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摘抄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摘抄

《孤独的精确度》是一本由[挪威]尤·奈斯博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4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一):看书就跟看电影一样

这几年看到的最棒的悬疑侦探小说。不同于东野圭吾偏重铺陈内心戏,这个故事是在二战历史的阴影及欧洲极右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展开情节,文风也大气硬朗。而且画面感很强,看书就跟看电影一样。总之就是超级棒,如果能放上作者的帅照那就更棒了。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二):很好看的传统侦探小说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不知道到底是讲什么的,听着“挪威三部曲”的名号,还以为是文艺小说,看了一段才明白,原来是推理小说啊。书名原意是“知更鸟”,台湾译名是《知更鸟的赌注》,看起来真是比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正常一些。

但很快我就不关注名字了,我想说一个好故事是重要的,如何讲一个故事也同样重要,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讲故事讲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看图:

最开始,由一个故事线A0,延伸出主要故事线A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三):书名有点2,不过也算是切题

故事用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了挪威的社会背景和作案者动机的政治成因,这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挪威沦陷以后,面临的选择并不多,许多挪威人认为比起苏联来说,支持德国是更正确的选择,是符合挪威利益的,因此许多年轻人饱含着爱国热情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投身到了东线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并为此充满了自豪感。但是,随着纳粹的战败,政治局势开始扭转,等到这些自认为为祖国牺牲一切的战士们回到祖国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纳粹的帮凶”“叛国者”,而当初被他们不齿的投机主义者在战争局势已经明朗的情况下纷纷加入了游击队,战后成为了他们的审判者,这一点在这些参战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故事中的角色代表了这一遭到了“出卖”的群体,他们在战场上身体和精神饱受摧残,见证许多战友的阵亡的残酷时刻,他们因为战争亲身经历了悲剧的爱情,遭受了诸多苦难,而在和平到来后,盖棺定论的耻辱烙印追随一生,被人群孤立,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理解,境遇非常凄惨。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从心中迸发出“遭到国家背叛”的感觉、并奋力发出反击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对于老人的所作所为,我并没有觉到邪恶,也并无反感,作者对他自始自终的每一段描写,都充满平静、执着和死志,有一种充满绝望感的期望,这都逐渐加深我们的感受,感受到他身上那挥之不去的一种深深的、长久的孤独感。

大概这就是这莫名其妙题目的主旨所在。

(当然,主角哈利的塑造也很好,这是一个聪明、干练、有血有肉的警察,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四):《孤独的精确度》挪威 尤·奈斯博

我一直认为自己写小说时对细节的描写已经详细的够让人无语的了,但今天我见识到了一位比我更甚的作者——尤·奈斯博 ,在他的《孤独的精确度》中就可见一斑,一杯滚烫的咖啡,在嘴里砸了几圈才呼呼的咽下。不过这却是本悬疑小说而且时代背景是1942年的二战时期与2000年两个不同的维度同时展开的,一为因一为果。说实话,我害怕战争,有关二战的书我看过不少,越看对战争的厌恶和无奈越深,虽然我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我知道大家都渴望胜利,都想要幸福的生活。每当我想到身处战争中的惊惧与身不由己,对和平的渴望便更深一分,所以我不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一方面它柔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我对战场上的血腥和暴力画面感的接受度很低。 回到书中的内容,我觉得每一个悬疑小说家都很小气,他们很吝啬地一点一点的给你线索,一本书往往总是要停下几次回想前面的细节,不过这也正好说明书里人物的刻画很成功,用他们的视角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你不够聪明,是没法做小说的主人公的。 可是,这本书的收尾,我不太喜欢有些失望的感觉。MPD(人格分裂)这个词一出现的时候我就预感不妙,果不其然,凶手是个一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正常人”的另一重人格,而且作者用的是凶手回忆录的方式揭露的犯罪动机和经过。这一点让我非常不爽,太普通,太平凡,太没有创意和冲击力,对不起前文辛辛苦苦营造诱惑力,这本书是前后时间交叉铺述的,朴素迷离,杀人脑细胞,眼看终点肯定有个大BOSS之类的终极翻转,期待不已,结果呢,只是一只小白狗在等着你,可爱是可爱,温暖是温暖,可我总觉得接受不良。 除此之外,这是本好书,我喜欢也讨厌哈利这个破警察。

《孤独的精确度》读后感(五):极具地域魅力的犯罪小说

北欧国家人烟稀少,一方面冰天雪地的广阔环境杂糅出一种压抑苦闷的感觉,另一方面经济的富足让人又忍不住想象那里的生活该是一派安逸自由,北欧国家的幸福感排名确实一直高居不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犯罪小说里的阴冷气氛,这种冷眼旁观的平静造就的震惊要强烈得多,对于人物心理和情节走向的极致钻营也让人在不寒而栗中始终好奇心十足。

近些年来斯堪的纳维亚的犯罪小说掀起一阵阵浪潮,从斯蒂格•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到贺宁•曼凯尔的《无脸杀手》,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出现了多位犯罪小说的畅销作家,而犯罪小说多为他们的转型之作,让人不禁失笑,这样一片乐土竟酝酿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推理犯罪小说。尤•奈斯博本人的经历也极为有趣,从事过金融行业,组过乐团,声名大噪,继而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从此笔耕不辍。

这本《孤独的精确度》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三部,也是奥斯陆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奈斯博塑造了一个被酗酒习惯和混乱爱情生活所扰的警探,哈利扮演的是一个有缺陷的英雄形象。在这本书中,哈利在戒酒中,但他仍然不是个典型的英雄人物,他是个能力强的“刺头”,刚开始就因为做了正确的事,却让政府陷入尴尬的局面,被明升暗贬进入了密勤局。哈利在那里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一心要处理的案子也因为上司的不认可而困难重重,

书中现实与二战两条时间线交错进行,随着调查过程的深入,两条时间线渐渐重合,高潮迭起,直到结尾仍有反转出现,好像一个谜题揭开后,我们却发现这还不是它的全貌,再度为答案而感到震惊,可见奈斯博刻画情节与气氛的功力。除此之外,书中的故事情节非常饱满,二战对于挪威战士的意义、新旧纳粹分子的出现、伤员与护士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身份对调带来的重重迷雾、正邪双方的对立、复仇和依恋。这些元素互相交织,吸引我不断翻动书页,直至最后,我还是意犹未尽,不管是对哈利本人性格塑造的期待,抑或是对未解决谜团的好奇,都让我想去看看接下来的两部小说和哈利警探系列的其他作品。

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犯罪小说中,这是个警察腐败、恶徒嚣张、政府黑暗的地方,祥和的表面下暗流涌动,人心难测,这种结合着地域魅力又兼具矛盾的特质也许是这类小说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我们恐惧,同时又为它深深地着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