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恋爱中的波伏瓦》经典读后感有感

《恋爱中的波伏瓦》经典读后感有感

《恋爱中的波伏瓦》是一本由[法]伊雷娜·弗兰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一):波伏娃的“偶然爱情”

朋友(@塞纳河浪花x )翻译的《恋爱中的波伏娃》读毕。作为小说体传记,可读性蛮强;一方面个人对西蒙娜一直很感兴趣,当初看她的四卷六本自传,文字事宜琐碎,其个性与存在主义阵营以及各种人关系,颇具时代意义以及名人人格佐证;而她与阿尔伯特的“偶然爱情”在《时势的力量》卷中占的篇幅不那么多,似乎与她最终带着阿尔伯特的戒指与“必要的爱情”萨特躺在一个坟墓不相映衬。小说《恋爱中的波伏娃》似乎更多以西蒙娜的小说《名士风流》以及和阿尔伯特的书信为蓝本创作;因为西蒙娜,所以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又入《名士风流》看西蒙娜自己如何演绎这段让阿尔伯特看了很不舒服以至于反目的“偶然爱情”小说。

小说好看的另一方面是译者徐晓雁的文字功底。我不懂法文看不了原文,然译者的文字再创作已然脱离翻译腔,读来很是顺畅舒服,所谓“信,达,雅”。看到四五处很有沪语特征的“上街沿”,不禁莞尔。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二):爱情记忆如琥珀

“如果我们观察琥珀,常会发现凝固于矿物中的蕨类残片或形态完好的昆虫,被称为包裹物。几百万年前在密林深处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我们永远不知道是什么事,但它留下了一丝痕迹,不愿完全死去。这种顽强很让人着迷,有时候我们盯着琥珀看,久久不愿挪开目光。爱情故事也是如此:即使爱情已逝,转眼成空,但某些场景、某些片言只语、某些空中的动作,却深深镌刻在情人们的记忆中,随他们一起被埋葬。”

这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西蒙·德·波伏娃,被标榜为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他们二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两人终生生活在一起却未履行结婚手续的爱情故事广为传唱。然而当我们读了这本《恋爱中的波伏娃》,才看到一个真实的西蒙·德·波伏娃。

她和每一个在爱情中的女人一样,在萨特和纳尔逊的两段感情中充满纠结、徘徊、嫉妒、怀疑。当萨特与别的女人陷入爱情,嫉妒心和报复心促使她接近和诱惑纳尔逊;当她与纳尔逊陷入热恋,如同每一对热恋中的恋人一样狂热,希望时间就此停止;当波伏娃与纳尔逊长时间相处,生活的差异开始显现,现实生活让两个人对对方的爱情产生了怀疑。

波伏娃与纳尔逊最终分手。爱情经过现实生活的磨练,终会转瞬即逝。就算走入婚姻殿堂,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也不过是童话故事。这不是宣扬悲观的爱情观,而是只有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爱情的快乐与痛苦,才会成长为更好的你。如同波伏娃在与纳尔逊的爱情中完成了代表作《第二性》,将她与纳尔逊的爱情故事写成了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

即使分手,那些如同琥珀般顽固的爱情记忆,仍然让分手的情人们着迷。在某个孤独的午夜,或者闹市的街头,忽然唤起了你关于某一首歌,某一个动作,某个场景与情人的爱情记忆,情不自禁的微笑、感伤、甚至百爪挠心地想念一个人。

让我们无畏的经历爱情、享受爱情,带着自己的爱情记忆,勇敢前行吧。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三):是作家,更是活生生的人

本书讲述的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与美国小说家纳尔逊•艾格林之间的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由于还涉及到波伏瓦原先的爱人,著名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算是一场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西蒙娜•德•波伏瓦与萨特都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她还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在二十世纪的法国非常有影响力。西蒙娜在忍受萨特有别的爱人的同时,由于机缘巧合,遇到了艾格林,也遇到了她的另一段爱情。作者根据西蒙娜与萨特和艾格林之间的书信以及当事人和朋友的回忆,将三人之间的故事为读者娓娓道来。

波伏瓦一方面崇拜并依恋有丰富精神生活的萨特,一方面又无可救药地爱着幽默有魅力的艾格林。在现如今的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我)无法理解这样拖泥带水、有些不清不楚的感情,甚至会有一部分人在看到波伏瓦一再容忍萨特不断更换女友时,哀叹她的委曲求全。波伏瓦还满足于自己是萨特“公开的缪斯女神”,仍然“雄踞在她必要爱情的宝座之上”,不少人是否要认为她多少有些自欺欺人了?

我们暂不论他们之间三角的纠葛是否符合现代的价值观,也不评说谁对谁错,因为那是他们之间的个人情感,纠缠于感情中的人冷暖自知。

然而,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波伏瓦是个情感极其细腻的人,她整个人充满了活力,拼尽全力去生活,张开所有她能控制的触角去感受自我和外部带给她的触动,哪怕那触动只是十分微小的。她会因为在萨特给她的信中看到的一个小小措辞而心情瞬间降到谷底,即使那时她与艾格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也会因为萨特告诉她已与新女友分手而一下子愉悦起来。她每时每刻都调动她的触角去感受,因此,她才会拥有超出常人的感受力,才会让大家看到她的摇摆不定和每次做出选择时的痛苦。她是那么想要忠于自己的感受,让我们在透过她作家、女权主义者的外表之后,重新回头关注她作为人的本质,她是像你我一样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前几天,一位来讲课的心理学教授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要去炒股,为的是感受股民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中的心理活动。我想同样的道理,作家会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让自己越来越“人性”,这样,他笔下流淌出的作品才会更加鲜活、有感染力,更加具有生命力。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四):爱与虚妄

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用此言来形容他与波伏娃的复杂关系,大抵其如其分。而他把《存在与虚无》这本哲学著作献给她,又足见两人思想上的高度,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均百分百践行着爱与虚妄的负负得正。读完《恋爱中的波伏娃》,虽然大半篇幅讲的是她与纳尔逊的爱情,却能藉此进一步理解萨特与波伏娃这对传奇伴侣之间的感情互动。他们终生若即若离,各自经历着绚烂如花的“偶然爱情”,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最终回到对方身边,用一生守护这段不走寻常路的“必然爱情”,终身不婚,却一生纠葛,彼此亲密,又彼此疏离。

要读懂波伏娃,绝对绕不过萨特。他们的“必然爱情”在常人眼中充满了神秘感,作者在书中如是形容他们的关系:“他们要发明一种全新爱情模式,可以在别处交付身体,但永远不能交付心灵,前提是,必须互不隐瞒。”萨特在一次谈到他和波伏娃的关系时说:“这不仅是一种友谊,这是你在婚后状态所能有的一种感情。”于是,他俩在遭遇“偶然爱情”时,一边享受着鱼水之欢,一边却在书信中将细节一一描述给对方,顺致最诚挚的思念。这样的坦荡与独特的忠诚让凡人咋舌。似乎他们之间的爱情太过笃定,才有把握将无限的自由交予对方,甚至容忍将另一种难分伯仲的爱分给另一个人,包括身体。

在读这本文学性极强的传记时,我回翻了波伏娃在这段故事发生时写下的鸿篇巨著《第二性》,学术著作中体现出的极度理性与追求平等倒与她的爱情观一脉相承。她与萨特的自由关系得以长久,很大程度源于她的思想与智慧,以及无可救药的理性。即使在与纳尔逊疯狂相爱的时候,她仍然众人皆醉我独醒,让对方感觉到“他面对的是一个脑袋与身体分得很清的女人,两者之间不同电流。”正是这种灵肉分离,让她能够在放肆爱情的同时遵守与萨特的情感契约。一个太过聪慧的女子,在脑海中竟能分化出不同的回路,掌管不同的爱情,并明晰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异。从头到尾,她始终忠于自己关于爱情的理解,哪怕他人笑她太疯癫,她也我行我素。在爱与虚妄中,波伏娃成全了自己。

1980年4月15日晚上,萨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此前的弥留之际,萨特拉着波伏娃的手,用不连贯的话语说:“我非常爱你,我亲爱的海狸。”这对旷世的恋人,就此天人两隔。所有的心碎、所有的分离与回归,以及爱之谜,都不再会有新的答案。

《恋爱中的波伏瓦》读后感(五):去你的必然偶然

书里有着这样一段话:

“那些偶然爱情——纳尔逊和多洛雷丝——似乎正在变成必然,而必然爱情——她和萨特——仍然保留着。至于其他偶然爱情——博斯特,萨特众多的情人,俨然已被淘汰出局。”

显然,西蒙娜对于她所处的关系一直有着清晰的定义,她后来面临的痛苦,不是因为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相反的,她一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深知自己“精神上受控于萨特”、“她成功的精神堡垒就是萨特”。她对萨特始终怀着那么强的关乎精神堡垒的宿命感。

她与纳尔逊爱情的熄灭,是她眼睁睁地旁观着。他们所能给予对方的和渴望得到的,本来就是不平等,一个只能给出偶然爱情,一个“能给她的永远只是爱情”。一次次艰难的见面,跨越了半个地球的飞行,西蒙娜只为确认他的爱,而一次次的别离终于把纳尔逊努力留下她的期望消磨殆尽。

换个角度,从必然爱情的角度写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美好。女主人公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还是被葬进最初爱人的坟墓,读者不禁噙着眼泪感叹,这就是soulmate,绝对的必然爱情啊。可是,现在给我们的角度,偏偏是那份本来是历史配角的偶然爱情的角度,一段曾经无比热烈最终却在台面上缄口不谈的感情,很遗憾的结局。

但要想到纳尔逊从一开始,就不足以成为一个和萨特并列排在西蒙娜的天平上的选择,那么目睹了他们爱情的熄灭也不会觉得那么那么遗憾。

必然偶然理论分配给这份“偶然爱情”的结局就是“必然毁灭”。毁灭之后,相怨到终老,毕竟也好过相忘于江湖。

西蒙娜·德·波伏瓦,一个独立的坚定的女性存在主义者,是与萨特那份愚蠢的契约里惨败的一方,对多洛雷丝疯狂嫉妒,对纳尔逊交付心灵。

所谓必然偶然理论,本就是无稽之谈。必然和偶然,本来就是相对的。要是站在全知视角,那什么样的爱情应该归为必然一类,而剩下的残次品该被归为偶然一类?而又是谁来划分这种类别?

而冠冕堂皇的“偶然爱情”,无非是礼盒包装的“协议允许出轨”罢了。

那份愚蠢的契约约定的游戏,把人置于一个飞镖的靶子,从一开始就把主角和配角定好了。西蒙娜和萨特放在靶心,而把其他所有偶然爱情的参与者辐射开来,充当这场游戏中庸庸碌碌的配角。只有纳尔逊和多洛雷丝最靠近靶心,甚至曾经插足到靶心,但因为是偶然爱情,最终不免于被游戏规则out出局的命运。

西蒙娜和纳尔逊最终的遗憾,是因为西蒙娜的心里,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必然偶然的划分。

把它们当作丑小鸭来养,最后没有养成天鹅,也不那么出人意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