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哈利淘特HARRY TOTTER》读后感1000字

《哈利淘特HARRY TOTTER》是一本由烟囱著作,叙事癖出版的12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淘特HARRY TOTTER》读后感(一):可不可以不写标题

电脑对面的双鱼姐姐先买了,我借过来仔细看完

看完之后 那些黑色方块之外的无限联想还在脑子打转

然后读到后记 看到第一段 忍不住笑了

这是个非常实在 没什么废话的人

让人心里觉得很 可贵?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感觉

所以我也买了 成了我床头常看的书堆大军一员

貌似每本书的勒口都有作者画的独一无二的画

双鱼姐姐看到我的那本勒口 是金色小象

捶胸顿足大呼我的比她的好看 顿时脑后黑线了

当然 我的确很喜欢这只闭着眼睛的金色小象

《哈利淘特HARRY TOTTER》读后感(二):双十二你买了什么

双十二的时候 烟囱大打折扣 就点开了买了。

回来后看到原来赠送的乞丐漫画那么小啊,不过乞丐漫画好看。比哈利淘特好看多了。

淘宝上展示的那两页画 ,单摘出来很好看,烟囱的那一大幅铅笔素描,描绘哈利淘特几个人乘火车的那幅,画的也很棒。

但是哈利淘特讲的什么完全不明白,看不懂,就像是人们吃臭豆腐,怎么也想不通这臭东西哪里好了?看着别人津津有味的吃着,自己也买来吃,但感觉不好,反复的嚼了嚼,还是不行。

我就是那个羡慕人家吃了臭豆腐的见臭思齐的那个人

要买的话,我更喜爱买烟囱的画集,单幅的,素描或者丙烯。

这本书,真是被坑了的感觉,朋友拿着这书问怎么这么贵!八十多!只能哈哈大笑 哈哈 是啊 被坑了!

然后迎来朋友鄙视的目光

双十二还是少买东西为妙。

《哈利淘特HARRY TOTTER》读后感(三):你还记得《哈利淘特》吗?

理想的漫画

解说:胡晓江

昨晚我梦到自己面前有一沓小书,每次翻开上面薄薄一本,就不可遏制地醒来,连续多次,疲累无比,于是我用毛巾盖住头,却好像在俯瞰一个露天演唱会,夜晚被映成了晃眼的翠蓝色,电波从四面八方冲进我的脑域,发出响亮的白噪声。——烧脑天书

《哈利淘特》是烟囱在大约十二年前的作品,那时他是刚起步的漫画作者,最高漫画履历是和左马一道被《漫友》或《北京卡通》退稿,不过他在涂鸦王国和绿校已经口碑爆棚,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横空出世的《哈利淘特》。最终在2013年,烟囱将这些散稿整理为一本漫画,完全按照创作的时间线排列,甚至包括少量没画完的草稿也录入了,按他自己在书中后记的说法,最初想回避刻意表达什么的漫画,就以每天一张的进度,随性地创作,尝试多线叙事,断点叙事,就像随手画在纸上,有交集有不交集的线,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个尝试最后因为画得越来越紧而告终,但当他重新看这些稿件时,却发现它们有始有终,非常完整。

《哈利淘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呢,时隔多年,我又问了问象牙塔,她提供了一个非常准确而感性的认知: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好像很多烘托极为完好的气氛好像马上要展开来然后又没有了。以前看得比较多的都是特别实在的东西,比较少见到这种时空刻画的,当时觉得又拓宽了一片空间吧。不过这是我现在的记忆,具体细节有点不记得了。

有点像点燃一根火柴,这根火柴的光照亮了周围一小块面积看到的事物,然后维持一会儿时间就熄灭了,而这个熄灭的时间在读者看来不像是作者故意吹灭的,而是风无意间经过。”

如果从一个相对理性的角度切入,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思考:漫画这种形式,和电影,和文学,和绘画,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实际上在我的认知中,漫画比之其它形式的优越性,有相当多被《哈利淘特》实践了,于是《哈利淘特》比烟囱的其它作品更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漫画。

如果要传递每个人不同的意识,在大脑能实现完美接驳之前,最完善的形式是什么,我觉得是漫画。

因为人的所思所想,实际是由形象记忆和符号记忆组成的,形象就是图像,而符号则是语言,这不就是漫画吗?小说家要用语言来描述图像,画家则需要用图像来传递语言,文学和绘画都是更纯粹的艺术形式,然而漫画,则更接近于我们的原始意识本身,当然并不是一板一眼的商业漫画,而是被还原成图像的碎片,和符号的线索,辅以诗的节奏,这就是理想的漫画了。

而且,如果加入时间这一维度,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仍然更接近漫画,而不是电影。电影是线性叙事,只能以快进和倒退来反刍,我们的意识却混沌无序,不同时空的记忆杂糅在一起,碎片和碎片之间可以无缝镶嵌。或者说,这种错乱原本就被我们的潜意识操控,遵循着某种更高级的秩序。而漫画正是如此,你可以打乱作者安排的节奏,自由从第六十页跳回到第六页,在翻的过程中,不相干的页面走马灯一样匆匆晃过,你随时可以停下来,进入另一段时空。同样,这种特质并不能充分体现在一板一眼的商业漫画中,甚至作者漫画中也很罕见。而《哈利淘特》则实现得相当充分。

烟囱每天画一张,不设定目标的漫画实验,实际在文学领域也有这样的写作实验,跟随意识漫无目的地走下去,最后不知自己会写出什么来,未必不是《尤利西斯》这样的名作呢,当然从实验角度来说比烟囱走得更远,不过烟囱这样的创作方式,我觉得是每个漫画艺术家一生都至少需要做一次的尝试,而这个尝试的结果,则有一定随机性,和每个人的天分和状态都有关系。

以上说法并不是在论证《哈利淘特》不可读,恰恰相反,《哈利淘特》的阅读浸入感令人惊讶,我相信宣称看不懂的读者,多数只是误会了阅读,就像象牙塔说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看多了。其实,通过一个故事你能得到什么呢?虚假的故事饱足什么时候成了我们的阅读必需?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追求体验,阅读他人的意识,令你不限于本人,也令你不限于此生。

在读过柘植义春、横山裕一、智海、杨学德、奥利维亚这些最好的漫画之后,我依然感到《哈利淘特》作为漫画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它实践了一些以上漫画并未充分发掘的东西,就好比偶尔能吃到的珍品,比如麻雀的舌头,在这里居然有一大盘,这也说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至今还是一片荒漠,有太多可供发掘之地。《哈利淘特》是一段狭窄幽长的意识,是12年前的烟囱,从自己脑域中提炼出的一枚晶片。

我们只要读取就可以了。

【剧透预警】《哈利淘特》到底讲了些什么?

接下来,是我仅仅为拥有此书的人撰写的解说。

看《哈利淘特》时,我多次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虽然烟囱说不太喜欢这个电影,但他们确实有一些也许浅表的相似性,梦,旅行,家乡,时空倒错,似是而非,也或者是路边野餐这个名字本身,就像我对《哈利淘特》的感受,走着走着停下来,去路边的荒草地,铺开上衣,放下包袱,就地野餐,吃完未必回到路上来,也许顺着另一条野路走下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哈利淘特》以页为单位,同一页的分镜是紧密关联的,而下一页则不能确保和这一页有关,可能还在继续,也可能进入了另一段叙事。现在我将以一个读者的角度,解说我看到的《哈利淘特》,如果你还没看过全书,建议不要看下去了。

一,《哈利淘特》的主要人物线

A,士兵

戴筒帽穿制服,士兵打扮的人。

1,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至少需要四个月的回乡之路。2,和胡子男同车,想念妈妈。3,和小象(假哈利淘特)一起清理轨道上的藤蔓。4,摘橘子,和长鼻子躺在草坡上。5,看到空中小卡车,和长鼻子一起捡到哈利淘特的名片。6,轨道坏了,和胡子男同住小旅馆,被求爱,按下床头柜的按钮。7,退房,脱下沾了血迹的衣服(可能杀了胡子男),赤着膊重新上路。8,躺在河边的荒草丛中,逗弄一只水里的小瓢虫。9,梦或是回忆或是他乡的真实,母亲在擦拭变成雕像的自己,雕像不停颤动,似乎正在满负荷运转。母亲孤身一人坐在台阶上。10,异变,某种象征,士兵的雕像折断了。

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有各种组合,取决于你把什么视为梦境,什么视为回忆。士兵睡去两次。

B,哈利淘特

畏畏缩缩的小男孩,真哈利淘特。

1,被孤立,下车走进荒草里睡下。2,躲在树后,被长鼻子追问,窃笑着离开。3,躲在树后,被小象(假哈利淘特)借走10块钱。4,站在树上,这个行为和后来的小刺猬相似。5,喂小鸟,鸟巢被听音乐的路人踩踏,从路人的耳朵开始,经过长鼻子的歌声,漫画进入一段抒情慢板,仿佛奏起了无声的旋律。

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有各种组合,取决于你把什么视为真相,什么视为幻觉。哈利淘特是好几个角色的始祖,如果你把他理解为长鼻子,理解为小象,理解为小蘑菇,理解为小刺猬,都存在某种顺承关系,会有不同的趣味,相对来说其它角色距离哈利淘特稍远一些。当然,所有男性角色都可以视为烟囱本人的化身。哈利淘特睡去一次。

C,长鼻子

有时鼻子上趴着一只毛毛虫,和大多角色都产生过交集。

1,和毛毛虫玩对眼游戏,被鸡男议论。2,遇见树后的哈利淘特,自言自语:梦什么时候会醒。3,在草屋里,和毛毛虫聊天,提到海洋馆。4,和双足陷入泥潭的第七页承接,长鼻子陷入泥沼,这是看似死亡或梦境的暗示,也可以理解为他踏入奇境的开始。他就像哈利淘特纵情外向的另一面。5,在奇怪的海洋馆遇到小象(假哈利淘特)。6,和士兵躺在草丛。7,摘下一株蘑菇。8,趴在草地上哭泣,哭完了,天空爽朗地下起了雨。

9,开着小卡车,和小象一起冲下了山体,爆炸之后下一页却安然无恙。不知道是否会有人纠结于此处为何出现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侧脸,节奏上是恰当的,一个激烈动态之后的静谧,反而营造出一种意识断片的效果。10,非常有趣,长鼻子又成了和士兵一起旁观卡车飞出山体的人,他们还捡到了哈利淘特的名片。11,非常有趣,他又成为先前那个和小象一起经历车祸,却随后捡到名片的那个人,士兵就像虚构一样消失了,在这里出现了似是而非的多种可能。12,飞起来,吃虫子,和小象一起进入草屋。13,划着木筏飞出瀑布,失重,射精一般的爽快。14,在草屋里遇到小花朵,叫醒了她,介绍小象为哈利淘特,和小象说再见,一个人上路。15,闪回,介绍小象给小花朵的时刻。

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有各种组合,长鼻子有没有死过,也许他撒谎了,并不可信,也许他只是睡着了一直没有醒来,他和小象一样,看起来不怎么诚实,无论何种理解,都是读者的自由,会产生新的有趣。没有睡去的描绘,但长鼻子怀疑自己在梦中,而且他三次身处濒临死亡的绝境。

D,小象(假哈利淘特)

开始只是向哈利淘特借钱,却成为了哈利淘特。

1,在海洋馆里拖地,清理血迹。2,向躲在树后,自称是在拍电影的哈利淘特借钱。3,和士兵一起清理轨道上的藤蔓,冒充哈利淘特,食用花朵。4,钓鱼。5,招手停。6,搭上了长鼻子的车,自称要去纽约,这时他说要去纽约找一位导演,但后来不知是谎话升级还是对方理解误差,渐渐变成了他要去纽约当一个导演。车冲下山体。

7,出现在士兵和长鼻子的谈论中。8,四下乱走,看到一个湖泊,名片被长鼻子捡到,默认自己就是哈利淘特。两人一起前往草屋弄“机票”。,9,进入草屋,有一个抓住自己鼻子的局促紧张细节。10,和朋友一起看画展,吐槽马格里特。11,出现在小花朵和小刺猬的谈话中,就时间线分析似乎是在C15之后,也就是小花朵正在为他寻找旅伴。但是因为这段对话出现极早,给了读者一种哈利淘特另有其人的印象。

12,在草屋里,这段是多段叙事的交汇处,小象假冒哈利淘特的事实,通过长鼻子对话小花朵和此前小花朵对话小刺猬,间接确认了。长鼻子为他搞到了“机票”,小花朵为他找到了旅伴,这段意念中的飞行以非常浪漫的方式进行了。并不是真正的飞行,但读者能感觉到时间的流逝,节奏的变化。小象躲在树后复现了哈利淘特“拍电影”的场景,而他和小刺猬的赛跑似乎是航程的开始,宇宙,星球,静物,还有小花朵梦中的无尽车厢(代替飞机),小象(假哈利淘特)仿佛圣人那样闪烁着光芒从天而降,让人觉得他来了纽约(而不是去了纽约),把离别处理成降临,也是非常有趣的部分。这个长篇中充满这样仿佛无意识创造出来的精彩细节。

事件发生的顺序可以有各种组合,假冒哈利淘特的小象从真哈利淘特那里拿走了多少东西呢,好像不仅仅是10块钱,还有去纽约做导演的梦想,也许还有这个长篇漫画的主角身份,甚至封面上的哈利淘特,都已经是它了。

E,其它角色

1,总是一个人,身上很容易出红疹,用胡萝卜电话的兔子,和其它任何角色都没有交集。

2,小花朵,和被小象食用的花朵一样,成了拟人的存在,她一直处于睡和醒之间,那通往宇宙太空,或者是更遥远的远方比如纽约的无限车厢,在她的梦中断裂了,又复原了。她还梦到过一次鸡男,但是,见到鸡男,却又好像是小蘑菇的梦境啊。

3,蘑菇一家哭成一团,小蘑菇被长鼻子摘下来放在头顶,沐浴了雨水之后闪闪发光,好像成为了另一个拟人的存在,它在背井离乡的漫长旅行中,擦拭车窗上的霜,看到窗外黑漆漆的路上,有一个鸡男在骑车。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碎片化的情节和只出现一次的人物,共同搭建起这个颠三倒四、似是而非的梦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哈利淘特》连同少量草稿、底图和未完成的空白处一起录入了,带给了阅读更多意外的体验。

二,如果把《哈利淘特》当成一把钥匙

《哈利淘特》呈现给读者的东西除了浸入式的体验之外,如我之前所说,也是一段融合了作者经验记忆、性格状态的晶片,来自十二年前那个时空。虽然并是不漫画阅读所需,作者也只是以直觉来创作,但我们还是可以稍稍分析一下这段意识里究竟包含了什么,就为了好玩。

有身份认知的焦虑,有怀乡的复杂情感。在这个世界里,人可以被奇异的物化成器具,管道穿插在身体上,表示出某种被控制的状态,那么似乎回家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不了解十二年前的烟囱,但大学即将毕业,是北漂,还是回家,还是去“纽约”,不难想象这种对未来的焦灼感,士兵,小蘑菇,兔子,假哈利淘特,还有只出现了一次的方头人,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倾向。而无论是回乡的路还是去纽约的路,都困难重重。《哈利淘特》中的交通工具总是处于一种极不靠谱的状况。

在所有角色中,士兵相对成熟一些,他就好像一个做出了选择的未来的自我,留在北京,母亲也在身边,然后当他只能一个人回乡时,家人和家乡似乎分裂成了两头,坐铁轨上的小车回乡需要4个月之久,沿途有藤蔓阻拦,还有轨道断裂,终究是回不去的状态,他只能梦到自我毁灭。

兔子就好像现在的自我,还在大学生活中,和家人通着电话,四下不着落,暂时只需要为身上的红疹子操心。小蘑菇更像过去的自我,必须背井离乡,背负着某种家人的托付和期盼。方头人则说不能再回家,你忘了自己眼睛是怎么瞎的么,这看似指向对压力的逃避。最后则是假哈利淘特的选择,看似更辉煌的前景,却不怎么真诚,似乎并不是内心真正所需。

小花朵则寄托了作者对女性的浪漫情感,仿佛一切都是她的梦境,仿佛自己也成为她的梦境,卸下压力,期盼救赎。她在梦中复原了奇境中的飞机:向太空无限延伸的车厢,送“哈利淘特”去了纽约。而长鼻子,则更多体现为纵情本能,他的快意来自于深陷,堕入,沉溺,还有失重的飞翔,雨中的释放,这些无疑和性有关。对自我而言,性是一个质询者,也是一个引导者。

这些只是主观的解说,作为阅读作品之后的彩蛋吧,献给所有在研读漫画中感受到乐趣的人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