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熊之境》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无熊之境》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无熊之境》是一部由贾法·帕纳西执导,贾法·帕纳西 / 米娜·卡瓦尼 / Naser Hashem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熊之境》观后感(一):两个悲剧能够拯救一个导演吗?

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片中的导演要远居一个边境小村,遥控一部电影的拍摄?亲临现场不好吗?加上通讯信号不良,经常断线,这戏导的磕磕巴巴的。讲的是一个偷渡的戏。而戏中的男女主演真的要偷渡。但现实条件又受限。

另外一条故事线。边境的小村中,片中导演是在体验生活采风吗?用文明的眼光看着落后的陋习自称传统,一言难尽。一天剧组中的一个工作人员A来找导演,一度要带他偷渡?(这是为什么呢?当导演反应过来的时候,坚定的回绝了)进入边境区前,A发出信号。获得允许的信号后,才进入该区域。然后A又发出一个要穿越的信号。这样的桥段演出来好真实啊。但是影片并没有把两个信号细节呈现出来,也算是保护吧。

小村中的一对相恋的年轻人,计划为私奔而偷渡。穿越边境区时中弹而归。整部影片就这样戛然而止。显得仓促又震撼。

计划体质,病入膏肓,但依然苟延残喘,似乎时日未尽。社会主意老兄弟,底层贫苦,极少数已觉醒的民众受压迫感强。

《无熊之境》观后感(二):why should i leave?

#CineLumiere #NewReleases

整部电影采用戏中戏设定,结合戏中的“真实纪录片”形式和导演自演的伪纪录片形式把影片的现实与电影边界模糊的非常好。

两条故事线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不是关于爱情,而更像是关于何去何从,导演在片中也借Zara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why should i leave”。

片中熊的意指还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宗教,恐惧,都可以作为熊,而熊则是强权者对弱者的剥削的“手段”。替人坐牢,尊重传统却“一无所获”的村民,最后只能诉诸暴力。被以有熊之名邀请喝茶的导演,最后却被告知无熊。影片最后两个故事线的结尾也是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带有很强的宿命论感(导演现在的处境……)。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的处理,特写镜头留在导演的脸上,一切都停在了手刹拉起,而提醒没有插安全带的提示音一直延续到戏外。

整部电影镜头上,不论戏里戏外,多采用固定镜头,摇镜头和手持,固定镜头利于传统叙事,摇镜头可以增加被凝视感,而手持的真实感也是蛮强的。

《无熊之境》观后感(三):令人恐惧的熊 无处不在

导演正在拍一部纪录片,展示一对情侣想尽办法拿到假护照去往欧洲的故事,而因为被限制不能出境,导演并不能在拍摄现场指导拍摄。为了方便沟通,导演选择在边陲的小镇上隐居指导,也因为敏感的身份卷入了当地的一场婚姻纠纷里,从而见证了当地村民的传统与闭塞;另一边的拍摄也因男子对女人的欺骗而无法进行,最终以女人投海告终。与此同时,导演因身份问题也要离开这个村子。

本片是基于真实情况下以伪纪录片和片中片的形式去表现导演想要观众看到的伊朗的样子。导演在片中就是导演,被限制出境限制拍摄,一边记录身边发生一边远程指导拍摄。也正因为导演的真实性才使得整个片子亦真亦假。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在导演的安排下的表演是交给观众来感受和思考的。

两个部分以导演本人作为串联,所展示的内容是残酷的,我想这也是导演被限制的主要原因吧。里面关于各方敏感问题的讨论,制度下的关于信仰,信任,社区,女性等等议题的展示都让人在一个平静的电影中感到了窒息。我看完之后几乎是汗毛倒竖。影片中并没有残忍的镜头和压迫的展示,但整个气氛就是压抑和残忍,这些展示在大家对镜头的恐惧,虚伪的笑容,紧锁的眉头中,也流露在各方的语言里。客气的表象下的所呈现的理所应当的约束和折磨更为致命。

这就是无熊之境这个题目所要展示的:这里没有熊,这是一个用于震慑的谎言。大家利用了恐惧编造了一个本不存在的熊,让所有人远离被困住的人,形成了一个围城。电影也利用了这一点,用平静的表现和戏剧,谎言般的造了一只熊。而熊在哪儿呢?在每个人的心里吧。

导演有没有拍下照片呢?在这里真相不重要。导演拍摄的情侣有没有拿到护照呢?这里真相又很重要。导演的镜头的纪录是原罪吗?是错误的诱因吗?很可能,但又不全是。记录本身本没错,但拍到了本不存在的熊,戳破了脆弱的谎,就无论如何都不对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