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摘抄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摘抄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一):可怜的历史

历史还真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全当是听事故吧。有些人有些事,你喜欢与否无论多久都还会存在。有些循环也是一如既往的在走着。有时候想想人和这片天地的关系,可能真的如游戏里一样,为了某些特定的主角我们这些配角永远在原地被砍倒,再由后人站起来再被砍倒。因为主角是可以复活的,虽然在这个游戏里复活的不是上一个主角,但有些东西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永远就是那个东西。无论是正确的还是怪的在圈里的任何人都无法逃脱。即使,现在多么一本正经的反对抑制,但在曾经里,其作为只怕更不堪。被打上标签的永远是历史的一个定格,因为这一瞬间所以这些那些都变成下面或者负面。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二):谈谈崇祯

有人说明亡于天启,有人说明亡于万历,但所有这些烂摊子都交给了崇祯,他是袖子里面装着饼上任的,应该说他一开始就运气不好。他从上任以来就是被各种的事情困扰,内忧外患,更主要的是没有一个人真心的在办事。这本书里面出现最多的就是如何如何,崇祯大怒。一会能打仗的将领死了,一会他祖坟被抛了,实在是不容易,用尽全力却没有回天之力。

最后把崇祯的罪己诏贴上来吧,从他即位以来一共下了六次

:“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三):finished again

终于看完第三遍的明朝,曾经跟别人开玩笑,鉴于我优秀的记忆力,每次看明朝都跟新看一样,觉得有趣,新奇。可是,看到最后,实在是笑不出来,之前的泪点也有,但比较分散,多是一些大人物离去时的悲恸,但越到后面泪点越集中,整体气氛很悲,让人唏嘘崇祯的努力不得报与气数将尽的大明王朝。

整部书还是很不错的,尤其对我这种历史盲来说。喜欢作者讲述的方式与诚实,作为一个讲历史的人,不避讳地告诉我们,我们所得知的历史的真相取决于讲述者。所以,书中其实也流露出作者的一些妥协与圆滑,对这个社会的包容与理解。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四):尘埃落定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经历两个多月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起起伏伏,每一个皇帝都性格迥异,形象鲜明,当年明月用他独有的幽默形式把明朝的名人大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形式写历史,确实是独树一帜,文章写的大多是各位大臣,以及一些重要的战争,读来很有意思,读完之后,留在印象中的人却只有几个,开国猛人朱元璋,从侄子手中夺过江山的朱棣,励精图治却改不了气数的崇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张居正,魏忠贤,袁崇焕。。。这么多鲜活的形象,曾经的叱咤风云,终究全被历史的车轮碾碎,留给后人的,只有一声叹息。

朝代的更替,权利的轮转,不管何时,都是遵循着相同的本职,以不同的形式发展着,有开创盛世的时候,就有兵败垂成的一天,一切皆有气数。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徐霞客的一生,以及提倡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这正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者写作时也不过二十几岁,正是我这样的年纪,或许这些彷徨是每个人的必经,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

《明朝那些事儿9 图文精印版》读后感(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没想到,今年能把《明朝》系列再读一遍。虽是重读,该有的激情和愤慨一点都没少(连眼泪都没少),而新增的是发自肺腑的钦佩!我看的这一套已经是10年前的版本(2011年),那时明朝系列已经流行了好多年,一时间,各个朝代的“那些事儿”蹭着热度随处可见。现在回过头再看,断代史写得这么好的,只有这套《明朝》!心里不禁有一个冲动,如果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也写出这么一套断代史,那真是此生足矣。

洋洋洒洒将近300万字的作品,以徐霞客结尾,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这样一句话结尾,想必作者心里还有好多话吧。配合着这套《明朝》,还看了一些明朝“周边”,大家的比如《万历十五年》以及近几年流行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等……看到这最后一本,期待着看作者如何写吴三桂、写张献忠,还想着去做对比,可终是没写,应该写吗?好像是不应该,一个叛臣一个土匪有什么好写的。我看张宏杰《七张面孔》中的吴三桂,觉得真是不容易,他又何曾想是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结果,深感同情和理解;可看回《明朝》,看大明三百年来谁容易呢?谁又不委屈呢?

从第一本朱元璋的大气磅礴幽默诙谐,到最后一本的顿足捶胸两眼茫茫,就是作者自己说的“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但是,我们终还是有一种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