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甲午海战读后感锦集

甲午海战读后感锦集

《甲午海战》是一本由陈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甲午海战》读后感(一):小评

重褒中堂,海军提督,北洋海军众将士。大贬清流派之翁同龢,张之洞,山东巡抚李秉衡

力陈悲剧之缘由,非将士之懦弱无能,乃清廷之愚昧腐朽。洗北洋水师之败将罪名

”致远“管带邓世昌,舰毁弃生自沉

”扬威“管带林履中,悲愤沉海

左翼总兵林泰曾,喝药自尽

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食鸦片自尽

提督丁汝昌,食鸦片自尽

“镇远”管带扬用霖,饮弹自尽

国之大难,独木难支,无力回天。唯有一死,以负其责,以明其志,以告其心

《甲午海战》读后感(二):曾经的海战,历史的沉思

在读这本《甲午海战》之前,曾经看过一些有关“甲午海战”的系列影片;电影中北洋水师官兵们的英勇无畏让人感到震撼;但同时清政府官员的腐败又让人发指。细细算来,甲午这场海战早已距今百年有余;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深思却是永远的。依稀记得在“甲午海战”这部影片中说到这么一句话:任何一个强国的发展都是从海上开始的。甲午这一战,虽然失败了,它却警醒了沉睡中的中国。

历史是后人最好的老师;在这甲午海战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读陈悦的这本《甲午海战》,了解这段辛酸的历史;不止是对像邓世昌这样英勇无畏的北洋水师官兵们的致敬,也是对未来中国海军的思考。一战之耻,铭记百年。甲午海战的战败让我们痛心,即使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难以平复内心的愤慨;但我们必须要正视这失败中的耻辱。

这本书有很多经典之处;作者给出了诸如北洋军师举旗与军服、中日军舰的解析图、作战方案等细节,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正的甲午海战。在细说作战方案时,作者陈悦通过大量的史料纠正了以前许多学者对北洋舰队作战指挥和作战方案的错误认识。这也再一次揭露了,甲午海战战败的历史原因。作为一个对海军作战了解较少的人来说;无论是在海战的战术上,还是在战舰的指挥上;我都深信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虽败犹荣。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很好帮助人们解读“甲午海战”的历史读物,如果有兴趣不妨了解一下那段历史的前因后果。

历史总能够给后人最好的教训;“甲午海战”百年后的今天或许不能再让我们切身体会到那时丧权辱国的悲痛,但是它依旧警醒着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奋发图强。

《甲午海战》读后感(三):祭奠甲午海战

威海,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东端的海滨城市,绿树阴浓,山海相依。在威海湾内的刘公岛,有海上仙山的美誉,而且人文景观丰富。但是,在一百二十年之前,在这里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总所周知,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倾力打造,海军人才由新式学堂船政学堂培养训练,除了有着被日本称为不沉的“定远”舰等主力军舰25艘均大量从国外购置,还有4000名训练水平媲美欧洲列强的海军官兵。最终建立第一支高度近代化的武装力量,一跃成为亚洲第一的舰队。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还是失败了。 有一张图片是黄海海战后日本的“松岛”舰。舰首舷侧一个巨大的伤口明细可见。可是,舰体受到重创而不沉并非一例。一发没爆炸的炮弹牵出清政府体制的腐败,战争没有偶然。除了军备后勤,北洋水师的覆灭有诸潜在因素。其中,腐败的清政府正是根本所在:明治天皇:一个心愿,开拓万里海疆 ,布国威于四方。然而,慈禧太后:一门心思,庆祝六十大寿。由此可见,胜负早在两国开战之前已经注定。 偌大一个刘公岛,仿佛是汪洋中的一叶孤舟。眼下,为突破日军包围苦战数日,丁汝昌深知援军无望,忍痛下令自毁“定远”舰以免落入日军。丁汝昌眼噙血泪,望着眼前曾经威震东亚的北洋水师。还有为他的海军树立“威震海疆”牌匾的刘公岛村民。他怀着绝望悲愤的心情,在北洋水师的诞生之地吞服鸦片自杀殉国。威海卫保卫战已成为北洋水师的绝唱。如今,岛上除了有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牌坊,还有北洋水师提督署和丁汝昌寓所旧址,以及锈迹斑驳的古炮台。 120年前的甲午年,1894年,是中国走向没落深渊的起点。60年前的甲午年,1954年,是中国走向重建和振兴的起点。今年的甲午年,2014年,是中国走向世界最强行列的起点。只要我们自己不给自己设置障碍,13亿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上繁荣富强的中国道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下一个甲午年,2074年,必将是中国的时代!

《甲午海战》读后感(四):专业的海战史

同样的甲午年,同样的民族情。选择这一本书来读,其实远比抵制日货,破坏同胞们的日本汽车有意义的多。

甲午海战,是你我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早在一八九四年,我国就与日本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仇恨与纠葛。这一场战争因何而起,又如何结束,这些都是历史学家需要考证的内容。这本书虽然讲的也是同样的历史,同样的一段故事,但是侧重点与那些专业的历史书籍不太相同。

本书封三的地方有作者陈悦的简介。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更是一个在舰船和海军史方面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他主张在军事史研究中引入军事技术史和社会史研究作为辅助和支撑,研究中重视采用中外史料互为辩证、重视对军事行动从军事技术角度进行分析。

总体来讲,本书侧重的是海战,这也是作者自身的一个特点。事实上,甲午中日战争并非只有海战,但是本书着重讲述的却是海战,这也是本书被称为《甲午海战》的原因。

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能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控制世界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心底的愿望,哪怕他们从来不这样说,但却都是这么想。中国当年大力发展北洋水师,斥巨资打造出一个亚洲第一的舰队,相信也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只不过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亚洲第一的舰队惜败于小鬼子,整个北洋水师也因此灰飞烟灭。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它带给我们无数的血与泪的教训。这也是我国诸多学者争相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原因。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实力上差别不大,但是却惨败给对手,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本书讲述的多是海战中的细节,甚至有大量的海战技术细节,这是以往讲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类书籍中少见的。

全书五百余页,五十万字,读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尤其书中大量篇幅讲述的都是技术上的细节问题,比较专业,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不过对于那些对海战、舰船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来讲,这本书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饕餮盛宴了。

《甲午海战》读后感(五):从“概念流”到“技术流”的转变

《甲午海战》的作者陈悦是国内著名海军史专家,曾出版过多本中国海军史、甲午战争史学著作,并全程参与“定远舰”的复制建设工程,尤其善于从舰船技术装备角度分析甲午战争,从而实现了史学家关注焦点从“人物”向“装备”的转向、从“概念流”向“技术流”的转向。本书最大特点就是在提出观点、分析阐释过程中,能够灵活利用海量数据从技术实证角度进行分析佐证,避免从道德层面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从全书通篇使用的数据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尤为重视基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小到战术要求和弹药型号,大到海战对阵形势图,原本散乱的数据经过他的梳理,焕发出新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阅读关于甲午战争的文字,心中更有特别的感受。彼时,清政府创建北洋水师,组建亚洲一流、可以媲美欧美强国的近代海军,但由于清廷的腐朽,统治者对时局缺乏全面的认知和预判,致使原本先进的技术装备在短短几年内就面临着淘汰废弃的尴尬境地,无不令人心寒。同时,海军将士除了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等少数舰长(管带)在国外受过严格技战术培训外,更多人对舰船缺乏必要的知识,尤其缺乏对舰船的日常保养和维护,训练、管理、战术理念远远落后于日本。此外,清军在备战环节上也出现了重大漏洞,甚至出现“炮声一响,官兵惊慌失措,皆如惊弓之鸟。战之魂飞魄散,退之蜂拥而去”的乱象。这些都反映出,单纯依赖几艘制作精良的舰船所撑起的“现代海军”并不足以承担保家卫国的使命,即便军事装备一时处于领先位置,但如若没有后续的持续投入,这些装备依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本书共计50万字,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一些战役还配有手绘版的对阵形势图,对于读者了解当时的激战场景具有很大帮助;附录中还附有甲午战争时中日双方海军军舰详细情况汇总表,列出了军舰的制造厂家、建造时间、排水量、武器装备等具体指标情况,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同样很有吸引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