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正午1的读后感大全

正午1的读后感大全

《正午1》是一本由正午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午1》读后感(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正午故事1》读完了,书中最后一章是关于一个诗人以及一个独立导演的故事,他们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北京坐火车去新疆拍摄电影,导演自编自导,没有摄像师没有化妆没有巨幕没有剪辑全部工作都是他们两个人完成,而且很多时候靠步行,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和田、在库车…都有他们的足迹,黑白的镜头、竖的十六首诗,多年以后谁还会记得这些超现实的行动呢?诗人出差了,去更具体来说去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寻找大自然寻找人的存在形式了。戈壁、流浪、性、公路、酗酒,人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对这个外表光鲜华丽的世界莫大的讽刺。

《正午1》读后感(二):阅读别人的故事,也是治愈自己的过程

又读了一遍冯远征的口述个人史《我穿墙而过》,忽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电影题材。主线是他和德国老师介于师生、母子的缘分,背景是八十年代末的动荡年代。穿插着那些有趣的人物。离开,回来。多么好的电影题材。

《嗜酒者》写的是一群嗜酒成性的人,其实说的是人生的自我拯救。每个人都有过耽溺于某种负面情绪的阶段,有的靠自己能走出来,有的则走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他人的帮助。读到刘萍的故事,忽然理解了许多人。有时候,一个人讨厌你,仅仅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了自己的某个假想敌。有时候,你讨厌某个人,也是因为自己某段不愉快经历的延伸。学会原谅和放下,真的是人生的必修课。

所以,非虚构最大的意义,就是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正午1》读后感(三):有吴明益这样一位老师

有吴明益这样一位老师,究竟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教“小说创作”的第一堂课就放出“各位坐在这里,说明都是没有才华的人,如果你们有才华,就不会坐在这里了”这样的狠话;第一周就列出十五本,说大家应该可以在两周内看完;学生写的人物特写,得到的点评是“这不特别”。当他的学生,自信心基本上会被摧残到负值吧。

可他的认真负责、身体力行、无私分享又是很多老师难以企及的:每次课都做好投影片、印资料、带音箱,看影片、讲时事、八卦,讲课全情投入;为了准确的描述一棵树、一只鸟,会仔细了解他们的名字、有关知识;分享自己的小说技艺,比如在图书馆写作,把不同种类的书摆在面前,比如一本村上一本贝壳图鉴,随机地把它们结合在自己的故事里,反而交织出特别的故事。还有他在课堂结束时自我化解的尴尬、略带忧伤的自白,真诚得让人伤感。有这样的老师,何其幸福!

而在那看似严厉的教师身份背后,是一个上课前也会紧张失眠、每个月读二十八本书、为实践生态哲学买地播种除草收获、走遍花莲所有溪流、可以写散文科幻小说各种的作家。他自己就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做他的学生已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还好有他的书可以窥豹一斑。

感谢郭玉洁老师把这么棒的人与故事交与我们!

《正午1》读后感(四):非虚构写作

正午是坚持原创的非虚构平台,《正午故事001:我穿墙过去》是正午故事系列的第一本。看起来是一本杂志,但它的体量和质感已经完全是一本书了。 开篇栏目是“写给正午的话”,每期邀请一位名家,谈谈他所在的领域。001里这个栏目邀请的是何伟,我读过他的代表作《寻路中国》。文章讲述了他在国外求学的经历,以及如何一步步走上非虚构写作道路的。“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关注了很多被忽视的群体,如朋克吴维、文学青年阿乙(近两年来最喜欢的作家)、阴阳人佑振等。“随笔”栏目收录了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视觉”栏目则涉及摄影与美术。“个人史”栏目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001期的主角是演员冯远征。“访谈”部分偏重思想和观念,本期选的人物我不感兴趣,故看得较粗。书的最后,是“长故事”栏目。 印象最深的是随笔栏目的《教师阿明》。吴明益是台湾著名小说家,同时在大学教写作。开课第一周,他列出十五本书,要求两周内读完,结果有一半学生退课。然后他对留下来的学生说,你们慢慢读,我说两周其实是为了吓退那些人。他还会对学生说很残酷的话:在座的都是没有才华的人,有才华的人不会来上课学写作。特立独行之貌跃然纸上,让我决定立即拜读他的作品。

《正午1》读后感(五):悬浮的生活

“在进行的事情本身没有意义,都是手段。但目的又是完全不确定的。它的本质不是对未来的追求,而是对现在的否定。这个就是我所说的,悬浮,把自己拔起来,悬在空中。”

我们之所以焦虑,茫然,都来自于对现在的否定。如何把自己放下来,扎根,嵌入到生活的内核?如何发现生活的意义?

也许要先能够抛开固化的评判标准,不仅仅以经济实力,市场的认可,流量或者曝光度为唯一目的,而是去试图启发自己,去发现多元的价值观,去寻找碰撞。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刀锋》的男主,他们抛开了世俗的枷锁,甚至放弃了家庭,声望,与众人眼里的名誉,去成为一个另类。他们的生活也许坎坷饱受挫折,但内心饱满有力。

我身边的绝大部分人则刚好相反,生活富裕,内心枯竭。大环境使然,而我如果闷头扎进去奔跑,随波逐流,是不幸的。

所以要跳出来。把自己从麻木的状态里解放,观察自己对日常的反射模式,再观察他人的,寻找里面的不同,但各自合理之处。也就是学会把对错的标准暂时丢掉,寻求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慢慢体会,慢慢感受,回到当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