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住进了养老院》读后感精选

《谁住进了养老院》是一本由【美】葛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住进了养老院》读后感(一):养老困境:当老与病来袭,谁会住进养老院?

人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顺其自然。细想,除了“生”时不自知、“死”时不自控之外,老与病的苦痛是几乎每个人都要实实在在一点点经历的,于是,人们对老与病的恐惧往往与生俱来、至死方休。

是啊,老病之时,人将何往呢?

有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云南昆明做了历时13个月的调查采访,想要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人在老病之后所经历的日常照护。这位叫葛玫的作者是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他的目光锁定了以玉山老年公寓为主的养老机构。

这本《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中说,在中国,过去几代同居的环境,让老人得以在家中度过晚年。然而,随着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一格局被彻底改变。

居住空间的缩小、子代收入的提高、孙代人数的减少,一方面阻碍了多代同居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切断了老父母为家庭做出贡献的途径。于是老一代无法参与到代际交换中,只能作为受惠方,这无疑增加了老年人的内疚感和负债感。

所以,尽管许多父母更愿意待在自己家里,而不是搬去成年子女家中同住,更不是住进养老院,但依然有一些老人会提出去养老院生活。这是父母们在仁慈地想把孩子从日益沉重的孝道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自己从人情债中解放出来。

书中这样引用一位老人的话:“不改变,又能怎样?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只能改变我们自己。”话中沉甸甸的无奈,让人动容。

养老,确实是一个让人沉重而又无奈的话题,却也是很多人或思考、或面对、或担忧的现实。书中从时间维度拆解中国养老形势的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养老机构的特点,剖析了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不同难题。

书中这样描述养老院的生活:“时间是没有意义的,而人人都在等待,等待太阳、吃饭、访客和死亡”。尽管这样的场景着实让人辛酸,尽管书中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答案,但我们依然必须要以主动的姿态去面对这一困境。

因为,真正艰难的或许不是这种困境本身,而是人们对它的恐惧,而恐惧,向来是越不作为便越被放大的。

很认同书中引用的某位老年公寓住户的话:“没有回头路了,旧制度、旧习俗都消失了,一切都是新的,才刚刚开始,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既然是自然规律,既然是发展趋势,那我们就一起过河吧!

《谁住进了养老院》读后感(二):养老这件事,早计划,早行动,早受益

出生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如何养老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直面的课题。未来我们怎么养老?住在哪里?如果你也很关心“养老”这个话题,可以和我一起读一读《谁住进了养老院》,这本书由理想国imaginist出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照护理论相结合,从时间维度描述中国经历的养老形势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分析当下养老困境,剖析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衰老、死亡和照护难题。

基于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作者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了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以对老年人过往和当下经历的记述,揭示视自身为“累赘”的住进养老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在养老机构所见的人际交往,展现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的多重关系视角。

书中有位吴医生,他照料亲人的方式被视为榜样:

《谁住进了养老院》读后感(三):摸着石头也要过河

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我身处一个高补群中。 所谓的高补就是80岁以上高龄补贴,这个群的特点就是每个月20来号,大家都会按要求在里面发自己或者家人的生存证据,也就是说老人和某种特定时间标志的合影,比如说带日期的报纸或者新闻节目。

这个群里面有几位老人,已经住养老院很久了,有的每次都是护工站在身后帮他举着报纸的照片,有的则已经是卧床不起,报纸放在枕头旁边。 说实在话,在这个群里待的久了,我对未来也充满了恐惧。 变与不变都让人恐惧。

有的人一直都是那种半植物人的状态,如果把他几年的照片放在一起,感觉就是一模一样。一样的衣服,一样的神情,一样的背景。 还有那种变化的很厉害的,老人的那种崩塌,有时候是悬崖式的,尤其是去年到今年,对老年人特别的不友好。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感觉需要去读一些这方面的书,让自己对未来有一点准备。 我选择了理想国的《谁住进了养老院》。

当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这虽然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但是书的副标题注明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第二,这本书属于纪实系列,第三,封面中老人的背影,我在去年到今年陪护生病的家人过程中,多次看到,虽然他们尽力让自己坚挺,但是背影的线条中还是流露出疲惫和精力不足。 照片中老人没有掖好的衣角,让我瞬间泪目。 就是这么一点点一点点的,人会流露出自己的无能为力。 老似乎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看到更多的,就是面对着衰老的无力感。

无论是家人的无偿照顾,还是在养老院中的有偿照护,我们都能看到,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失衡。作者经常用到触目惊心一词,而我们也经常能在作者的描述中感受到无力一词。 摸着石头过河,是这一代人必须要承受的,由于社会形态的大改变,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几千年的社会所不曾碰到的。

也许在他们身上吸取了经验,会成为以后人活得更好的台阶,但是他们这一代,的确活得很尴尬。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打了一个相当通俗的比方。

那就是对于一只鸟来说,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睡觉更加安全,虽然这样睡觉的质量非常差。不过如果一群鸭子睡在一根横木上,那么只需要两头的鸭子保持着警惕,中间的鸭子就可以安稳地闭着眼睛睡觉,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养老就是在找一种能让鸭子们在横木上睡觉的zui好方法。

至于这方法是什么?大家仍在摸索之中,但是,一个原则牢记即可,那就是合理的可操作可监督的制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