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狂风沙(上下册)》是一本由司马中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4.00元,页数:全2册,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一):当狂风沙遇上伟光正

书中故事,以苏皖交界附近的盐市为中心,贩私盐的六合帮一路运盐路经万家楼、盐市、邹家宅为线索,塑造了意气干云的关东山为首的一行私盐贩子的形象,也渲染了四判官这样狡诈而良心未泯的土匪,毛六这样敲骨吸髓的恶棍和孙传芳手下为害一方的北洋军师团长。

故事虽然发生在华东,但是通过北洋乱世、风沙、芦苇荡、匣子枪、鸦片烟、烈酒、赌场妓馆、健驴壮马这些特定的元素,加上黑话切口和鲜活的口语、歇后语,营造了一种中国化的“西部片”的感觉。之所以说像西部片,是因为人物一样满身尘土持枪跨马来去如风,世道混乱酒馆妓院赌场横行,主角有胆有识力挽狂澜,这些元素在本书里一概不少。

按说这样的背景下故事该是极好的,只是坏就坏在作者不惜笔墨,去强调塑造关东山关八爷这样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做帮众义劫法场,做官差义释豪杰,贩私盐一路不是打土匪就是助盐市抗军阀,到了最后十多个弟兄几乎死绝,只成全了一个伟光正的传奇形象。而主角最初目的找出当年害六合帮和之后杀害万家楼族长的凶手等等,到了最后突然被一笔带过,更显虎头蛇尾。

若说本书故事引人,除了言语略有些拖沓倒还有可观,若说能成为传世之作,只怕言过其实多矣。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二):光阴之狂

司马中原以写鬼而著名,但本书却是历史小说。书的背景放在北洋军阀时期,作者试图用武侠精神来解释历史的变迁,像大多数传统作家一样,司马中原理解的历史同样是舞台上的关公戏,在他看来,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剥离出英雄与牺牲,这段历史就丧失了“意义”。

这种情结甚至落实到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上——关八爷,比关二爷的排行略靠后。关八爷所面对的世界同样充满恶,强权、分裂、暴行与反文明,但他已没有一统江湖的豪情,清代侠义小说的发展已断绝了这种可能,所以,关八爷只能捍卫他所见范围内的正义,这个捍卫是充满厌世情绪的,所以,小说的结局几乎不用猜测:关八爷果然功成身退,隐居江湖去也。

归隐,是无数代英雄的心灵家园,因为对现实无力,所以放大了心灵的自由。

这部小说有娱乐化的成分,但如果深入思考,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审美自觉,即用传统审美范式来抵抗主流文学的侵蚀。在西化小说越来越被主流所认同时,司马中原偏偏要拿出最民间、最朴野的东西来,他认为,只有这种解释,才真正有活力,才真正契合于历史正义。

文学不是理论,它最终要直指人心,最终要催人泪下,否则文学就成了装饰品。这或者是司马中原最强悍的地方吧,他能写出光阴之狂的那份张扬,所以它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三):司马中原是位了不起的作家

司马中原这个名字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武侠小说作家,就好像上官鼎、柳残阳、司马紫烟这些大名。台湾作家张大春就曾经在电台节目中说,他小时候在书摊上看到司马中原的《路客与刀客》就一定要让父亲给他买,因为这两个名字实在太有江湖味,令人除了武侠小说外不作他想。张大春不止一次提到过司马中原,说司马是了不起的作家,而论到其扛鼎之作,则当推这部《狂风沙》。

我找来《狂风沙》已经是一年多的事了,读了一半左右就搁置了,直到最近才重新翻出来一口气读完。读完全书的时候我大呼了一口气,像一头刚卸了磨盘的驴。司马中原的作品读起来非常消耗心力。因为他惯用一咏三叹的长句,浓墨重彩的描摹,和情感充沛的譬喻,以致于我们几乎能舔舐到淮上荒原的风沙味,但情感也在与环境、人物情感的共鸣之中被消耗殆尽——这不必然是缺点,相反这可能就是司马中原的独特魅力。

司马中原的情感丰沛细腻,而其气概和立意又非常之壮阔。他将《狂风沙》的故事置于国民军北伐的大背景之下,以苏皖北部的千里荒野为舞台,以盐枭纠合民众反抗北洋的漕河之变为蓝本,以对走盐贩子、市井老民的无比同情为基调,将一段民间抗暴的故事重新演绎得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而绾合起这些一切的人,是一位贩过盐、中过伏、当过差、蹲过牢、逃过亡的江湖豪侠——关东山关八爷。

关八爷在司马中原的笔下,几乎集中了所有普罗大众热切盼望的侠的品质:顶天立地、钢浇铁铸、义胆忠肝、为苍生福祉不惜两肋插刀——有书评人认为司马中原有意秉袭民间对关二爷的崇拜而名之为关八爷。故事之初,关八爷的侠义声名就在千里荒野间广为流传了,他领着一帮盐贩子千里运盐,期间眼见荒野老民在军阀重重盘剥下苟延残喘,感于人间疾苦而终于激起登高一呼纠民抗暴的侠义之心;在关八爷的感召之下,盐枭、地主、佃农、盐腿子,乃至于土匪、归隐侠士都纷纷加入抗暴行伍;民间的力量不断凝聚,但人性的丑恶也无时不在蔓延并吞噬人心,关八爷就在这等夹缝中铤而走险,步步为营;最终在一场残酷而暴烈的铁血战争中,结束了这场抗暴壮举。

《狂风沙》的故事内核,仍是一秉传统的侠义救难精神,也许有人要斥之为陈腐庸俗、人物脸谱化,这是外行人说话,我同时想指出的是,借用话本、戏剧、掌故流传下来的忠孝仁义这些伦理观,固着为传统,并塑造着我们。我认为司马中原在这一点上,理解并阐述的比许多作家都要透彻和精彩,而如果你愿意去看看这部小说,看看作者写在后面的话,也许可以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与悲悯情怀。某个程度上,我觉得司马中原就是一个流露着悲悯的侠义之士。

司马中原十分善于描景摹状,渲染氛围——有时候不惜笔墨反复晕染,这一点可能会令许多长期阅读看三言两语就进入对话的小说读者感到不适。一场夜雨,他可以让屋檐滴雨滴进人孤寂的内心;一夕残照,他可以令晚霞如血灼伤人心;一阵狂风沙,他可以在风声中掺入昏鸦聒叫和推盐号子一起流入你的耳朵……即便从未到过淮上,也错失了那段岁月,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司马中原的文字中闻嗅到昔日的风霜苦难。司马中原的文字给我另一个感受就是使用动词特别灵动,比如,“一声悠长响亮的号子声像要把彤云满布的天掀得崩腾一角……”,“火焰的红舌头被夜风拧绞着……”,“远处的芦荡梢尖上走着风的大浪……”这种拟人状情,十分生动别致,直可以列入教科书拿来教给学生。

在这部民初故事中,司马中原不仅为我们还原了那时的淮上风貌,还重现了彼时彼地的俚语黑话。我一直有个感慨,老一辈的文人真是人情熟透世事洞明,比如台湾的高阳、成都的李劼人、苏北的汪曾祺,看他们的作品不由得会被他们的语言风采、人物对话吸引住,而究其实,我想着都是来自于他们练达的人情世故。司马中原同样深谙此道,他在《狂风沙》中不仅大量使用荒野地的民间俗语、掌故,还有不少江湖道上的黑话,比如关八爷的“关”字,用道上黑话讲就叫“门把儿”;他替书中人物取的别名也非常见功力,大狗熊、二矮子、小蝎子、塌鼻子……这种种都野趣十足,让人叹绝。

在读《狂风沙》的漫长间歇中,我陆续读完了司马中原的几个中短篇集——《遇邪记》、《十八里旱湖》、《路客与刀客》。这里头的故事无不充满野趣,有奇闻怪谭,有乡豪争霸,有人鬼相斗,有遗老掌故,篇篇精彩,令人获益匪浅。其中,鬼怪故事似乎是司马中原的独步之术,他在表现人鬼交际的手法堪称一绝——张大春就曾经在他的短篇故事《姜婆斗鬼》里借用了这种方法。我猜想,司马中原对鬼神充满了敬意与偏爱,以致于在这部《狂风沙》的最后,在关八爷终于要与幕后黑手对决之前,他让黑云压城风沙横飞,门扉欸乃作响,仿似盐车行过。由此我知道,司马中原让关八爷那些死去的弟兄们推着盐车又回来抗敌了,读到这里,我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半是感动半是惊秫,也许在司马中原朴素的观念里,冥冥之中是有因果报应的吧。

我一直觉得司马中原那代播迁台湾的文人非常了不起,尽管他们孤悬海外,但他们用他们的学识、想象力和对故土的感怀之情,重新用文字复活了他们的故国,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耕耘,对此我深感敬佩。也许司马中原的作品在现在许多人看来会显得陈旧、臃肿,但我依然认为他是非常卓越的华语小说家,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阅读他,而阅读这部《狂风沙》的方式,放在手边慢慢翻慢慢读,可能别有滋味。

对了,张大春在《姜婆斗鬼》里不仅用人鬼互斗向司马中原致敬,那里面,张大春让关八爷又重生了一回,这回关八爷帮扶的,是鬼。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四):再見,武俠時代——【No. 6】《狂風沙》

《狂風沙》是台灣作家司馬中原的代表作之一,洋洋灑灑一千多頁,篇幅達百萬字。雖然情節波瀾壯闊,但它的開篇卻十分簡潔:

“十一月,落霜的天。

十六輛響鹽車上路的辰光,天還沒大亮,關八爺跨著他的麥色騾子在前頭踹道兒。荒落落一條官道上,連個人影兒也沒有,一路衰草頭上落滿一層濃霜,像是吃食店案上的白粉屑,麥色騾子掃過去,留下一路灰黃的蹄花。”

寥寥數語,似是勾勒出一幅與尋常武俠小說無異的景象,蕭瑟、清冷。確切地說,《狂風沙》更貼近古龍的寫作風格——甫一出場,主角便已是身懷絕技、譽滿天下的大俠,其後命途多舛。相比之下,另一位武俠小說的泰斗,金庸的作品則更多見以江湖小蝦米起家,偶遇隱世高人,或是撿到失傳已久的武林秘笈,打怪升級娶美人勵志故事。

然而,司馬中原獨有的語言特色也體現在這短短的一段話之中,他習慣用平民化甚至是市井化的比喻進行描述,這濃霜本是凜冽之物,一如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裡所寫的“風霜高潔”,此處與食店案上的白麵粉聯繫起來,卻有一種大雅即大俗的妙處。凡此種種,在全書中俯拾即是。

古龍也有很多環境描寫,文風則大相徑庭。古龍的武俠世界,雖是不拘一格,但他本人文學功底非常紮實,不僅接受過正統的教育,而且中學時期大量創作新詩,因而古龍的文字總是帶著瑰麗的詩意。

而司馬中原則不一樣,他可說是半路出家,以15歲之年參與國共內戰,幾乎沒有正兒八經地上過一天學,跟隨國軍顛沛流離,並最終敗走台灣。到台灣之後才開始從事創作,軍旅生活幾年間所見的鄉土風情、大城小事、三教九流、烽火硝煙,便成為他筆下的豐富素材。當然,要說陽春白雪的詩詞歌賦,在他的作品中並不多見,而下里巴人的江湖黑話、八卦雜談,他信手拈來,融會貫通,妙手偶得的生僻俚語更是令人拍案。

嚴格意義上說,司馬中原也並非武俠小說大師,回想一下看武俠小說最狂熱的那段時間,來來去去不過是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巨頭,再就是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三劍客,或是柳殘陽、溫里安、上官鼎等年代或前或後的武俠名家,但也沒幾個人提及過司馬中原這號人物,一則他本身創作的題材極為廣泛,除了這部帶著俠義色彩的《狂風沙》之外,還有寫八年抗戰、寫鄉野傳奇、寫自傳生涯、寫靈異鬼怪等包羅萬象的著作;二則單以這部《狂風沙》而言,也並不純屬江湖正邪的對決,沒有武林大會,沒有失傳武功,更沒有兒女情長,而更像是舊式江湖在北洋軍閥這樣的新時期走向土崩瓦解的輓歌,這正是我認為這本書非常有趣的地方。

《狂風沙》的主角是開篇便登場的關八爺,司馬中原把這位主角冠以千古忠義第一人的關公之姓,長相也是如關公一般的紅臉,又以民間紛紛稱頌的“義釋起義軍領袖彭老漢”烘托其江湖地位,可謂不世出的一位英雄。然而,終日與他廝混的,又是一群鹽幫的販夫走卒,好色酗酒的大狗熊、石二矮子等等,這又和一般清高脫俗的大俠形象格格不入。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關八爺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武功”,是一手神準的快槍法。

故事發生在北洋軍閥時期,民間販鹽的平民在江淮建起了繁榮的鹽市,而割據於此的孫傳芳手下的北洋軍,屢屢對這塊肥肉進行掠奪。隨著北伐軍揮師北上,北洋軍節節敗退,他們計劃攻下鹽市,一方面這是撤退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他們需要盡可能捲走鹽市的財富,待逃竄之後還能逍遙快活。除了北洋軍和鹽市的對抗,當地還有一些以宗族建立起來的地盤,例如最大的一個就是“萬家樓”,他們固守一方,擁有自己的武裝。關八爺為了保衛鹽市,一邊帶著自己鹽幫的兄弟上陣,一邊尋訪鹽市中早就被遺忘的一夥武林高手——戴老爺子、“窩心腿”方勝、會飛刀的張二花鞋、使大刀的湯六刮等人。另外,他還前往萬家樓遊說萬家樓的主事人牯爺出兵相助,不料捲入了萬家樓的內部鬥爭,被陰鷙狠毒的牯爺施計挖掉雙眼。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關八爺去拜訪戴老爺子,當時戴老爺子感慨萬千,大意是說像他們這樣的所謂江湖人士,早就過時了。在亂世之中,唯有有槍的人才有底氣。他們把拳腳武功練得再嫻熟,把刀劍舞動得再淩厲,又有何用?武功再高強也抵不過一顆子彈。所以這個年代沒有人去崇拜武術宗師,聲名鵲起的盡是土匪軍閥之徒。

讀到此處我亦不禁淒然,想到我們讀小學、初中之時,很多男生總是偷偷在宿舍被窩裡打著電筒,挑燈夜讀武俠小說,幻想自己成為一代大俠,仗劍走江湖。還記得我們初中的班級裡,有一位中毒頗深的同學,甚至帶了一把未開封的武士刀上學,處處打抱不平,朋輩見狀,紛紛稱之以“大俠”。譬如有一次在宿舍裡午睡,樓上的寢室不知道為何一直乒乒乓乓作響,“大俠”同學從上鋪一躍而起,雙拳以風雷之勢猛擊天花板,咆哮道:“吵什麼呢,都在午睡吶!”

從“射雕三部曲”的郭靖、楊過、張無忌,到絕代雙驕小魚兒與花無缺,到六七十年代邵氏武打片的男神王羽、薑大衛、狄龍,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電視武俠連續劇,又捧紅了鄭少秋、黃日華這些形神兼備的熒幕“大俠”,幾乎每個年代的男生都或多或少地發過一場春花秋月的武俠夢。而司馬中原的《狂風沙》,戴老爺子的這番話,像是一陣響亮的鬧鐘聲,把我們從南柯一夢中喚醒過來。

雖然拳腿武功在槍炮的壓制之下,看似是無力抵抗,但是在關八爺險遭土匪的手槍暗殺之時,竟是張二花鞋以一把飛刀插進兇徒準備開槍的手腕上,使手槍飛甩而出,解救了關八爺。繼而,這些被人忽視的舊江湖人士,在關八爺的誠意邀請之下,出山為鹽市建築防禦工事,訓練民兵短距離搏擊之術。會飛刀的張二花鞋則擔起了刺殺北洋軍師長的任務。也許作者自己也很迷惑,到底在一梭子彈就能擱到一大片人的時代,冷兵器究竟是否到了該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受諸多英雄傳奇薰陶的他仿佛不甘於輕易地下“手槍驅逐大刀”的結論,而是時不時讓這群活化石一般的武林中人大展身手。

傳統觀念中的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和群雄並起年代勝者為王的君王論思想,也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對壘。在這一組之中,作者的傾向性是顯而易見的,最後代表正義的鹽市、關八爺、北伐軍都勝利了,而霸道的土匪、北洋軍、萬家樓的牯爺則一敗塗地,並為世人所唾棄。最後在萬家樓的單挑決戰之中,瞎了眼的關八爺用兩根鋼鑿子刺死了手持德國制短槍的牯爺,與其說是為冷兵器和熱兵器之爭作一個了結,不如說是樸素的邪不能勝正觀念罷了。

比起科技革命帶來的新式武器,讓武俠時代式微的更重要因素可能是和平年代的衣食富足。

司馬中原曾經和同樣有軍隊背景的段彩華、朱西甯合稱“軍中三劍客”——“軍中文學”,是一個誕生在特殊年代的名詞,它是國民黨敗走之後在台灣著意發展的一種文學流派,當中蘊含著獨裁、管制、光復等等政治元素。而被歸為“軍中文學”的作品之中,彭歌的《落月》、潘人木的《蓮漪表妹》等,大都以沉痛刻骨之敘述來號召反攻,其anti-communism的意旨極其露骨;然而,《狂風沙》,以及司馬中原的另一代表作《荒原》,以及段彩華的“花雕宴”系列、朱西甯的《鐵漿》、《破曉時分》等等,我看則是緬懷故土居多,不能以“軍中文學”簡單地一概而論,無怪乎這三位作家都對被稱為軍旅作家而十分介懷,畢竟他們之從軍,不像拜倫參與希臘抵抗鄂圖曼土耳其侵略的戰爭那樣意氣風發,不像列夫•托爾斯泰在克裡米亞戰爭中的全身心去體會,在中國的那個年代隨著軍隊走南闖北,也許初衷只是為了混口飯吃。

戰爭和軍旅沒有使司馬中原他們變得熱衷政治,卻也讓他們的文字被洗練得鐵骨錚錚,這是從大陸前往台灣的第一代作家大都共有的寫作特色。近幾十年來,隨著台灣經濟騰飛,籠罩在寶島上空的戰爭陰雲漸漸散去,文壇也隨之往平淡化的“小確幸”、雲淡風輕的小清新發展。

你看朱西甯寫的《旱魃》,那華北平原上的粗獷、原始展現得淋漓盡致,讀來都覺得朱先生是坐在農村的那口枯井之旁,一邊頂著毒辣的烈日,一邊在斑駁的木桌上寫下這些文字的。到了他的三個女兒——台灣文壇鼎鼎大名的“朱家三姐妹”,每篇散文都雕琢精緻,那定必是煙雨迷蒙的雨後,置身臺北街頭咖啡店裡的輕彈淺唱之作。朱家三姐妹並沒有遺傳父親剛勁的文風,卻全盤繼承了啟蒙老師胡蘭成的鴛鴦蝴蝶。並不是說風花雪月便是不好,只是文學上一面倒的軟糯,久而久之,似乎整個社會的風土人情,也都變得嬌滴滴的了。

我常常會為孩提時代所鐘愛的物事之逝去而難過,譬如看到順峰樂園的摩天輪日漸殘舊,直至被拆除,我便會感傷;而現在談及普及文學,武俠似乎已經成了一個乏人問津的話題——如今的小說裡盡是霸道總裁、青春回憶、穿越清宮、戲說野史,這也令我潸然。或許戴老爺子說得沒錯,所謂江湖人士,早就過時了。再見,武俠時代!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狂风沙(上下册)》读后感(五):随风而去的沙中世界

# 一

电影《艋舺》里面,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生命就像是草芥一样卑贱,知道这个真相,足以让人哀伤与痛苦。

可在《狂风沙》里面,人的生命简直连草芥都不如,而只是一颗沙粒。风一到,就逼着离开原本的所在,飘向未知的远方。野草尚还能够保持自己的根性,而沙粒能做的,就只有随风飘荡。风吹到哪,就落到哪,没有办法坚守,也是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没有办法和其他同类联合起来。如果足够强大,劲草遇到狂风还会有挺立的生机,那么沙粒就只能弥散在空气里面了。如果风太大,还会被裹挟着成为帮凶,肆虐的蹂躏那些不想要屈从的草。至于沙粒与草芥的关系,狂风是不会在乎的,也不需要在乎。

书里面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淮北皖北一代。那里的农民也好,盐枭也好,商贩也好,士兵也好,当战争的狂风刮起来的时候,所能做的,就只能是随风起舞,飘向天空。只有当风过去,才知道哪些是沙粒,谁才是岩石。

# 二

故事的主人公关八爷关东山就是这么一块岩石。故事是从他这开始,也是围绕其展开。他即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线索人物。

关于关东山这个人物的来历,作者在后记中记载,是来自民间的侠义故事。一个仗义之人出手搭救一个风尘女子,结果被人挽去了双眼。在构思这个小说的时候,便将这个人物拿来作为主角,让他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原来的传说故事,则化用在书中。

在书里面,关东山最主要的事迹有两件:一是帮助万家楼力抗朱四判官的劫掠;第二个则是帮着盐市自保,力抗北洋军阀。在篇幅上,后面的事件虽然落在纸面上仅仅是十几个字,但是确实全书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

在帮助万家楼一节中,像极了传统武侠的路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万家楼做客,不能坐视主人被辱,愤而起身,阻击敌人。不管怎么看,都是传统的路数。既然是武侠小说,就不能缺少了功夫的比拼,在这个大关节,作者为我们贡献了非常精彩的一场对决。

与传统的武侠不同,这里比拼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拳脚功夫,而是加入了枪械的比拼。朱四判官一方放火趁乱进攻,关东山和万家人则是利用地利,依着建筑设施防守。双方调度人马,互相试探,互相压制,精彩妙绝。

在枪战之余,还穿插着对万家几房长辈的描写。虽说是长辈,其实也是中年人,自然也是在火线上,这其中有豪迈自信的保爷,因循守成的业爷,谨小慎微的珍爷,和莽撞冲动的牯爷。其中各自的性格,在如何处理朱四判官进攻一事中,展现的很多。正是因为保爷的自信,才会在朱四判官进攻的当天赛灯,故意不把对方的挑衅当一回事;而珍爷和业爷,则是很好的执行了关八爷的安排;至于牯爷,则是带人反击突破。至于男一号关八爷,则是第一次让人见识了他的功夫与统率。

随着战斗的激烈,这几位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更细致的刻画。保爷因为自己的自负,而被冷枪射死;业爷的成绩,则是在乱世保全着万家楼的声名不堕,维持着发展;珍爷则是铁壁一样,坚守着河岸,防止北洋军北逃。至于牯爷,他也许是性格刻画的最为深刻的一位了。他的冲动是来自自信,这份自信又导致了他的自负,这份自负就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欲望,为了满足这份欲望,他也就一步步的变质,成为了书中的反面角色。利用大事件,描述人物在其中的表现,刻画人物的性格,是这本书所用的一个常见的手法。

像是电影一样,经常在描写大场面的时候,镜头会突然从远景、中景、切到近景、特写。将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娓娓道来,深化其个性特征,展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还是以这次事件为例,保爷思考的就是如何歼击朱四判官,而关八爷的考虑则是更深一层,因为帮助万家楼就要开罪另一边,这个舍利取义的心理过程,作者帮我们细致的写了出来,让我们对关八爷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在这里,这种写法还是牛刀小试,并没有太多的突破。毕竟,关八爷此时遭遇的,还是个人的问题。到了文章的高潮,在民军、珍爷、大狗熊等人在河岸防御时,遭遇敌方巨大火力攻击的时候,个人在生死时刻的所想才更加的见出作者的功力。而且,作者同样给了北洋军普通士兵很多的篇幅,展示了作为作为底层的士兵在充当炮灰,无目的杀戮时候的所思所想。这本书在《皇冠》杂志连载多年,前后的不同,也是作者功力精进的证明。

# 三

上文提到了朱四判官进攻万家楼,仅仅是侧重了人物一部分。作为一个传奇小说,正反主角的对决也是绝不可少的。在书中,朱四判官和关八爷一共有两次正面的决斗,在万家楼的是第一次。两次对决各有不同。这一次的对战,是双方在枪战中偶然发现对方,于是想要擒贼擒王,便捉对厮杀。因为是群战,各自也有很多的队友辅助。关八爷是守方,拥有地利,凭着枪法压制着朱四;朱四判官因为地处不利,就用棍子挑起个帽子吸引关八爷的火力,趁着关开火的时候在还击。而关八爷也是将计就计,两个人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这次对决,因为双方各有掣肘,各有心事,对战只是战术需要,不是根本目的。所以最后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朱四判官率先退兵,也只是队伍整体不如人,先行撤退而已,并非是技不如人。这场决斗光是过程精彩,没有一个结果,总是让人不痛快。

第二场比拼,则是这本书中相当精彩的一个段落。因为盐市要力抗孙传芳的北伐军,关东山只身前往朱四判官的大本营。在这个时候,书中是有一句。“在关八爷跟朱四判官晤面前,朱四判官业已败了一仗。”关八爷单身赴敌营,犹如关二爷单刀赴会,也是有所比拟。

在此处,对于朱四判官有了更加详细的描写。之前的刻画,侧重的是朱四判官的行为,如何狡猾如何凶残如何见利忘义如何奸淫掳掠。但是这次对话,却给了朱一个自白的机会,坦陈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像是许多走投无路的流民一样,自己无非也是逼上梁山。做良民无法过活,就只能靠着作奸犯科来讨生活了。他不否认自己做法是错误的,他对自己的行为有着清醒的认识,只能承认是命运如此,无法回头。同时,他也认为自己的所做的只是小奸小恶。军阀所作所为才是大奸大恶,既然那样的人上天都能纵容,自己这种也无可厚非。给了朱四判官自陈的机会,深化了他这个人物的立体感。不仅仅是一个土匪,其身上也沾有了让人惋惜的成分。

人物的特点的表达,也不能只是靠着作者从第三方的角度描写与评论。最为精妙的,还是化身其本人,通过行为、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来展现出来。在朱四判官最后一幕,他将内心的侠义之气表达到了极致。上文提到,在万家楼一战中,朱四判官和关东山结下了深仇大恨。即便两人相见恨晚,这个梁子也必须有一个交代,采用的比试方法,就是背身走三十步,一步数一个数,之后转身对射。各自枪里面只有三颗子弹,就在分寸间较量输赢。

这次对决是书中极为经典的一幕。当卅个数过后,两个人转身可是只有一个人开枪,关八爷任由朱四判官射向自己,希望牺牲自己能够换得朱的兵马。可是朱同样是豪气云天的江湖人士,看到关八爷硬吃了自己两颗子弹,忽然“哀嚎着,曲膝跪在地上”,对关八爷说“八爷,您不是人,您就是神。”说罢,又自责了几句。最后“挺起身子,把那支尚余一粒枪弹的匣枪枪口反顶住自己的额角,跟着就响起一响闷闷的枪声。”最后作者又写到“连天和地全跟着红了”。

这个结局出乎意料,但是又合情合理。朱四判官宁折不屈的性格,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众人拾柴火焰高,关八爷的形象也被衬托得更加高大。尤其是那句“你是神”,更是将其奉到一个无可复加的地位。作为男一号的关八爷,利用自己的仁义折服自己的敌人,其形象的完美已经不用多说。作者的生花妙笔,已经是非常到位的完成了塑造“高大全”人物的任务。

当然,或会以为这种“高大全”的形象会让人无丧失了立体感,显得平面无聊。不过,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愿意使用失实的夸张,破坏作品的自然与真朴”,但是实际上本书“既是依据传说为主体写成的,而传说的夸张性远较童年与成人间真是印象的差距为大,应该如何适切掌握,使书中的人物不远离真实呢?”所以,书中的人物的塑造,本身都是具有一些民间传说中的夸张。作者即便对这些人物的行为给予了解释,作出了微调,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恐怕还是失真的,难以坦然接受的。不过换个角度思考,正是这种典型人物,作为民间故事才有流传的可能性,也正是他们某一个特质的放大,才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倘若接近现在各种小说人物中的复杂与精细,恐怕就难以成为这种小说的主人公了。既然作者想要塑造出心中豪侠的典型,就尽管去塑造。其他的细枝末节,就劈斩削减去掉就好。

# 四

既然说到了对决,就不得不说说这部小说中“武”的元素。

作者在后记里面,谈到过关于本书分类的问题。“书中很多人物精于击技,但是也许受了坊间一般怪诞的武侠小说的影响,使这类精于击技的人物,被剔除在文学作品之外了,一般意识总认为谁写这类人物,谁就在写‘新武侠’。但我必须表明,这是不合理的,必须通过这种错误一时的‘窄门’,以艺术的诚恳,在‘人’的基础上,表达由这些传说中所获得的、真纯的感动…………我还没有发现我们文坛上,有哪部文学性的现代作品,是可会这类人物的(历史小说除外)”。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本书的时候,已经预计到本书可能会被误会为“新武侠”,而他自己内心是并不认同这种分类方式的,并不认为书中出现了“精于击技”的人物,就一定是武侠小说。需要注意的是,本书创作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对于武侠小说而言,还有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但是与作者自以为的相反,因为书中充满了“精于击技”的人物,却是今天将其视为“武侠小说”最好的一个证明。作者最初排斥“新武侠”的归类,是囿于当时的见解,将“武侠”与“文学性”严格对立。可在今天的语境中,武侠小说与文学系两者并非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可以同时并存。所以,将这本书重新划归为“武侠小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

说了分类问题,那就再来说说其中的“武”。书里的背景是北伐时候,已经是一个枪炮开始普及的年代。但是作者认为,枪炮在彼时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普及,在私下也好,在两军对垒也好,冷兵器的使用照样可以派上大用场。所以,精于击技的人物照样可以活跃在那个年代,但是,恐怕是他们活跃的最后时代了。因为即便是书中,枪炮也是已经成为了各位江湖人士的标配,比武动手靠的也是手枪,腿脚功夫只能作为辅助。

本书的男一号关东山,算是书中里面枪拳脚功夫都拿得出手的一位了。不过他的老大曾经跟他说“武侠是有的。不过,如今再好的功夫也搪不得一粒枪子儿郎;如今强梁遍野,武侠也叫逼得没路走了。——既不愿趋炎附势,到帅府去谋个亲随侍卫,又不愿凭借武术去拦路抢劫,活也活得艰难。”

另外还有一段话,是盐市里神拳太保戴旺官老爷子说的,他的辈分在书里面是最高的了,手下的三个弟子也各有出息。他对关八爷这么说“走道儿的朋友,论起‘武’来,谁都有两下手,真说具有‘侠’性来,千百人里也难挑一个人来。江湖上提起‘侠’字,总把‘武’加在前面,好像非武不能行侠,那就大错了。……后世一些江湖末道,不懂得行侠的真义,动辄拳脚相加,打字朝前,为一拳一脚结缘,互拼互杀,代代不休,那算是什么?!早些年练武技,还得拜师投门,日受教诲,花几十年功夫,才能练出真本事来,现如今,随意买杆枪也就‘武’起来了!”

这两段话合起来,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武”“侠”两者的看法。对于“武”而言,是非常现实的观点,进入了热兵器的年代,传统社会中的“武技”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已经被时代的枪炮所取代。习武之人生存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够施展拳脚功夫。而“侠”呢,则是伟大人格的一种表现,他是与“武”脱离的。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选择,绝不是习武之人所特有的品格。

有了这个基本的观点,作者则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侠”的塑造之中。为我们展现了关八爷、朱四判官、戴老爷子、万家珍爷、保爷等侠义形象。这些人的形象太过高大,反而太多有距离。他们这样人的侠义是必然的,反而是一些小人物表现出的侠义更加让人叹服。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依我来看,却是在写张二花鞋刺杀塌鼻子师长的一个关节。

# 五

孙传芳在苏南吃了败仗,希望能够北逃到张宗昌的势力范围,这时就派遣塌鼻子师长负责前驱,开辟出一个北撤的路线。这个时候,盐市就成了北洋军北撤的一个阻碍,双方在此地就要展开激战。暗杀塌鼻子师长一事,就由张二花鞋负责。

刺杀一事张二花鞋酝酿了很久,但是因为师长狡兔三窟,又有大量扈从保护,迟迟无法动手。等到师长要起兵攻打盐市之时,张二花鞋认为时机已到,便在出城的路线埋伏好,准备刺杀。这次刺杀,很遗憾的还是中了师长的诡计,击毙的竟然是之前帮助自己手下逃脱的一名义士。

这名义士的侠义行为更是值得大说特说。张二花鞋安排副手万再生在另外客栈住下,自己一旦失手,还有另外刺杀机会。结果师长的士兵发现万再生形迹可疑,便来搜捕。就在万再生束手无策之时,这名义士挺身而出,替着万再生伏法,短短的交代了万再生"兄弟,我早看出你来了,你留条命,安心去刺塌鼻子吧,他们查上楼时,我替你顶着”。这位义士在书中始终没有出现名字,但是他的侠义之举,彰示着有着侠义精神的人,都会选择舍身取义的道路。

张二花鞋第一次刺杀塌鼻子师长,师长就拿着这名义士作为了替身。张二花鞋陷入包围,九死一生的逃出了追击。他的副手万再生得知这个消息,同样做出了义举。他没有按照原计划再次寻找机会刺杀师长,而是冒名张二花鞋刺杀了参谋长。杀人之后,故意被捉,受尽了监狱里面的种种酷刑,死命咬紧牙关自己就是张二花鞋,代替本尊伏法。

在此之后,警备自然有所松懈。真正的张二花鞋终于觅得良机刺杀成功。而得手之后,他也没有设法逃脱,直到身中数发乱枪,落马为止。最后的结果,也是求仁得仁。

一个故事,塑造了三个形象,真是让人扼腕。尤其是无名义士的塑造,笔墨不多,但是人物的侠义精神确实高大伟岸熠熠生辉,可谓是力透纸背。

# 六

上文说了这本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介绍了其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些个特点,也简单的对其中的热点介绍了一下。如果仅仅的局限于此,这本书恐怕没有资格忝列亚洲周刊评选的“华语小说世纪百强”42位。

本书的情节有两条线,一条江湖线,一条社会线。前者是关东山带领六合帮众人贩卖私盐,寻找仇人,替自己帮中兄弟报仇的故事。这也是上文说到的在本书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而另一条线,则是盐市如何在北洋军队淫威之下自保。按照作者的本意,本书的写作大纲也正是“以关八爷半生经历为经,以北方苦难人群抗暴事件为纬,由单线切入,到复线进行,到全面的轮回”。由一点铺开,情节越来越开,人物越来越多,看的自然是越来越过瘾。但真要说的话,这样的方式也不是没有缺点。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本来两条线应该是互相推进,齐头并进,即便分主次,也不应该顾此失彼。但是本书在进入后半程之后,前面主要的复仇的故事就慢慢的淡化了。更多的只是出现在关八爷的回忆之中,少了现实中的演进。复仇寻凶的故事前期的铺陈太大,到了后来结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交代了凶手,就做出了了解,和之前的铺垫实在不相称。虎头蛇尾的感觉太过明显,实在不爽。

相反,如果处理的时候,将这两条线调整成一明一暗,一主一辅,则不会有这样别扭感。当然,这本书还是连载小说,开头必须要故作惊人语,以吸引目光。而当新的内容展开之后,早先的铺垫则是显得多余,也就渐渐的冷落。

# 七

关于盐市自保这条线,可以说的实在太多。在可读性方面,几场攻防战有滋有味;在思想性方面,则是对战争本身有很多反思。

有关战争场面的刻画,多说无益,还是自己看了才更加有感觉。单说一下思想性。

不过分的说,可以用“悲天悯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当盐市民军与孙传芳的手下绞杀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的时候。笔者却将视角投向了民军首领彭老汉。这并不是说他武功有多卓越,战力有多强悍。却是恰恰相反,他所做的,竟是劝说自己手下兵勇不要对缴械投降的对方赶尽杀绝。北洋军被击溃后,开始还是困兽犹斗,但不多时就整体的缴械。与彭老汉同为指挥的小蝎子,就是秉承着除恶务尽的原则,要为死在他们手下的弟兄们报仇,要让他们血债血偿。这本也是无可厚非,毕竟还是在战场上还没有成为俘虏。但是彭老汉眼界不同一般,他知道北洋的兵勇与盐市的民军都是同一类人,无非是用着枪火混一碗饭,讨着生活。所以,在它们前线指挥放弃指挥以后,就没有必要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脱下军装,回归民间。

在这个地方,作者有大段对战争残酷的描写。战争本来就是一个无所谓的选项,它所能带来的只能是痛苦与苦难。但是当平静的生活的痛苦与苦难超过战争的时候,这种极端的方式又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盐市人们所做的,就是发动这样的一场战斗。如果他们继续苟且的活在北洋军的淫威之下,自然是可以的。起码苟延残喘是没有问题的,但显然他们已经难以忍受这种表明平静,实则折磨的生活。

这种残酷生活的由来,作者将其归咎在了北洋军阀的残暴与贪婪之上。这种残暴与贪婪,也并非是北洋军阀所独有的,向上追溯,历朝历代的皇帝官员,都习惯了横征暴敛满足自己的私欲。作者将这种从古至今的苦难的终结,寄托在了国民党北伐军之上。最后的一幕,何应钦出现了,苦口婆心的宣讲着三民主义。似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一切都有了结束。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一切都还是在轮回。

# 八

除了对战争的批判,对统治者的批判,作者对于死亡也有深刻的认识。大狗熊这个人,是书中刻画非常丰满的一个配角。出场很早,从第一幕就开始,就和身边一起贩盐都兄弟们插科打诨。对他的定位,就是牛皋程咬金那种混不吝的副将。不过从开始,他也就一直作为一个谐趣的角色登场,没有担当重要的戏份。但是文章进入后半程的时候,他有了自己独立的故事线,在这段描写中,他身上的那些有点才熠熠发辉。

他的任务是从盐市过河联系民军。本来有喝酒的毛病,一路上他也管住自己的嘴,不沾毫厘。为了安全起见,他反其道行之,偏偏大摇大摆的张扬自己的排场,反而吓退了一般的宵小。过河一段,他更是显出了自己的口才,说的对方将领率军投诚。在这一段故事中,大狗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用来调节故事节奏的功能角色,而是可以独立担当主角的人物了。

本段一开始,说到了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在大狗熊身上表现的明显。从本书一开始他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战斗,六合帮活到最后的除了关八爷也就他一个人。当他在沙窝子经历了民军与北洋军最为惨烈的战斗之后,他整个人都发生了改观。看到身旁的同袍都牺牲了,他感到的只有空虚和恐怖。他总是说“你真的也该死了,大狗熊,大伙儿全已抱着乱世当棺材,凄凄切切的入土为安了,留你一个人,头顶浆糊盆独活着,有什么意味呢?连自己最透气、最相知的石二矮子夜先走了,你还能活出什么花样来?”他已经成为了行尸走肉。战争的残酷从这也能看出端倪。

大狗熊最后的一个场面,是徘徊在埋葬双方兵士尸体的田野。”忽然他看见半埋的骷髅头,便把他捡了起来,托在掌上,又端详着。‘实在对不起,老哥儿,也许你当初就死在我的枪口上,我埋尸时又把你给漏了,让你独留在这儿吹风晒太阳,却是我大狗熊的不是。——不过,我的或者也不好受,还不是孤魂野鬼似的吹风晒太阳?我多口气为人,你缺口气违规,咱们俩是爹儿俩比屌——一个样……我把你埋掉吧,老哥儿。’”再之后,就只有大狗熊消失在沙雾里面的背影了。

# 九

从现在的眼光回顾这本书,大可以从中挑出许许多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上文说到的人物的典型化恐怕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和眼下的审美趣味明显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还要说有什么问题,就是在评价北伐军的时候,在评价国民党的时候,还是有不切实际的拔高。考虑到其创作的时空,这一点就还是可以理解。除此之外不得不说,这本书虽然是连载,但是一般连载小说枝枝蔓蔓的地方、故弄玄虚的地方并没有太多,完整度相当的高。将其视为武侠小说也好,视为现实小说也好,都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