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武士会读后感摘抄

武士会读后感摘抄

《武士会》是一本由徐皓峰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士会》读后感(一):小说与电影

小说和电影都是在讲故事,电影是造空间,把你放进空间里,小说是独立空间,你只能看,难以进入。

电影连续,没有办法倒退,像人世,只能接受,麻痹之中,便进了电影的人世。

小说片段,分章回,一段精彩,可再读,一章最后,往往要抛个悬念,意思是: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所以小说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你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好的小说是情节吸引你,好的电影是人世吸引你。

当年看教父,先看小说,看电影时觉得毫无韵味,唯有最后一个镜头,妻子出去倒水,遥远的看见阿尔帕西诺被一群人簇拥,门突然关上,觉得拍出了味道,想来或许是如此。

《武士会》读后感(二):出走半生归者氓

似是伴了李尊吾半生,路过清末民初。有作为,无阶层,崩了刃的刀,便是流氓,游侠混混,皆是丧家犬。 小说家言,市井之乐,大乐是悲,必随泪下,因物极必反,里面藏了私货,是给历代流氓作传,所以武侠盛行至今,而今侠走仙玄,言情狗血,是因流氓罕见,多是地痞宵小,不值一传,所以现人没了见识。 游侠多是贵族豪绅之后,家道中落。穷人难习武,无瓦遮头不传。战场搏命搏名,是建三世宗族,后人落拓江湖,一样有名有号,只是行游无住,合了禅意。 李尊吾自庚子乱,入义和团手刃洋人,便一下联想至《黄金大劫案》中金镖十三郎,可笑,亦可敬。李自知杀洋人不是平乱治本,行游江湖,欲建阶层道德,亦是种唤醒,暗抒作者心志。为此违了誓言,虽无儿无财,却传了真技,终是四徒一叛一弃一死,唯一没得真传的,得了武士会,也算传承,只是真东西没了。 浪荡半生,有心无力,竭尽所能,遗意人间。道统覆灭,法统留至街头,而今老炮儿也已作古,惟血统传下,心法尚在,看的是后人悟性。终究应了作者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PS. 徐导除二先生外,还曾跟随胡海牙大师,凭此维度,如访谈所言,就已「废心用形」,早与常人活法不同。所以道不远人,人自远之,书评不看也罢,有书足矣。

《武士会》读后感(三):读书札记之《武士会》

墨镜王电影里把名声送给叶问武学大家李存义,从编剧有徐皓峰的角度来说,应该就是《武士会》中主角李尊吾的化形。李尊吾一生中做了三件大事,合了山西、河北形意门;融合形意与八卦门;创立“中华武士会”合并北方武林。这三件事任哪一件都是一代枭雄的资本,偏偏李尊吾是一个除了头发胡子白得发亮之外没有一处招人眼的普通老头。庚子国难,他和好朋友程廷华在街头砍杀洋兵,一举成名,程廷华被师弟暗算身亡,他逃出京城,在乡下教拳避难,后来风云际会,结识原大内总管,后来一步步卷进清末民初满汉之争的政治风云之中。武人究竟是做行侠仗义的豪杰,还是当政治家豢养的鹰犬。李尊吾在夹缝中为中华武术寻求一条出路,前后教了四个徒弟,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缘法,在乱世中挣扎求存。书中的武人唯有对武术境界的追求在恒久不变,即使弃武从政的徒弟依旧对武术心存敬畏,不过中华大地纷乱伊始,硬是找不到一块学拳练武的乐土。

中国武术渊源流长,现在似乎被自由搏击、泰拳等格斗术压的抬不起头,已经沦落到运动会开场表演的境地,武术和舞蹈差不多一个意思。其实,中国武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武术对人体要求非常严苛,从成百上千人中选出根骨尚佳的苗子,通过严格锻炼,优中选优才能有一两个人成为人中之龙,古代战场上的强者号称百人敌。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西方科技树爆发,庚子国乱之后,武术开始没落,十几二十年闻鸡起舞吃夜粥得来的功夫,架不住二拇指轻轻一抠。有了枪械,武功就没用了。寻常一个农夫,几十天训练就能用枪击毙武者,侠以武犯禁从此成为传奇。李尊吾开创武士会不过是为正统中华武术强行续命罢了。

现代社会文化知识最重要,操纵现代机械的弱女子,可以输出的能量远非血肉之躯可比,强如泰森走在大街上也可能被十几岁的妙龄女子开车撞死。面对越来越便捷的科技,练武投入产出比实在太差。如今部队也不太强调肉搏战,刺杀操、军体拳多是大学生军训表演项目,现代化战争是远隔重洋操控无人机的宅男点击键盘,脸对脸的厮杀太少见了。除非是核大战之后,人类科技倒退一百年回到弱肉强食的《北斗神拳》世界,那时候各种拳法和武技就会被人捡起来,全民勤学苦练之下就会出现以一当百的高手。这样想想,功夫没落也就没落了吧,总比没水没电没空调要好。

PS:就是喜欢徐皓峰的文字,这次出了修订版,通读一遍,除了“用人”还是“佣人”对现代读者有点歧义之外,居然没有发现错别字,给点个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