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是一本由曹雪芹,高鹗 著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1317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读后感(一):读后

这部《红楼梦全解本》的注释者裴效维先生在“校注前言”中说得明白,尽管他早年就读燕园时即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卒业后进入社科院亲聆何其芳、钱钟书、俞平伯、吴晓铃等众位名师的教诲,悉心研究《红楼》数十年,然而并不敢强作解人,只是本着朴学的精神给那些真正要读懂这部大书的人做些铺路搭桥的工作。

在版本的采择上,裴老遵从先师钱锺书先生的遗训,以情节最为完整、文字最考究的“程乙本”为底本,并与其他各本参比、会校,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版本。注释方面,裴老不仅对疑难字词作注,而且对于书中用典详加考证,一一开列其出处;对于各种谜语、酒令和隐语则统观全书,揭示出作者于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意;而对于情节中出现的各种名物,也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加以注释,力求使读者对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厘清词句、考订名物的同时,裴老也将自己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得、卓见一并融入其中,“释”、“评”兼治,实实是近年来红学界不可多得的佳作、力作。

我相信许多跟我抱有同样期许的读者捧起这本书时一定不会失望。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读后感(二):看裴老解“梦” 品《红楼》真味

看裴老解“梦” 品《红楼》真味

——评裴效维著《<红楼梦>全解本》

莎莎

一直想买一套称心如意的《红楼梦》注释本,我猜想,抱有跟我一样想法的读者或许不在少数。确实,眼下市场上通行的《红楼梦》版本总能数出一两百种吧。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出版业,从没见有哪一种学问像红学这么热闹,也很少有哪种小说或古典名著的销量能跟《红楼梦》相提并论。不过,一论到这些版本对《红楼梦》原文的考订是否精核、可信,也许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至于要买到一本全面阐释《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名著的全解本、详注本,那简直就是奢望,实在是难上加难。

说来也并不奇怪,因为曹雪芹留给我们后人的的确是太多了。眼下,《红楼梦》里仍有太多太多未解的谜团,尽管我们能读到的红学专著车载斗量,电视、报刊上也不时有各种讲座和评论文章,但就社会上一般的读者来看,我们最最需要的恐怕要算是对文本的细读。一方面,《红楼梦》不是一部单纯写政治或写爱情的小说,它涉及到我国封建社会末季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尤其是曹雪芹将宝、钗、黛的婚姻、情感纠葛演绎得如此栩栩如生、铭心刻骨,简直就是千古绝唱,然而你无论如何也没法把它归入到任何一个我们所熟知的题材类型之中。这是因为《红楼梦》包罗万象,它是乾嘉两朝由盛而衰林林总总、瑰丽奇谲的社会风俗画卷,上至帝王妃嫔,下至市井百工、村妇村夫“芥豆之微”,星象医卜、琴棋书画,无一不在这部小说中有着生动、细腻的描绘,然而时隔两百余年,有关那个时代的名物、风俗、典章甚至人物言笑间涉及的谜语、酒令,我们今天的读者要读懂也并非易事。倘若要打通语言这一层隔膜,真正咀嚼到这部大书展示给我们的风俗美、人情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词韵之美,那就非得有详尽、深入的注释,才能奏效。

另一方面,曹君毕竟生活在文网森严的封建社会,有清一代因著文掉了脑袋的简直数不胜数,所以,为了远祸避害,《红楼梦》中用了大量的隐笔和曲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皮里阳秋”,也就是曹君所说的“假语村言”。这就苦了后代的注释家们,当然也实在成就了不少各色各样强作解人的“红学家”。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红楼梦全解本》的注释者裴效维先生在“校注前言”中说得明白,尽管他早年就读燕园时即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卒业后进入社科院亲聆何其芳、钱钟书、俞平伯、吴晓铃等众位名师的教诲,悉心研究《红楼》数十年,然而并不敢强作解人,只是本着朴学的精神给那些真正要读懂这部大书的人做些铺路搭桥的工作。

在版本的采择上,裴老遵从先师钱锺书先生的遗训,以情节最为完整、文字最考究的“程乙本”为底本,并与其他各本参比、会校,努力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版本。注释方面,裴老不仅对疑难字词作注,而且对于书中用典详加考证,一一开列其出处;对于各种谜语、酒令和隐语则统观全书,揭示出作者于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意;而对于情节中出现的各种名物,也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加以注释,力求使读者对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厘清词句、考订名物的同时,裴老也将自己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得、卓见一并融入其中,“释”、“评”兼治,实实是近年来红学界不可多得的佳作、力作。读者还是识货的,我相信许多跟我抱有同样期许的读者捧起这本书时一定不会失望。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读后感(三):看裴老解“梦” 品《红楼》精粹

看裴老解“梦” 品《红楼》精粹

——评裴效维著《<红楼梦>全解本》

饶莎莎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一个高峰,自清中叶各种抄本的流传以至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十七年(1792)“程甲本”、“程乙本”两种刻本的印行,这部作品便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近乎完美的艺术造诣在国人的心目中占据了特殊重要的位置,不可替代,不可动摇。迨至20世纪胡适等一批学者引进西方现代的考证、分析手段,有关《红楼梦》的研究益发变得如火如荼,时至今日,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研究能够与红学相提并论。

曹雪芹留给后人的的确是太多了,眼下,《红楼梦》里仍有太多太多未解的谜团,尽管我们如今能见到的红学专著车载斗量,电视、报刊上也不时有各种讲座和评论文章,但就社会上一般的读者来看,我们最最需要的恐怕要算是对文本的细读。一方面,《红楼梦》不是一部单纯写政治或写爱情的小说,它涉及到我国封建社会末季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尤其是曹雪芹将宝、钗、黛的婚姻、情感纠葛演绎得如此栩栩如生、铭心刻骨,简直就是千古绝唱,然而你无论如何也没法把它归入到任何一个我们所熟知的题材类型之中。这是因为《红楼梦》包罗万象,它是乾嘉两朝由盛而衰林林总总、瑰丽奇谲的社会风俗画卷,上至帝王妃嫔,下至市井百工、村妇村夫“芥豆之微”,星象医卜、琴棋书画,无一不在这部小说中有着生动、细腻的描绘,然而时隔两百余年,有关那个时代的名物、风俗、典章甚至人物言笑间涉及的谜语、酒令,我们今天的读者要读懂也并非易事。倘若要打通语言这一层隔膜,真正咀嚼到这部大书展示给我们的风俗美、人情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词韵之美,那就非得有详尽、深入的注释,才能奏效。

细读注文,实在不能不被裴老深入细致的注释功夫所折服。裴老不仅逐字逐句地为书中的疑难字词作注释;对于用典之处,更是详加考证,一一开列其出处;对于各种谜语、酒令和隐语则统观全书,揭示出作者于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对于书中出现的各种名物,也力求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加以注释,使读者对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厘清词句、考订名物的同时,裴老也将自己多年研读《红楼梦》的心得、卓见一并融入其中,“释”、“评”兼治,实实是近年来红学界不可多得的佳作、力作。

在版本采择上,裴老也是十分审慎的。其实在哪个版本为最佳的问题上,中国学界向来没有停止过争论,不过对于真心喜好《红楼》的读者来说,版本问题也许并不重要,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才是最为关键的。裴老遵从先师钱锺书先生的遗训,以情节最为完整、文字最考究的“程乙本”为底本,兼采“程甲本”、“梦稿本”、“庚辰本”、“己卯本”、“甲戌本”之所长,参比、会校,向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版本。考量近年坊间印行的《红楼梦》及各种研究专著,其数量之多真可谓车载斗量,然而细细检视一番,这些注释及专著大都针对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阐发,或人云亦云,浅尝辄止,很难见到有谁去做深入细致的功课,两相对照,益发见出裴老这个全解本的分量。我相信,裴老若不是早年即与此书结下不解之缘、若不是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把心沉潜下来,矢志不移,这样一部恢宏的著述是很难完成的。在当今这个浮躁、扰攘的年代,我想,裴老这种终身治学、刻苦专研的精神也许能为年轻学者提供些许的镜鉴;而有了裴老先生这位智者引路,我们在研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自然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同时也必将收获更多的惊喜。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读后感(四):程乙本是最好的版本吗?

新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的《红楼梦全解本》,此书号称“本书以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推荐的程乙本为底本,兼采各本所长,注文达八十万字,规模空前,几乎与《红楼梦》正文字数相等。”我是到哪都要套《红楼梦》做枕边读物的,看这介绍似乎不赖,于是在网上下了一单。

当初吸引我的是“与《红楼梦》正文相当字数的八十万字注文”。在我所看过的版本中,人民文学社出版的注文是最好的。也许是启蒙时读的版本,受益匪浅。拿到书翻了翻里面的注文,很多浅显的词都注解了,对于熟读《红楼梦》的人似乎没有太大必要,对于初读者还不错,可以送给小学生,注释详尽,生字都标有拼音。

再来说说版本问题,《红楼梦》版本众多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张爱玲曾说站在书架前读红楼,稍微眼生的字都会自己蹦出来,正是因为版本多的缘故。我虽然喜欢读红楼,偏偏只对故事感兴趣,对于版本学索隐考证之类只略知皮毛,小说最重要的不就是故事么,我虽然吃了鸡蛋觉得好吃想要知道下蛋的母鸡,但对母鸡的七大姑八大姨和蛋送到我手中前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并不甚关心,听过就算,不去深究。但对于此书说程乙本是《红楼梦》最好的版本,我到底还是心存疑问的。

在此书“校注前言”里注者说:

这两种版本(程甲本和程乙本)究竟哪一种更好呢?当然是“程乙本”,因为它是高鹗对“程甲本”精心修订的定稿本。(P6)

先不说跟其他版本比较,只因是“精心修订”的定稿本,就一定更好吗?当然,精心修订可以去掉很多谬误,但是如果高鹗为了和后面的续书情节符合擅自增删或修改前面的文字,这个“精心修改”就一定是好的么?周汝昌曾说高鹗续书是“居心叵测”,先不论事实与否,这个论据似乎站不住脚。

前言又举一例说明两个版本的优劣:

原作第二十五回在写王熙凤被魇魔法弄得精神错乱时,插入一段对薛蟠的描写:

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段话十分荒谬:其一,贾、薛两家为近亲,贾珍与薛宝钗是表兄妹,贾珍怎么敢对表妹起歹心呢?薛蟠岂非杞人忧天?其二,薛蟠虽然混账,与林黛玉也是表兄妹,况且见面的机会也多,薛蟠怎么会“一眼瞥见了林黛玉”,就“酥倒在那里”呢?而脂批竟称赞到:“忙中写闲,真大手眼、大手笔。”这如果不是偶然失误,便只能说是不识好歹了。“程乙本”将其删除,倒可当得起“大手眼、大手笔”的评语。(P9)

在我看来,这段评语才荒谬呢。这段描写虽短,却很能刻画薛蟠的形象。再来薛蟠“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明明接在“恐香菱被人臊皮”后面,这个担心明明是针对香菱的,怎么能说是宝钗呢?就算退一万步讲,贾珍连妻妹也敢调戏,他要真有歹心怎会管你是不是表妹?古时又没有这些伦理观念,宝黛还是表兄妹呢!再来说薛蟠与黛玉见面机会多也真真笑死人,就算是“表兄妹”,闺阁中的女子是随便什么哥哥弟弟想见就能见的么?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交代要远着宝玉时黛玉说:“况我来了,自然和姊妹们一处,弟兄们是另院别房,岂有沾惹之理?”可见若不是宝玉特殊,黛玉一般也是见不着他的,何况八竿子远的亲戚薛蟠?

红楼梦版本众多,孰优孰劣也难评断,但要是以以上理由说“程乙本”就好,我还真不能苟同。

《红楼梦全解本(上中下)》读后感(五):一个忠实、可读的《红楼梦》范本

《红楼梦全解本》

——一个忠实、可读的《红楼梦》范本

雨 今

大约于1763或1764年,也就是正当我国农耕文明末叶短暂的太平年代乾嘉盛世,一代英才曹雪芹即在贫病交加中赍志而殁,身后只留下相对完整的前八十回《石头记》,或许还有些后四十回的残稿及写作提纲。毋庸赘述,曹雪芹仅以并非完璧的前八十回本《石头记》便足以光耀千古,亦足以令中华民族在小说创作方面与西方大国比肩而立了。其后,又经高鹗和程伟元续写后四十回,并对全书进行修订和刊行,于是,我们就有了洋洋一百二十回的全本《红楼梦》了。

当今的读者和观众虽然热衷于《红楼梦》,但真正能够全面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人恐怕并不很多。这是因为《红楼梦》不是普通的白话小说,不是简单地为读者讲故事,不是为读者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且作者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如人生的目的、人性的善恶、爱情的真谛、社会的走向、宗教的精义等进行了探索。作品涉及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从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到“芥豆之微”的细民,举凡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建筑、服饰、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器物摆设等等,无不尽收笔底。作者还调动了自己的全部才能和知识,汲取了前人的成果,撰写并引用了大量诗、词、曲、赋、歌、诔、谜语、酒令等,作为描写人物、叙述故事、揭示主题的艺术手段,从而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蕴藏着许多成语、典故和各种知识,现在的一般读者是很难读懂的。此外,由于曹雪芹以其家事为《红楼梦》的蓝本,且暴露了不少家丑,如秦可卿的淫荡乱伦等,因而大量采用了《春秋》笔法,即作者所谓将“真事隐去”,以“假语村言”的别致的艺术手段进行巧妙地暗示或隐寓,致使《红楼梦》扑朔迷离,迷雾重重。

《红楼梦》的研究者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已经陆续出版了几种注释本,它们对于《红楼梦》的传播,对于读者的阅读,无疑起过相当的作用。可惜注释太少太简单,不足以解决《红楼梦》所有的疑难问题。尤其是那些暗藏着成语典故且具有暗示或隐寓意义的诗、词、曲、谜语、酒令等,本来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是全书的重要文字,与书中主要人物及情节大有关系,而过去的注释本要么干脆不注,要么蜻蜓点水,避免给读者造成缺憾。

因此,要帮助广大读者真正读懂《红楼梦》,深入了解《红楼梦》这部大书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丰富的文化意蕴、审美内涵,只作简单的文字注释不解决问题,必须加以详细注释,将隐藏于《红楼梦》字里行间的寓意一一揭示出来,才能完全展示《红楼梦》的本来面貌。本书的注释者裴效维先生早在燕园读书期间就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而且一直期待着《红楼梦》的全解本出现。毕业后,裴先生被分配到社科院文学所,在何其芳、钱钟书、俞平伯、吴晓铃等多位先生的师表垂范及言传身教之下,深入研讨《红楼梦》各种版本的源流,尤其在书中诗词歌赋、灯谜以及用典的注释上殚精竭虑,所参考的旧典何啻千种,数十年间铢积寸累,方才完成了这部《红楼梦》全解本。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这是‘人弃我取’,希望不至于冒犯什么人。如果能成为‘引玉’之‘砖’,即使要做‘众矢之的’,招来‘万箭攒射’,我也决不后悔,因为这也算是我对《红楼梦》读者的小小奉献了。”

首先,在版本的选择上,裴先生遵从先师钱钟书先生的遗训,以“程乙本”为底本,参酌“程甲本”、“梦稿本”、“庚辰本”、“己卯本”、“甲戌本”等会校,向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忠实、可读的范本。钱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就说过:《红楼梦》研究中的许多纠葛与纷争,大多源于版本问题。在同一问题上,张三根据这个版本,李四根据那个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万年也说不清,实在无谓得很。这是《红楼梦》的悲剧,也是中国学界的悲剧。为了永久保存《红楼梦》这笔珍贵遗产,也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红楼梦》的范本,必须从众多版本中确定一个最好的版本,而这个版本就是“程乙本”。至于其他版本,则只供研究之用。

其次,在注释方面,裴先生主要遵循了四条原则:其一,对于一般的疑难词语,重在疏通文意,多不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其二,对于成语、典故,则既要注明其出典,又要解释其本义,还要说明其引申义或比喻义。其三,对于各种名物(如建筑、服饰、官署、官职、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等),则力求变专门术语为通俗语言,以利读者理解。其四,对于具有隐寓或暗示意味的诗、词、曲、文、成语、典故、谜语、酒令等,因其关系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运命的描写,故除了作注释之外,还要揭示其隐藏的含义。就注释者来说,第一种情况也许比较好办,而其他三种情况则要帮助读者读懂书中的成语、典故及各种名物,又要帮助读者对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那是一种极其费力的事情,非杂学旁通、勤奋刻苦,是很难办到的。正如社科院老学部委员陈毓罴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裴效维先生对《红楼梦》做了两件事:首先是选择了‘程乙本’,并在尽量保持‘程乙本’原貌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版本的长处,细加校勘,整理出一个本子。其次,他还大胆地为《红楼梦》详加注释,注文达八十多万字,几乎与《红楼梦》正文相等,称之为‘全解’名副其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