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摘抄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摘抄

《谜一样的女儿》是一本由(美)黛安娜·夏伯兰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12-1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一):一部悬疑电影剧本

我认为人的胃口和思维是具有统一性的,如同吃惯了牛肉拉面和烧饼夹肉而吃不惯意粉和汉堡一样,我并不太习惯阅读外国文学。

悬疑类的小说一直是外国作家的强项。虽然我自觉有外国文学的阅读障碍,但这本书却是比较顺畅的读了下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是看多了外国悬疑影片使然,一开始就有种看电影的感觉,阅读的文字在脑子里自然的形成了一幅幅悬疑电影画面。

对于悬疑、惊悚和恐怖这一类的题材,用女人和孩子做主角往往会对观众产生更大的触动,本书就是如此。全书的套路其实还是那种经典的老套路,首先硬生生的甩给读者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事件,然后靠七扯八扯的人物和事件来充实内容,一部作品的好坏,就靠后边的事件能否把前边的事件给说“圆”了。

非生身父亲在和年幼女儿独处的时候开枪自杀,到妻子从女儿身上感到的变化和女儿外祖父的遗愿中慢慢开始发展情节,背景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些精神病机构对病人采取的精神试验……作者的写作手法是非常纯熟和很有技巧的,但不得不说这在美国普遍偏重口味的题材中略有些“温”,难以刺激起我那久经考验的大条神经,虽然全书大部分营造的气氛是够火候的,但最后结果有些不太出人意料。总的来说这更像一部合格的悬疑电影剧本。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二):谜一样的女儿

宣传文案称本书媲美《飞越疯人院》和《禁闭岛》,读过之后觉得虽然没有预想中那么惊艳,但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在一众目前不太畅销的欧美作家中,黛安娜•夏伯兰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至少她在纷繁复杂的感情纠葛之外,愿意尝试写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在从事专职写作之前,黛安娜是一名精神治疗医师,可能有此经历,写起精神病来才格外得心应手。

书中关于精神病治疗的段落让我觉得心惊胆战,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命题:假如你不幸被当成精神病送进了精神病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这个命题得出的结论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是一个正常人。但是如果精神病院里的阴谋家就是要处心积虑地证明你不正常呢?越想越觉得害怕无助。

书中还提到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就是这项手术摧毁了《飞越疯人院》的主人公,手术对象在手术后丧失精神冲动,表现出类似智力低下的症状,直白说来,就是通过手术把疯子变成傻子。进一步命题:假如你不幸被当成精神病送进了精神病院,精神病院里的阴谋家就是要证明你不正常,然后给你打了一针推进手术室切除了前脑叶白质……反正书里就是这么写的,以后路过精神病院必须绕行一公里,我马上就要被吓成精神病了。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三):浮尘离人

忠贞、背叛、亲密、反目,这些是浮尘俗世中的狗血故事,也是悬疑小说中常用的烂俗情节,一团谜雾中拉扯出世俗的情感纠葛,前半部分里人与人缠绵悱恻、恩恩爱爱,到了结尾处,一切反转,人与人站到了对立面,原来身边的人才是幕后黑手。

美国最受欢迎情感悬疑作家黛安娜.夏伯兰新作《谜一样的女儿》中也运用了这样的基本情节设定,患难处见真情的劳拉和雷因为休戚与共所以恩爱有加,到头来的结局却有点悲惨黑暗。在这样的基本设定下,作者在小说的一开始就让雷带着莫名其妙的原因选择了自杀,这样的不负责任了结生命不仅设置了一大疑问,同时也让女儿爱玛因为目睹自杀现场而患上了失语症,为了女儿走出退化症的痛苦,劳拉开始寻找真相,去接触父亲给她留下的谜一样的老妇人。疑团在小说开篇时就抛了出来:老妇人和父亲乔的关系、雷为什么突然自杀、爱玛憎恨男人甚至失语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吸引着读者去一步步跟着劳拉的脚印找到答案。整个故事的细枝末节都在寻找谜题答案的推动下一一展开,原来两代人的悲剧都归结于自己最亲密的人。劳拉终于知道,身边最亲近的丈夫居然是真正害她家人离散的元凶。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光明,那些所谓的拯救者有可能是真正害人的人,以救人的身份隐藏的害人的目的的人最最可怕,也最防不胜防。

尽管此书被归结为悬疑恐怖类题材,但是恐怖的情节只有少部分,回忆的部分很残酷, 精神病院治疗病人的一段让人心里发毛。其余的重要桥段, 尤其是揭开谜底时情节,透着让人心痛的情愫。萨拉和丈夫乔的经历让人心酸,尤其是萨拉,生活在那些久远的回忆里,而回忆充满失去家人的恐惧和担忧。故事要拿去吓人是没有太大效果的,读者看到是一个有着浓厚悲剧色情的悬疑小说。

整本书看下来,一个谜团紧扣另一个谜团,情节演变非常紧凑。家庭、悬疑、阴谋、爱情、亲情等元素被巧妙地联接为一个整体,爱情与亲情纠葛,阴谋与真相交替, 塑造出精妙绝伦的故事。作者的文笔很好,很有画面感,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与人之间,满是浮尘。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四):有点分裂的阅读快感

读完《谜一样的女儿》后,我一直很难用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感觉,就如同封面上女孩的眼睛,有点可爱,又有点诡异。虽然前面的父亲去世,以及丈夫的离奇死亡还有一位陌生的女人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但是读起来还是温馨和寻常。女主人公劳拉一方面照顾着陌生女人,一方面为爱玛寻求着解困之法,甚至为了爱玛找到了一夜露水的孩子的父亲。而莎拉和乔的回忆摘出来读真的很是温馨,他们在一次车祸中相遇,两个人的爱情是那么突然,也那么温暖,正如乔在专栏中所写的,陌生人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温暖。

然而,随着故事一步步发展,一个精神病院的历史被揭开,而丈夫竟然是拆散自己家庭的元凶,这种感觉真是五味杂陈。而我也不得不敬佩作者对于布局的掌控,就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精妙的不可思议。

当然,有时候理解一个故事或许很难。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劳拉当得知丈夫的作品终于能够出版时,为什么不是庆幸而是愤怒。后来我想了很久,才想明白。原来,我们觉得出版是一种恩赐,而在美国,任何出版都是自由的。而出版社的前倨后恭也说明了,他们不过是想借此发个死人财,并不是真正看重什么。因此,女主也有理由愤怒。原谅我在这个很不重要的点上纠结了这么久,但我想说明的是,有时候生活的理解总是千差万别,而这也算我喜欢看小说的理由。

话说回来,与前半部的温馨相比,后半部总是给我以诡异的感觉,难道只是想揭露什么嘛?看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了《禁闭岛》来,院长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关于精神病的图像。在最早之前,人们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是被下了魔咒,因此不是开脑颅就是烧死。而当年为了治疗癫痫,人们也曾经将胼胝体切除,结果出现了所谓的左手魔咒。而禁闭岛的故事也和本书有点相似,你搞不清是人们为了治疗才圈禁这些有病的人,还是他们由于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而变得异于常人。还好,整个故事是以happyending结束,而当爱玛开口说话那时,我也忍不住感动。

当然,如果还要说什么不足的话,或许就是太工业化了。比如爱玛的亲生父亲,活脱脱就是一个浪子回头照顾家庭的典型,而另一方面,虽然故事设定机巧,但为什么劳拉的丈夫能找到劳拉,而乔却找不到自己所爱的人?

《谜一样的女儿》读后感(五):那些被亲人用力掩盖的秘密

不愿、不想、不能、不敢、不堪种种难以面对的过去,只好逃避,方法可就多了。天文学家劳拉的亲人几乎个个都有秘密,都用力甚至以一生之力来隐瞒。父亲直到临终前才说出一个陌生女人的名字,要她无论如何得去照顾这个女人。丈夫雷患有抑郁症,在阻止劳拉探望陌生女人未果时,饮枪自尽。5岁的女儿爱玛,目睹父亲自尽后,再也不说话了。其实,父亲、丈夫、女儿都在有意、无意地逃避过去。

父亲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劳拉的生活就在照顾陌生女人萨拉•托利与为女儿治病中奔波。她去养老院看望萨拉,那是一个优雅的老太太,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态。她发现老太太住养老院是父亲一手安排,费用也全由父亲承担,而父亲从未透过一丝口风。于是,她,也包括读者自然而然想到,这个女人会不会是父亲的所爱?然而,在萨拉断断续续的回忆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影子,却引出了一段精神病院的往事。这些略嫌拖沓的叙述,所曝光的事情令人震惊,美国的精神病院曾经以极其恶劣的手段来对待病人,而这些得到政府的支持。

如果萨拉的秘密是基于好奇去揭开的,那么爱玛的秘密就是为了治病而必须了解的。在寻求治愈方法的过程中,劳拉无意中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当年以为俩人的偶遇,不料系丈夫刻意的安排。看到此处,我打个冷颤,亲密无间生活了这么久的丈夫,真面目几乎完全是另一个人,可怕。丈夫的秘密就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源,与陌生女人萨拉也密不可分。上一辈的恩怨,均指向了一个地方——精神病院。

说实话,关于精神病院的叙述让我有些烦躁,最初看不出这些东西与女主角劳拉有什么关系,莫非为了揭露美国政府曾经犯过如何令人发指的过错,就唠唠叨叨地扯出这么多。

答案要快结束才揭晓,当秘密真相大白时,我有点懵了的感觉,没想到故事中人物的关系和命运是这样的呵。其中劳拉的生父与生母失去联系几十年的设计,我觉得有几分勉强。既然丈夫能找到自己,为什么亲生父母倒始终没办法找到对方、找到自己呢?当然,这是小说,大可不必过于较真。

文明的进步常常是用血的代价来换取,美国如今实施的某些保护病人措施,就是建立在前人的悲剧之上。作者以这样一本书,来纪念那些受迫害者。我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被当作好看的小说而已,希望能够对有的政府部门起到警示的作用,他人之辙勿重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