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未来杀手的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未来杀手的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给未来杀手的信》是一本由张未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未来杀手的信》读后感(一):雷声大雨点小

属于打发时间的小说。。。标题雷声大雨点小。女主完全可以安排拖油瓶的邢书呆让当鸡的母亲发现刀子,就没有张慧佳的白白牺牲了。。后来更是虎头蛇尾。。。没法跟死亡通知单比。。。架构格局太小。。。。。。还非要早早暴露杀手的身份,不能继续故能玄虚么。。。

《给未来杀手的信》读后感(二):看清矛盾便是宽容

——因为矛盾,所以痛苦 因为宽容,所以离苦 生活需两者并行推进

刚看完故事……这种感觉很复杂:从书中回到现实,会觉得自己很搞笑,刚刚居然哭了!但扎进剧情时,我忘记了我在看小说,忘记了作者,忘记了文字,脑海中只看到一对瘦弱不堪的父女站在忙碌混乱的世界中心,在汹涌的人流中像浮萍一样被人群随意拨弄,推到哪就是哪,抗争的力量犹如将死之人的气息微弱的没有任何意义。仇恨,如果伴随着心灵一起成长,成长15年,无法想象它的力量会有多么强大。可人类毕竟是情感的动物。当仇恨和爱一起种植时,你不确定最后哪一株会长得更茂盛。只是我在想,或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即使预见了也无法改变的悲剧,以我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爱和友善之下的人无法想象换了环境的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物。也或许,在我心中,是因为爱比恨长得更茂盛,以至于我有了宽容恨的力量。我同情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我们共同促成了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又在造就我们,在不断的矛盾和牺牲中向前翻滚,我们习惯责怪外物、责怪时代、责怪世界,期待外物的改变、期待救世主。可忘记了这一切统统由人组成,有你存在。真正摆脱痛苦的方法不是逃避、不是心如死灰,而是看清事件的本质——其结果必然是宽容的。人之初,性本恶——谁说这不是一句教人宽容的话。

《给未来杀手的信》读后感(三):迷失的路上找回自己

《给未来杀手的信》,封面以信封的形式深深地吸引着每位读者,邮戳上清晰地写着“通缉”两个大字。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谁写给未来杀手的信呢?为什么写给未来杀手呢?带着种种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给未来杀手的信》刑警李从安,原本不想做警察,却被老警察的父亲带入此行,无论是体能,还是专业课,他都对此毫无兴趣,成绩也并不优秀,但是没用多久,他却从一名普通民警先后晋级到下关区任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队长。他凭借的就是对审讯技巧的成功运用,并在工作之余研究审讯心理学,正是“模拟监狱”的这个课题让李从安瞬间成为别人口中的神奇人物,他能立即判断出别人是否在说谎,以及哪些是真话,哪些是谎话。

《给未来杀手的信》的情节设计紧凑,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作者以其独特的复仇脉络带着读者一同去寻找答案。

看似并没有联系的案件,却有着微妙的关系,一步步将人物巧妙地拉进故事中,仿佛置身于情景中,自己就是主人公身边的朋友,读起来,便不想放下,情节紧凑地设计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之深。刑警李从安是全书的领军人物,一切主线都以他为起点,但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女朋友,当他的父母陷入被害计划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女朋友的确有些地方很可疑。原来她就是要为了报仇,才一步步走近李从安的,她的目的就是要杀死李从安的爸爸,这个已经从一线退下来的老警察。多年前的故事,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晰记得,能够牢记清楚的,只有那故事里的人,还有与故事里的人物有那么点小小联系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人与事,但并不是每一件都会清晰记得,能够久久不能忘却的,要么是值得纪念的,要么是愧对别人的,它始终都萦绕在别人周边,无论怎样都散不去。李从安一直记得数年前的那个人,还有与自己有关的一些案件。当李从安发现儿子的女朋友就是当年那个被他害死的人的女儿时,他告诉李从安一定要放了她。短短三个字,让李从安有所顿悟,一方面她是要害自己父亲的人;一方面她是自己的女朋友。李从安知道自己有多带她,可他不知道她对自己的感情有多深,和他在一起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喜欢自己多一些,还是仅仅为了报仇呢?

她,一个为了自己的父亲,不惜整容接近李从安,目的就是为了杀掉他的父亲。当她走进监狱的那一刻,她自己也不清楚了,眼前浮现的是李从安的父母对自己女儿般的照顾。那一瞬间,她曾感觉自己已经原谅他了,又一瞬间,她不能忘记父亲的样子,矛盾中,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此时比她纠结的,还有李从安,面对这样的事实,他,别无选择……

《给未来杀手的信》读后感(四):国产本格推理小说?

在仇恨中长大的小孩,在其漫漫成长之路上除了处心积虑思考实施复仇大计之外,究竟还有没有其他活下去的意义——《写给未来杀手的信》。

姚若夏,一个26岁的美貌女子,有着神秘哀伤的身世,作为公安局刑警队长的未婚妻,拥有优越的工作和令人艳羡的爱情。爱人宠爱,(未来)公婆疼惜,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头肉。谁能想到,她的内心深处却暗藏了熊熊复仇之火:美好的邂逅只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阴谋。借刀杀人,栽赃嫁祸,并且不惜伤及无辜,美丽的外表下潜藏着一个复仇的恶魔,在报仇雪恨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偏离生活的正轨,迈向死神的怀抱。

如果能够放弃仇恨,她会不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如果悬崖勒马,会不会就此幸福的生活,嫁为人妻,相夫教子,孝敬父母公婆?。但这些都不是她的选择,自从10岁那年,亲人含冤离去之时,她的天就已经塌了,心死了。这注定了她一生的使命不再是做一个快乐的小孩,温婉的女人。接下来的岁月,她没有一天不是活在仇恨与报复的旋窝之中,当复仇的时刻终要来临之际,她酣畅淋漓地举起了尖锐的武器……

不得不说,在看过很多日本变格派推理小说之后,再看回国内的作品,多少令人觉得有点寡味。国内的推理小说一般都是在警匪之间铺开线索,警察如何机智勇猛,寻求点滴线索辛苦探案,而犯罪分子又是多么狡猾并具备反侦查意识从而与警方周旋。个人认为这些关于我国警察工作状态(如同重案六组般)的描写,实在没什么吸引大众眼球的亮点。但是作者在文中花了很多笔墨用来侧重描写主人公的刑侦能力,包括测谎及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倒是令小说有了一种新颖的感觉。只是作者在某些篇章中过于注重此类描写,频繁且细节繁琐,有时容易令阅读体验不是太过顺畅,如果能够做到点到为止那就最好不过。

在小说的前半段,作者可能为了保持更多主人公的神秘感,因此不是很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这和日本小说极为丰富的心理描写尚有一定差距,但在小说的结尾部分,作者加重了人物的心理描写,情感细腻,令人物整体丰满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小说中直面社会阴暗面的描写,令我感到非常欣慰。一直以来,看过日系推理小说后,作者从主人公的身世命运、成长轨迹中所透露出的社会问题每每令人沉思——有的反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性逐渐淡漠;有的反映一味追求名牌享乐而终于身败名裂;有的则反映人性的劣根性;还有的反映了司法及政治的腐败所催生出人民的苦难。

日本作家对社会环境的描写通常是毫不留情的,但在本国小说中,作者多以叙述人物的生活和刻画内心世界为主,而对社会现状的描述却不是很多。但本书作者却有勇气通过表象深挖内涵,揭开社会繁华外表下隐藏的疮疤,这样的精神十分可贵。作为文字工作者,就应该有批判社会阴暗面的勇气和文人的良心,相信这对推动社会进步,法制的更加完善,人民的道德建设都有好处。

《给未来杀手的信》读后感(五):现在或未来所做的只是为往事买单(旧评一篇)

在普通居民楼内发生一起无业人员被害的谋杀案,一切证据都指向被害者的邻居:一个粗鄙且脾气暴躁的长途货车司机;在警方进行调查的期间,一起女大学生被杀案与计算机天才失踪案让看似不相干数起案件之间有了关联,消失的计算机天才邢越旻正是前案嫌疑人的养子。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案件发生后,凶手并没有沉寂以躲避警方的追捕,却公然在网络上散布告白信,信的内容让人肯定,在两起凶案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不断披露的信息迅速将谋杀案演变为一场公众注目的社会事件,屡破奇案的刑警队长李从安不由自主地被推至风口浪尖,承受巨大的压力。追捕凶手,释放压力,心理释疑,还原历史真相,所有的一切在转瞬间纠结成团,案件的发生无疑在挑战警方的耐心与能力,同时也是对社会不公所造成结果的怒吼。

小说的基调在冷酷中略显温情,在叙述模式上采取多线穿插的方式展开,人物刻画方面则以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为主,例如名声在外却心有不甘的刑警队长,智慧超常却遭人排挤的计算机天才,迫于生存压力含辱卖身的母亲,执意复仇却心思千般纠结的凶手,所有的人尽管都生存在同一空间,却行走在不同的轨迹上;在凶案的背后,有一见钟情的浪漫,有相依为命的亲情,也有面对两难的无奈取舍;他们既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构建者,也是社会发展时的参与者,更是悲剧事件里无可避免的牺牲品,彼此不同的诉求被湮没于日趋冷漠的生存环境下。那么,是无奈地接受现实,还是进行无谓的挣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没将犯罪嫌疑人脸谱化处理,而是赋予更多的同情与关注,这一点难能可贵。行笔至此,忽然想起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名作《白夜行》一书,显然从探究人性这一角度而言,张未的《给未来杀手的信》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令人好奇的是,尽管作品本身略显压抑,但充满心理认知乐趣的对白与分析绝对是在情节悬念之外最吸引人的部分,充满了感染力。如果说伤害总是难免的,那么对待伤害的态度又是什么?是无情的报复还是以德报怨?是人性的堕落还是人性的苏醒?人心的微妙让事件顺着难以琢磨的轨迹走下去,而所有的一切疑问都通过不断的心理分析来给予解答。国内悬疑作家雷米曾经认为本土推理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想象力匮乏,一是对人性缺乏探究,如果他看到这本书,相信对自己的认识会有所改观,至少在这本原创作品中,不但对犯罪嫌疑人是谁有了深层次的刻画,更探究了犯罪的源起。同时,作者大胆将具体的刑事侦查与调查省略,完全通过自身的脑力活动去推动小说前行,体现作者超群的写作能力,或可称为出类拔萃吧。

由于小说主体接近公安文学的范畴,难免给人陈腐没落之感,但在情节的行进间却时时突破公安文学以破案为主的模式,转而借凶案的发生去探索社会问题,关注人性之所在,逐层破解案件的同时,也顺势解除了读者的心理防范。犹为值得赞赏的是,小说中通过人物的种种遭遇大胆地触及到社会关注所不及的阴暗面,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可谓真诚,对事态的源由也有其锐利的见解,与小说完美地融为一体,以致抽丝拨茧查明真相之时让人感叹,所谓最恶莫过如此。

所谓给未来杀手的信,既是试图获得安慰的渴求信号,也是对往事的追索。

刊2011年5月15日桂林日报 6月12日广州信息时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