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习的人》经典影评1000字

《学习的人》经典影评1000字

《学习的人》是一部由韩国执导,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的人》精选点评:

●这个纪录片中国的篇幅比较少,有点遗憾,其实脱离国家的选拔体制来单独看学习是有点不合适的,中国人多,且教育水平差距较大,选拔完全就是唯分数论,但是如果选拔变成综合素质选拔,在教育不发达的地方的学生更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首先深入了解人才选拔的体制才能去评论学习的方式方法,犹太人的教育的方式是否适合中国的环境以及选拔方式,只能说这个是个谜,人数多,很难开展讨论的氛围,而且聚在一起没有老师的引导很难,老师也大多不适应这种方式。50多人的班级,每个人说一句话,一节课就过去了,因此很难达成,至少在普通的学校里面很难,高考制度在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因为把学习作为乐趣的人比较少,还是作为手段的人多,怎么通过学习取得更好的工作,收入。每个国家衍生出不同的教育系统是与各国国情相符合的

●挺不错的,对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习方式

●纪录片的形式,东西方的对比展现了教育方法的巨大差异。西方讨论为主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可以更好的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吧

●打开了新世界,学习的启发

●对学习和教育之类的很感兴趣。这部纪录片我非常喜欢,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每个国家挑选的学生群体可能不够有普遍代表性,比如说在中国就直接找到了我们隔壁的河南省信阳市,看着那些场面就仿佛看到了高中的我,在教育方面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但好在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因此就上升出什么普遍的规律,而是有多少调查结果说多少感想,而且客观记录,不去说孰优孰劣。里面的四位学霸都是我非常欣赏的那种人,自信,有亲和力,有能力。这部纪录片带给我的收获有两点:第一,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西方较为重视提问和讨论,东方较为重视独自学习和背诵,不评价哪个更好,因为我们可以博采众长相互弥补;第二,最后一集一位学霸小哥提出,不妨把自己看成世界人。我想,这才是有国际视野的前提吧。

●用不同方式来呈现“学习文化”的差异:返回到学习现场/跨文化心理学实验/不同文化下的对话

●对于大环境而言,没有办法去评价西方的教育方式优于东方。 对于个人,对于我自己而言,无法接受个人的学习关系到家庭关系到社会这样宏大的层面。所以从小学升入到大学,成绩一直都是中等的状态。迫于环境压力,让自己达到平均的基准线,但同时又不认同环境,所以内心有带着叛逆的矛盾,通过达到基准线以后停止继续努力的方式与环境做斗争。 快工作以后,开始与环境和解,发现学习能让自己认识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又是如此有趣。这才有了不断学习的欲望。有了欲望以后,也愿意去表达,于是进入了正循环。先满足小我,其次才是大我。

●分集讨论学习的目的,方法,现状,结果等。哈佛大学四个学生开始的调查纪录片: 1.东方是背诵记忆学习,考试是手段,培养考试机器。日本,韩国,中国信阳观庙高中,印度 2.犹太,以色列和非洲犹太 3.美,英,法 印度数学教育牛,犹太交流提问法牛,犹太嘈杂的图书馆是个特点,美国大学的圆桌

●第一集满满的回忆

《学习的人》影评(一):学习—思考与选择

纪录片真的是一个好东东,入了坑就再也出不来了。东西方学习方式的差异,让我对于大学迷茫与探求的一个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意识到自己没有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有了一定的回答。 个人而言,大学以前,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获得高分,按照老师和家长的去做便可,但没有思考过我为什么这样做,我为什么学这些东西?——这些知识 东西对于我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就真的感觉向一台运作的机器。最直接的例子,是关于“卷”这个事情。如果你是有思考的,知道这是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会很有动力去做;如果你并不觉得这是一件让你觉得开心的事情,只是为了学分,绩点,那样你会很痛苦。你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或者话语而容易受到影响,也不会因为他人做的比你好,而感到焦虑,因为你知道自己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喜欢的事情上,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鸭。 现在的我开始一点点去思考,一点点留心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一点点好奇。按照既定的路线去走,你会省去很多麻烦,但也会在于你无意义的事情消耗你的精力,经过思考,去尝试,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且麻烦的,但至少你是想的明白,多一些开心。

《学习的人》影评(二):要成为蓝色玻璃,首先照进来的光得有蓝色光谱

整体深度还是不够。反而觉得最后才出现的MIT的李真河在结尾的分享交流会上才道出了最好的学习方法:蓝色玻璃是因为吸收了其他光谱,只反射蓝色光谱才成为蓝色的;但除了“反射蓝光”这一主要特性,更关键的是照进来的光里首先要有蓝色光谱。因此“沟通越重要,一个人蜷缩在角落苦恼的时间就越发必要”。先要有自我积累,然后去照射再反射。

纪录片让我看到除了东亚人埋头苦干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以外,还有犹太人、欧美人注重提问和讨论的学习方式。想到自己,确实更适应于死记硬背,害怕与人交流,生怕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会让自己丢脸,连一旁坐着其他人看着自己学习都会觉得很不自在。但看到犹太人在叶史瓦里无一不是在激烈争辩讨论的人,我就在想难道他们不需要事先独自安静地进行研究思考,才能形成与人讨论的自我观点吗。

在看到李真河发言之前,我就一直带着这种疑惑,到底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最后自己的体会就是,要沉得下心来自己蜷缩在角落苦恼,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积极与别人讨论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拓展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共勉!

《学习的人》影评(三):文化和育儿

纪录片像是学生的毕业设计的一部分,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最终也没有特定的准确的答案(也没办法给出答案,不是吗)但是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回味。

我们的目前的学习方法、结果、思路、导向真的很受环境的影响。以前根本没有想过学习竟然是跟文化相关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学习是跟家庭教育相关的,却也不曾想到脱离了家庭,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目前我们的学习都要遵从学校层面、国家层面的安排,老师也不能脱离此而教书。但是家庭还真的是能为孩子提供不少思路。

比如:

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为探索为何会这样为何会那样,不要把理所当然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要激发孩子多去问为什么,去探索答案。

2.通过讨论,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这个我也需要提升。在学校里要更好地办好课堂上的“小组教学”的模式,真正地让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辩论赛的方式也很重要)

3.保证睡眠,学玩结合。玩不是随心所欲地玩手机(一旦沉迷于游戏中,就得收走手机)而是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去体验音乐和艺术之美,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我觉得我们国家加强体育和绘画的训练,其实也是在不断汲取国外学习的方式,不过可能对大学的考核如果能配套接上,会更好。中职教育的改革也是,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相信国家,我们既然不能改变外界,就从自我教育开始进行改革吧。

《学习的人》影评(四):文化对学习动机和方式的影响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四个不同背景的哈佛学生去观察不同国家地区的大中小学生如何学习,比较客观的展现了在不同文化影响下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方式有所不同,尤其是东西方学生的差异。

1.东西方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在采访的时候,绝大部分东方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都是为了报答国家和父母,而西方学生更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兴趣。可看出东方学生更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学生更注重个人主义。

2.东西方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东方学生如中国、韩国、印度学生更喜欢独自学习,而西方学生如欧美、犹太人学生更喜欢集体学习。这与他们的历史文化有关,东方的考试制度自古以来都强调背诵,背诵古文古诗、理科公式等,记忆越好的人分数越高,因此独自学习的效率更高;而西方学生,尤其是犹太人,他们更注重提问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集体学习能让他们独立思考,产生思想的碰撞。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很有教育意义,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它仅选取了一个国家某个地区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这并不代表这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学习模式。

总的来说,看完很受启发。作为一个同时接受过东方和西方教育的学生,它让我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体系的差异,对于不同文化的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能更早的接触这个片子,或许我会对我的学习成长有不一样的思考。

《学习的人》影评(五):学习的人

四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哈佛学生亲身到各个国家探究不同文化的人的学习动机、动力和方式。

以前东西方教育的不同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这个片子把这些不同很具体地展现出来,从家庭教育到体制教育,并不是说某一方的方式和动机就优于另一方,毕竟都需要放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产物;而是搁置价值评价来看,的确能看出东西方人从各自的教育体系下发展的特性和性格会有明显区别。

比较印象深刻的几点:

- 东方人的学习动机,包括中日韩印,会有一层明显的为了“阶层跃进”的因素存在,竞争意识很重;而且学习的动力往往会与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不好会觉得“丢脸”,会觉得“辜负家庭”;思维模式也优先显示出“集体主义”的烙印。西方人的学习更多是个人的事,更多由个人兴趣驱动,家庭所给的“进步”压力相对较少。

- 一个实验:东方学生得知自己测试表现没有其他人好之后,在下一次测试中反而表现得更专注,更集中解题,得知自己测试比其他人表现好时,下一次测试反而不会更专注。西方人反之。

- 犹太人的图书馆非常吵闹,因为其学习方式是提问与解答,通过同伴间相互提问和辩论来完善彼此的知识体系。一位犹太人父亲表示从小孩子从学校回来,不是问她今天学习了什么,而是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提问的形式对他们自小的逻辑思维培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法国重视哲学教育,小学的哲学课就会主导讨论,注重学生个体的表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