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摘抄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摘抄

《披头士(上下册)》是一本由鲍勃·施皮茨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8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一):You die,Idie,Rock Undead

1980深冬的某个夜晚,列侬在纽约自己的寓所前被自己的歌迷枪杀,引起举世震惊。在我看来,列侬的死亡比在他17年前那个冬天肯尼迪的遇刺更加让人悲痛和惋惜——1963年,美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总统,而1980年,摇滚乐坛甚至世界,失去了有史以来的一个传奇。

The Beatles。

甲壳虫。

披头士。

John Lennon,。

Paul McCartney 。

George Harrison 。

Ringo Starr。

有时候,很难用文字来表达一些东西,尤其是最最击中心头缺口的对象,我会感性地语无伦次、思路混乱,空有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

只能用这样最简单的单词在纸上一道道的来来回回,思绪远走,远走高飞。

Beatles便是如此。

从1960年成立,到1970年解散,这个天秤+双子+巨蟹+双鱼的组合好像注定了不会长久,而1980年列侬的遇刺,更是让众多摇滚歌迷翘首企盼披头士的重组彻底不见天日。但那有如何,你死,我死,摇滚不会死。即止只有这十年,从利物浦到汉堡,从美国到全世界,这4个少年天才,已经把他们所有的青春和热血,才华和疯狂,诗意以及音乐哲学,传播到了每一个人的血液里,然后日日夜夜日日夜夜的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和开花。

天才的集合、经典的曲目、时光的印记、岁月的流逝,恍惚间,吉他仿佛化身为钟摆,音符俨然跳跃成秒针,在不停歇的创作中,人生已从欢快青春走向沉重熟男,EMI位于阿比街(Abbey Road)的录音室,见证了一个传奇乐队的起落聚散,仿佛一场流行乐盛宴的始末。

鲍勃•施皮茨的这本《披头士》,以最真实的历史打底,结合作者深刻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披头士自1960年至解散时的固定成员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以及音乐制作人乔治•马丁对披头士音乐之路的言词注解,让读者犹如一下子跌进了过去的美好时光,结合彼时图片,仿佛瞬间进行了一次时光穿越,亲眼目睹了披头士从一脸稚气、热爱音乐的利物浦男孩,逐渐走向成熟,乃至“沧桑”,有时甚至还有点颓,仿佛精神境界的诉求变幻在与现实的摩擦碰撞中,不断变奏升华,令他们的音乐更丰富也更具风格,每个成员的面目神情也愈发拥有一种哲思般的神秘色彩。

关于摇滚,1965年7月,John Lenno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比耶稣基督还受欢迎。”这句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并引起轩然大波的的言论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的证明了它的能量。在这个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世纪乌托邦,The Beatles正如不断显现的圣迹一样,留给世人丰富的影像与真实。

披头士解散后至今,已经43年了,有人问我:他们几十年前就开始呐喊,为何现在这个世界还如此糟糕?

摇滚终究只是抚摸这个残酷世界的一双温柔的手。它如蜗牛的触角般脆弱和敏感,连彼此拥抱都充满迟疑与不安。

是的,摇滚从来不会拯救世界,摇滚乐手们也从来不是超人。所以披头士也不会是神奇四侠。但当他们在台上,剧烈的燃烧着自己,发出比火还热的光芒照耀我们,来使得台下的我们卸下肩上闷热的重以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致敬吗?

就用Paul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二):永远的草莓园——关于Bob Spitz《披头士》的碎碎念(下)

3,这是一本叙事节奏非常优秀的传记

谈及披头四,可以说的东西实在太多。但作者Bob Spitz在内容的筛选上,确实下了许多功夫。

我们小时候读《水浒》,经常会有鲁十回、林十回、武十回、宋十回的说法,即著书和后来的说书人在面对梁山好汉的时候,采取的叙事节奏和笔墨重点。而Bob Spitz的《披头士》无疑是一个关于传奇音乐人的完美示范。Bob照顾读者的惯性思维,以时间为纵轴,围绕每张专辑或曰他们音乐的每个阶段为主轴,用他们音乐上的变化,从当年的懵懂少年到后来的长头发艺术家们的变化,由此再延伸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故事。比如写到经纪人布莱恩最后的自毁,便是有一路的铺排而成,从他最早的发家史、到各种男宠的纠结,再到披头开始变成一支录音室乐队从而宣布巡演暂停、他对自己在乐队中所担任的角色的强烈不安,这条虽然不是主线,但也让读者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了,我尤其喜欢作者并没有花大笔墨写列侬与洋子的故事、保罗与简的故事。这些充满了猎奇的男女关系,在披头过往的文字里到处都是。作者清楚地知道,披头最后分崩离析是一个稀疏平常的事情,无数乐队都是从聚到散。如Beyond伯乐、前经纪人Leslie Chan就这样谈到Beyond的解散:“连Beatles都闹到这样,Beyond有什么大不了的。”除了列侬和洋子极具戏剧性的邂逅,后来关于洋子的内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多,更多的是乐队关于音乐理念的冲突。

4,一切都要从音乐出发。

Bob作为一名优秀的乐评人,其专业支承让这本书的音乐性得到了十足的保证。里头有许多的金句,可供大家摘抄。顺手:

披头士为摇滚分子们提供了一种没有先例的态度,一种同温顺驯服的主流流行乐大相近庭的风格,这种基调一直延续至今。摇滚的热衷者们以文化而非年龄来定义自身,他们终于拥有了这种粗犷多刺的另类风格标签——摇滚,用以取代老式摇滚乐,它融合了有棱有角的城市布鲁斯、艺术院校的浪漫主义以及民谣音乐的超然智慧。无数令人兴奋的歌曲逐渐融入这股大潮之中,它们有着更深刻的歌词,反映出各种现实、共性与不公。(下册 P593)

以上这段话,是我看到的关于披头对于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之促进作用的最好的一段总结归纳之一。

经常会有朋友在讨论,喜欢披头的什么歌。对于我来说,披头每个阶段都是伟大的。在乐队的早期,他们有《And I Love Her》《If I Fell》等一字千金的完美情歌,他们把摇滚乐推入了主流文化,他们让后世误以为他们是《Twist and Shout》《Till There Was You》的原作者。而到了《Norwegian wood》的时候,他们再一次成为了流行音乐的革命者和开创者。在那个录音技术还处于青铜时代的年代,我们听Sgt.Pepper的时候依然还在惊叹: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就连现在的唱片,也没办法轻易做出这样的效果吧?而在这本书里,详尽地介绍了录音室里发生的一切。譬如《I Am the Walrus》里收音机传出来的那些采样是怎么一回事,《All You Need Is Love》最后的“She loves you, yeah yeah yeah”乱入又是干嘛。这些细节的描述不是一笔带过,而是详尽地再现,真难得。

5,为什么读这本书……因为写的是Beatles呀!

于我来说,Beatles是可以听一辈子的。30岁,我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可以在Beatles的歌中找到相应的抚慰。而在听后来的流行音乐的时候,我常常会脱口而出:“这和Beatles的某某某太像了!”(不只是说汪峰)。每个人都有自己和Beatles说不完的故事,而我的最新阶段的人生物质理想是再买一台Mini——列侬当年还没有驾照就着急地买了一台Mini,而保罗和乔治都有“S”款的mini。好吧,用《披头士》的Ending作结:

作为披头士,他们曾登上最流行的最顶峰。他们曾遭遇人头攒动的人群,倾听刺耳的尖叫,感受汹涌而来的爱意。他们曾看到过那束光亮。在那短暂而耀眼的瞬间,他们曾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利物浦男孩所能想到的美梦里——那是个难以置信、不可思议的美梦,如童话故事一般美好。那是个令人永远难以忘怀的美梦。“它很近才,现在它结束了。”约翰对所有等待回应的人们下了结论,“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要坚持下去。梦已经做完了。”

但披头士的传奇还只是刚刚开始。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三):永远的草莓园——关于Bob Spitz《披头士》的碎碎念(上)

1,为什么读传记(为什么要读Beatles的传记)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句话出自李宗盛做客马世芳《音乐543》中所说的一句。我认为这是对流行音乐所蕴含的的价值最好的总结。而Beatles作为流行音乐史上的坐标式人物,其地位当然不用赘言。为什么要听Beatles,这个道理可自行翻阅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但是,为什么要读他们的传记?光听音乐、回归他们的音乐文本,这不就够了吗?

对于现在的新乐队来说,当然足够。但是若对于Beatles,乃至Elvis Presley、Bob Dylan、Michael Jackson等,则不可同日而语。当音乐家已经成为一种icon时,你必然需要把其当做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而绝不仅停留在音乐本身。何况是Beatles,在整个六十年代里引领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围绕他们的13张专辑,究竟有多少故事,值得我们去慢慢咀嚼。于是,在这本《The Beatles》里,我们看到了作者Bob Spitz不厌其烦地描述的“披头四狂热”——那些高喊着“操我”的骨肉皮,比我们现在所嗤之以鼻的“脑残粉”要脑残得千千万万倍,为什么我们却对“披头四狂热”如此憧憬?而自从披头冲出英国,走向世界后,无数唱片公司涌至利物浦淘金,但凡是个能弄出声响出来的利物浦乐队都被推至前台,这样一窝蜂的做法(即British Invasion),和后来的“整个台湾都在R&B,整个美国都在Rap”比起来,哪个更没节操?Brian Epstein证明了一个卖唱片的CD店老板也能撬动地球(他的最新传记片由“卷福”饰演,腐到……),他究竟犯下了哪些错误,尤其是在版权的控制上?好了,世界流行音乐史上最旷日持久、最传奇的版权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唱片业的黄金时代里,披头四到底是怎么做市场营销和推广的?以及上世纪40年代的那波婴儿潮,到底是不是巧合呢?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在这本书里有答案。于是,读这本传记,仿佛开启了一扇时光隧道,让读者置身于1962年9月11日的阿比路录音室,随着Paul带着浓重利物浦口音的“1、2、3、4”,重温了那个在金钱、名誉、地位中打滚的年代。

这是流行音乐的大时代。而Beatles手里握着解读这个时代密码的钥匙。这把钥匙,藏在这本书里。

2,这厚重的上下册一千页,其实很好读

我从未有读过这么厚的传记,但是阅读过程非常愉快。

Bob Spitz的叙述风格是细密绵长的,但我丝毫不觉得他的拖沓(和我同时在读《黑暗塔》有关系吗……)。书腰上好似有这么一句文案:“关于披头四的一切,都在这里了……无论你多了解披头四,这本书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东西。”这非常中肯。过往零零碎碎所接触到的关于Beatles的资料,在这里被系统归纳,尤其是出道前的部分,更是巨细无遗,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对John在艺术学校中的描述,非常立体。对于任何一个Beatles的乐迷来说,它都是不负期待的。

非常奇妙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有一种看热血动漫的感觉。“嘿,强尼,我们要去哪?——去流行音乐的顶端!”四个性格迥异的利物浦男孩,对梦想有着无比强大的信念,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却又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他们在德国汉堡时期那段日夜不分的生活,这超人的努力和顽强,得以磨练出属于披头特有的一流现场表演掌控力,而他们日后把这份感染力投入至唱片里,通过各种传播介质扩散至全球。

披头四子的性格特征也在书中展露无遗。Lennon和左右他一生的家庭关系,他的叛逆和自我放逐,以及他敏感和纤细的心,谜一样的邪气;Paul的外交家风范,永远的乐坛优等生,八面玲珑,拼命想跻身上流社会,关键时刻又想着明哲保身;George掩藏在安静表情下的愤怒,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忽然爆发;Ringo总是被普遍认为“幸运”,可书里对他同样贫瘠的出身、后天不懈的努力的描述会让你打消这个念头。而且,Ringo和善、自我解嘲的形象也在书中栩栩如生。当Lennon第一次在吉他里摸出和弦时,把邻居们拉扯到一起,用洗衣板打出节奏时,他便一个接一个地物色到最强的伙伴,向流行音乐最高峰进发,这一切犹如《海贼王》里草帽团征服伟大航路那般热血昂扬。因此我会说,这本传记也是一本极度男性向的读物。

可现实不是漫画,Lennon可不会坐等着乌索普成为勇敢的海上战士。他可以无情地赶走Pete Best,也可以忍痛地向自己的挚友Stuart Sutcliffe——一个不合格的贝斯手说不。而这写桥段,也是书中最精彩的地方之一。

(To be continued)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四):成为披头士

决定买披头士传记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选择:一本事中信出版社Hunter Davies官方传记,另一个是江苏人民出版社Bob Spitz版的传记,897页的上下卷,厚厚的两大本,犹豫了一会儿后,决定买后者的版本,因为我想看到更多关于披头士的文字。

迷恋上披头士是因为George, 这位“沉默的披头士”。韩寒微博上有个关联的博主叫“亭林镇工作室”,今年2月25号的时候,他们发了一条纪念乔治•哈里森的微博,称“乔治不是一个谜,但乔治心里有很多的谜,看着他一点儿一点儿地展露内心,真是太有趣了” ,这话是列侬说的。但真正吸引我的是文字下配的几张乔治的照片,其中有一张乔治戴着帽子,留着胡子,长长的头发披在脸庞,右耳上还插着一枝花。这身嬉皮士风格的打扮和他坚毅摄人的眼神一下子究吸引了我,让我忍不住点开对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结果从此心中最佳乐队的地位,此生都有了答案。

我一直都很喜欢乔治这样的人,他身处一个风光无限的团体受尽赞誉,但并不是最耀眼、最吸引人的那一个,虽然如此,但他在团体里的地位不可或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的显露出自己无法掩盖的才华与品质,最终被人们所认可,所铭记。

披头士是一只天才汇集的乐队。当世界前三号最伟大的创作者里有两个都在同一支乐队,况且还有一位成员足够排在前百大,你根本想不到还能有什么乐队击溃这艘豪华的四人战舰。从图片黑白视频里我们领略过BEATLESMANIA的骇人影响,从LIVE AT THE HOLLYWOODBOWL现场专辑里我们感受的到他们无人可敌的超凡魅力。这只乐队的两位灵魂人物:詹姆斯•保罗•麦卡特尼爵士与约翰•温斯顿•列侬,用他们一首首署名为Lennon-McCartney的伟大曲目,成就了这支利物浦的伟大乐队,也成就了人类摇滚音乐史上最光辉的年代。

传记的封套是披头士第二张传记《With Beatles》的封面造型,取掉后是黄色的封面,印着Ringo鼓面上披头士的英文。上下卷的前几页都是一些披头士的照片,对应的是基本是他们两张精选集(红专蓝专)的照片时间。这本披头士传记内容十分详细,除了被某些读者诟病结尾关于披头士解散的篇幅描写略显仓促外,关于四位成员的家庭背景,相识经历,乐队在初期的成长与发展,四位成员的性格缺陷与轶事都有不少的笔墨。我觉得对于如果希望了解披头士是如何从四个普普通通的利物浦小伙,到一步步成为这支伟大乐队的成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个质量很好的选择(上部基本都是讲这一阶段)。书中关于披头士同一时期的乐队与歌手,以及披头士成员的朋友们的介绍,都是我以前在别的媒介里不曾了解过的。对于披头士成员和其亲近朋友的某些并不雅观的经历(酗酒、吸毒、吸食LSD、同性恋、滥交、扯谎等)都没有避讳的予以提及,虽然有些事的真伪无足考证,但读者们总是乐于看到这类趣闻轶事的,这让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的披头士,一个“正常人”的形象。

有些很冷门的“知识”都是从这本书里得知的,比如保罗的第一把吉他并不是他的父亲吉姆买给他的,而是他用父亲送给他的那把镀镍小号从“Rushworth & dreaper”乐器店换来的,一把粗制滥造的“Zenith”牌吉他,价值15英镑。而且保罗是个左撇子,一开始不会按和弦的时候,他是把琴弦反过来装才慢慢学会的。而乔治的第一把吉他,是他问母亲要来了3.1英镑,从一个德尔戴夫的老同学Raymond Hughes那里买来的3/4比例大小的二手Egmond吉他。“蹩脚的垃圾旧货”乔治这么形容,不过对于当时的小乔治来说,这把异常便宜的琴却是他实现梦想的最实际的选择。

2月3日,德卡唱片公司的负责人迪克•罗没有通知任何人,独自登上了前往利物浦的火车,打算到“洞穴”俱乐部见识一下被爱泼斯坦强力推荐的披头士。当他到达利物浦的时候,天上正在下着大雨,整个城市处在典型的冬天雨雪天气中。罗在门口徘徊了许久,心想:我挤不进去,下着这样大的雨,我浑身都湿透了,于是他转身离开,错失签下有史以来最伟大乐队的机会(好在后来由乔治推荐,他签下了另一只伟大乐队“滚石”)

1962年布莱恩•爱泼斯坦发了两份电报,第一封是给还在汉堡的披头士:

“祝贺你们,EMI已要求录音。请排练新歌”

第二封则发到《默西之声》的办公室:

“披头士已获EMI公司旗下派洛风厂牌的合同,第一次录音于6月6日”

在披头士第一次进入艾比路同乔治•马丁爵士录音时,马丁对他们的表现并不满意,严厉指出了小伙子们的不足。最后,他几乎是带着歉意的问,他的话里有没有什么让小伙子们不喜欢的地方。沉默片刻后,哈里森开口了“我不喜欢你的领带”。那个时刻成了转折点,乐队开始显示出披头士模式的特点:插科打诨的胡闹辅以巧妙文字游戏与双关语,也打动了乔治•马丁与他们签约。

“喂,喂,大家都闭嘴”约翰说,于是这句话成为了披头士抵达美国后首次官方发言。

类似的内容还有不少,喜欢披头士的朋友们可以在书中找到你想看到的内容。当然为了满足自己对于披头士的求知欲,我想自己还是会买Hunter Davies版的官方传记来看看的。这支利物浦乐队的故事,在我的心中还远远没有讲完。

《披头士(上下册)》读后感(五):有趣的一些摘要

最早期的歌曲

可爱的乔治

公司小插曲

意外

列侬和爱泼斯坦?

往舞台上扔软糖的原因

利用国歌逃跑

yesterday

小小的道德绑架

马丁乐理知识的作用

录音技术的尝试

66年风波

菲律宾风波

概念专辑的诞生

eggman一词词意

和库布里克的梦幻联动与神奇交集

“渣男”是如何离婚的

列侬的革命创作{liveaid上艾瑞克和麦当娜也唱了这首)

number9

obladioblada

嬉皮士行为

林哥离队

吸毒被捕

天台演唱会

行为艺术

bedpeace

保罗已死

退回·勋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