“你说人力胜天,天力还是在人力之上,你看,我们把良种的嫩枝接种在野树的根柱上面,使得贱种的树干生出良种的萌芽,这便是人力改善天工,也可以说是改变,不过这人力本身还是天工。”

其实就是在暗示,人力未必能胜天,天力还是在人力之上的,有些身份你无法抗争,有些事情你无法逾越。

而潘狄塔的回答也很巧妙:“我不愿去种植一株石竹,犹如我在擦了脂粉的时候并不愿这位亲人来说我擦得好,于是一心一意的想和我结婚。”

虽然这个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是西西里亚王国的公主,但是潜意识让她说出了这句话,王子可以跨越身份爱上身为牧羊女的她,显然是爱她这个人本身而不是附加的条件。

卡密罗当然也不知道她是真正的公主,波力克希尼斯要王子在身份和爱情中做出选择,卡密罗是这样说的:“事业成功乃是爱情的保障,困苦会改变爱情的鲜艳的容貌和它的心。”

而潘狄塔的回应是:“我想困苦可以征服容貌,但是不能征服心。”

啊啊啊这样的剧本这样的台词简直让人无法抗拒啊~!

对于这本书标题的解读:

(梁实秋)只是十六七世纪时常用的一个名词,类似“老妇谈”之类的。我们明知其非真事,但仍愿倾听以消磨漫长之冬夜,也警告我们对于剧中的情节不要看得过于认真。

(自己的理解)当我们身处于悔恨之中的时候,就像活在冬天里,感觉寒冷又漫长,但冬天终会过去,时间会抚平一切伤痛,春天还是会照常来临。

那我们再来说说《时间之间》这本书,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被评为当代最好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她在19岁时,离经叛道地与一个姑娘“私奔”,混社会似的打工赚钱。幸好学习成绩优异地从牛津大学毕业,26岁便出版了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举获惠特布莱德首作奖。她的作品先后获得约翰·卢埃林·里斯奖、E. M. 福斯特奖、兰布达文学奖等众多文学大奖,2006年,温特森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授予英帝国勋章(OBE)。2012年,她继科尔姆·托宾担任曼彻斯特大学的创意写作教授。

“过去的三十余年里,莎士比亚的剧本始终是我的私人读本,所以我才写了这部改写版小说。

这个剧本讲到了弃儿。我就是个弃儿。这个剧本关乎宽恕、未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以及宽恕和未来是如何紧密地彼此相系。时间可以颠倒流转。”

《冬天的故事》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是“嫉妒”、“忏悔”,而《时间之间》强调的是“时间”和“宽恕”,作者通篇都在强调时间的概念。包括腰封上的一句宣传写的也是,时间抚平一切伤痛,我们终将被它捕获。

这部作品把整个故事从十六世纪拉回到现代,男主人公列奥是掌管西西里亚公司的霸道总裁,男主人公的好朋友是一位自由自在的流浪者,(因为自己是同性恋,为了逃避妻子和孩子而流浪。)女主人公咪咪是一位享誉盛名的歌手。

这本书把人物刻画得更细致,突出了男主的自卑:“好吧,我是很傻——不像你们俩那么有艺术气息——我不看书,不停歌剧,也不会弹钢琴;我配不上你,也配不上他,是不是?”

你可以因爱生爱,因爱生婚,甚至因爱生小孩,但千万不要因爱生忧,因爱生怖,因爱生恨。

正是因爱生出了恐惧的不安全感,才会产生了杀掉朋友,丢掉亲生女儿的念头。

“故事只可能有三种结局:复仇、悲剧、宽恕。(当然要排除掉‘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不是结局,而是结尾的句子。)莎士比亚太了解复仇和悲剧了,直到写作生涯晚期,他才开始对宽恕重新发生兴趣。

“你以为自己活在当下,但往昔就在你身后,像一道影子。”

过去依赖于未来,恰如未来依赖于过去,其程度不相上下。

《时间之间》的结局并不像《冬天的故事》那样直接,它的朝向是美好的,但是咪咪只是在最后出场了,并没有像《冬天的故事》那样非常明确的告诉观众她的选择是什么。

我记得看新闻的时候,郭德纲在遭遇背叛后答记者问说到,有些东西是跟人一辈子的,如果连这件事情都记不住的话,那这辈子活得太冤了,记住还非得去报复,那可能是我小心眼,但我记住都不行吗?这说不通。

《时间之间》也有这样一句话来说列奥和咪咪,“他不想被人原谅,不过,如果你不宽容,你该怎么生活呢?”

时间最终会抚平一切,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不是忘记了,而是选择了眼前的美好,释怀了过去的不美好。

愿你也能跟随自己的内心,很多事情忘不了没关系,但是别影响了眼前的美好和这一刻的心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