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是一部由Marianne Elliott执导,Matthew Barker / 霍莉·艾尔德 / Niamh Cusack主演的一部儿童 / 冒险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观后感(一):谁不是在围观越狱

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的一种亚型)的骚年为侦破邻居小狗谋杀案,只身登上去伦敦的火车,开启的一段大闹天宫的颠覆旅程。一言以概之,即少年谢尔顿大型社死&车祸现场。该剧为英美十年来的现象级话剧,在全球上演超过3000场,观众逾300万,囊括7项奥利弗大奖和5项托尼奖。引起青年观众强烈共鸣的并非是戏剧对这一小众病例的出神刻划和终极关怀,而是它戏剧化地高度可视化了现代社会个人深陷在被国家体制,技术资源,经济水平,文化等级所垒砌的囹圄之中,尽管铁壁上也接驳了互联网的虚拟赋能以及游戏赋予的假性互动,但其造成现代魔症又岂止大规模的社恐和人际隔膜。小说和戏剧为广大囚徒们提供了一次越狱的围观狂欢,但底子仍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的现代版实景寓言。

关于原著:英国大斜杠马克·哈登2003年的小说处女作,出版当年超《哈利·波特》登英国畅销榜首。已被翻译成38种文字。

关于版本型号:2012年,受哈登之邀,剧作家西蒙·史蒂芬斯将其改编成话剧,并由《战马》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于当年搬上英国国家剧院特斯洛剧场,这是该剧唯一在环形剧场演出,NTL播出的版本就是在这里录制的。2013年该剧转战西区剧场,开启魔盒式舞台的演出格式,2014年百老汇版本上演,2018年该剧举行世界巡演,登陆中国。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观后感(二):比起老生常谈的故事,有创意的舞台设计和用舞蹈传递信息的肢体语言更加让人眼前一亮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自闭症儿童被误会杀了邻居家的狗,由此展开的一系列不断发现真相、冒险、和解、成长的故事。这两年关注精神疾病的剧越来越多,这部在剧情上总体显得老生常谈,但是舞台设计和肢体语言很棒。

舞台上有很多的led灯,下面也设有暗格可以拿出道具,还有投影可以在舞台上打出内容。在演到主角到火车轨道找宠物时,舞台居然真的有一条可以比其他地方更低,完全就是火车轨道交通样子,很惊喜,也让那一段更加真实。舞台剧相比之下传递的信息有限,而这部剧用舞台来传递了更多的信息,我觉得是这部剧最亮眼的地方。

肢体语言上,主角的在家的很多动作都是有配角们来当门,钥匙地毯等等,很有意思。在主角去到火车站那一段是我非常喜欢的,助演们有序中又无序的在舞台上来回走动,而主角就在夹缝中瑟瑟发抖,把自闭症第一次独自去人多的地方那种无助紧张格格不入表现的特别好。另外主角的肢体表现力和控制力真的很强很强,我很好奇他本身就是舞蹈演员还是因为这部剧才去学的舞蹈,太厉害了。

另外这部戏的人设有了一定的变化,不再是无论如何都给予孩子无私的爱的父母,而是各自有自己弱点的父母。妈妈渐渐失去了耐心,所以离开了孩子和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但还是会定期给孩子写信。爸爸一直耐心的照顾孩子,但是骗孩子妈妈死了,把信都藏起来,甚至还还杀了邻居家的狗。充满耐心又睿智的形象则由特殊学校的老师来担当。这显然更合常理,也打破了对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刻板印象。尽管我自认我不像剧中的母亲那样没有耐心脾气不好,相反我脾气温和也很有耐心,但剧中母亲的崩溃感我确依然能感同生死。这是我认为在这部剧中剧情上做的最好的。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观后感(三):克里斯托弗将无法忍受走进这个剧场

2021/01/02,于Troubadour Wembley Park Theatre。Omicron无法阻挡伦敦人对剧院的热情,元旦的第二天人满为患。

我在国内的时候没少进剧院,也心知肚明那些炫目的舞美和过于清晰的台词会怎样让我如坐针毡。我妥协于剧场的魅力,降噪耳机和墨镜忠实的陪伴总能帮我挺过一劫又一劫,但《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饱受赞誉的声光电效果已经远超针毡的范畴:用于勾勒立方体舞台的灯时不时晃进我的眼睛,流动的红色灯带显然不是一场盛宴(我从指缝中瞥见了一点,它们像我因为瞬间过敏而发起的疹子),而火车站一段在大屏幕上爆闪的台词和噪音… …好吧,我能理解舞美试图让NT观众们也能理解sensory difficulities,但这是一个差劲的比喻,就像管海参叫海黄瓜那样差劲。

哇哦,我刚用了一个比喻来描述一个比喻有多差劲。

也有不错的呈现,比如“把你的小说改编成话剧”这个隐约的嵌套叙述。街访一段用灯光勾出邻居们模块化的居家空间很有意思,对母亲的回忆和信件内容叙述隐约有点蒙太奇之感,要不是因为剧场规模和道具数量的限制,应该可以转场得更加流畅。

不知道原作是否就有意如此,但这版的男主演员有点过于激动了。并不是说他的burnout,而是朗读台词时的声音太大,感觉有点游离和躁狂。

在观影过程中,我总计被音响效果震得五脏六腑都在共鸣共计五次,被整体的灯光影响到无法计数次,被太亮的点光源晃到打冷颤犯恶心四次,被不仅亮还突然闪起来的点光源吓到尖叫一次,并在叫完之后全身僵硬两分钟,为此我对左邻右舍的观众们感到很抱歉。

整部剧都在试图给正常人表现谱系儿童的生活有多么障碍重重,在过度的渲染之下,他们成功地让前去观影的谱系障碍患者度过了确有审美享受但也非常痛苦难熬的两个半小时。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观后感(四):小狗无所不能!

【2021.3.28 苏州放映】

难以形容我对这部戏的喜爱!散场的时候一边抹眼泪一边感叹太久没这么酣畅淋漓了,开场还会挑剔极简的道具和过于casual的质感撑不起题材,沉浸过后就无可挑剔了,剧本、表演、舞美、调度一切一切都恰到好处、再没有更优解了!

诚然文本本身的加成不可低估,但是要把已经相当成熟的文学作品搬上舞台,做出独属于戏剧的意义并非易事。

显然戏剧版本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文本思辨的可视化。舞美的二维呈现与观众席的三维视角准确表达了两个异世界。观众视角中,男主的精神形态是封闭、扁平、甚至是线性的。然而下半场又呈现出惊人的视角转换,周遭的一切在男主眼中被压成了平地,独独他纵向宇宙星河而生,对他来说behave normally无异于扭捏的地面表演。

舞美不是唯一令人惊叹的巧思,戏剧的编排直接跨越book-play两个维度将男主带到观众身边,时而“破墙”的笑点、谢幕后的彩蛋都塑造了活生生的Christopher。

原作的自闭症患者视角也被自然呈现。上半场我很难意识到“自闭症”这个标签,男主的逻辑链条完整清晰,一切都自然到异常理智。直到第一个高潮、母亲的自白,此时我才真切感受到病症的不幸;

紧接着便是中场高潮,我愿称之为“小狗觉醒”,当然“觉醒”的主体是我并不是“小狗”。那一刻颠覆了我曾自以为是的逻辑链条——“爸爸杀了邻居小狗,所以他也有可能杀了我”——荒诞的因果与瞬间错愕,过后幡然醒悟:原作尝试解释的“difference”是一道真实存在的鸿沟;

下半场成了集中的矛盾爆发,男主的异常行为引发了一系列混乱紧张的局面,一切似乎向着崩溃发展,竟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这是整个作品最令我感动的处理:这个“可恶”的傻子不停地干着傻事,然后……父亲自省了、母亲回家了、考试通过了、宇宙更近了……他不仅重获了一只小狗,甚至还顺便参演了一部戏??!

他带着几乎所有自闭症患者的刻板印象,努力在格格不入的外部框架中一点点搭建出容身之所。除却讲述“不同”之外,这其实更是一个关乎“努力生存”的故事。

反观剧中的其他人物,也许健全的心智反而蚕食了专注当下的能力,越全知越迷茫,过多的精力耗费在思虑、预判、与他人的牵绊,全然无法照顾宝贵的自我意识。当然,自我意识无法脱离环境存在,自闭症仍是病症,但是自闭症患者未曾主动放弃与这个世界的链接,健全人更要努力生存。

所以关于“这意味着我可以做任何事吗”,我愿毫无保留地回答——“是的!小狗无所不能!”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观后感(五):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外太空——从自闭症儿童的身上,看到每一个我们

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为了区分他们,所以我们简单的把他们叫做自闭症儿童。

但我们每一个对于他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个异类。我喜欢参加有陌生人的party,你只喜欢和无比熟悉的人相处;我喜欢游乐场里所有失重体验的项目,而你却对乘坐飞机的颠簸惊恐不已;我无肉不欢,你只爱青菜;我开朗,你内向……面对世界,我们就因为我们天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我们各自不同的性格,行为方式等等。我们对于这个复杂世界,也曾感到困惑不解,但还好,总算慢慢的说服自己都接受了,因为我们都足够普通,普通到能够普通的看待这个世界。

但有的孩子,他太幸运,也太不幸。他无法像我们大多数一样,相对容易的去感知这个世界,去像被告知的那样去处理信息,适应这个世界。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他无法处理我们很容易就处理的外界信息和人际情感。他也许无法接受五彩斑斓的世界,他觉得这世界光怪陆离缺乏秩序;他也许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他觉得情感的参杂,让人难以控制做出不符合逻辑的行动;他也许无法理解抚摸的愉悦,他觉得人与人的触碰是那么恐怖。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那么理智,有序,完美,那是一个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法看到的世界,他们拥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洞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等等,在自我探寻方面,他们有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但,因为他们不能对这世界做出和我们大多数一样最简单最普通的回应,所以,我们管他们叫自闭症患者。

有的人喜欢向内生长,热衷于自我探寻,深度思考。有的人喜欢向外生长,热衷于不断交际,与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所以,有的人内向的力量多一些,有的人外向的力量多一些。

在这个处理自我和世界的边界问题的正态分布上,你我都是处在中间的大多数,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偏离,我们选择了并不会太偏离中心的位置站了下来,有了不那么偏离世俗世界观的世界观,我们选择好了一个让自己相对舒适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人容易接受的生活方式。

而他们是也许是那两边的极端,我们看不懂他们的舒适,看不懂他们的快乐,他们也在痛苦的向我们眺望,努力的磨平他们异于常人的棱角。而在磨平的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将承受永远没有回应的情感,承受无比的苦难。

说到这,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棱角不多,他可以很顺滑的入世。有的人生来棱角多一些,他需要努力磨平一个个棱角,他努力克服困惑,自我说服,拥有和大多数人差不多的处世观,然后保留一些小棱角,逐渐入世。

如此看来,教育也许就是在教人入世。

我奢望做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可以不那么痛苦。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外太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