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倭寇的踪迹》经典影评有感

《倭寇的踪迹》经典影评有感

《倭寇的踪迹》是一部由徐浩峰执导,于承惠 / 宋洋 / 赵圆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武侠 / 古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倭寇的踪迹》影评(一):倭寇的踪迹,扒掉了他们的脸皮

看了一半多,深感悲哀了。这些名门正派,中原武学,武林世家!倭寇入侵的时候,他们又在哪里?没有独创的鸳鸯阵、没有改进的倭刀、没有改进的技击之法,就看看所谓优秀习武青年的捉对厮杀比武,没有一点实战意义,如同小儿游戏,还不如几个歌姬看得透彻,或者说,明知很滑稽,却不敢、不想、不能说破。只会固步自封,不知采纳众长,一群坐井观天、尸位素餐之徒。

《倭寇的踪迹》影评(二):倭寇的踪迹

武术演得太过真实,不是击剑或则搏击爱好者估计很难看懂。就好像你给一个不爱军事的人谈战机超视距打击一样估计听不懂。而且剧情单一,无聊。不过这真实的武术是创新的演发了吧,就像李小龙的快准狠。没有多余的花里胡哨的动作。

这剧情一句话就可以讲完,

猪脚开武馆的考验。

要是剧情在好看些就好了。

把真实的杀人技发和武侠剧结合。

例如射雕英雄传 把武术部分改成块准狠会怎样?

《倭寇的踪迹》影评(三):理想主义

人越没什么,越羡慕什么。

我自认有些遣词造句的本事,却缺些脑洞纷飞虚构故事的能力,看到徐老师凭喜好而肆意编织属于自己的江湖宇宙时只有膜拜的份儿。

我早已对由香港发扬光大的武侠片感觉厌倦。

孩子小的时候只喜欢味道,所以他们放着好好的饭菜不爱,偏爱零食,因为零食能引起最直接的快感。

长大了会想我都吃了什么垃圾玩意儿。

徐皓峰不想生产零食,他只想取悦自己。

一个聪明人想要取悦自己时的作品,旁人有福了。

比如初代iPhone。

《倭寇的踪迹》影评(四):推荐看原著,格局上远胜于影视作品

虽然如题,是一篇影评,但是依旧在看完影视后,推荐有时间的朋友仔细看下原著作品(中篇,一两个小时能读完)。因为原著和影视化作品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影视说的是,抗倭将军的士兵继承抗倭刀法,把军营兵技流传民间,开宗立派的故事。

原著讲的是,抗倭将军的士兵继承抗倭刀法,以此刀法单挑明朝“崇文抑武”风气,力战身死的故事。

只是文学作品所写,未免有含沙射影之嫌,毕竟从满清开始,对于民间武力的弹压一直是驭民之术中很重要的部分,包括如今。所以,主旨上无法过审,只能退而求其次,变成了一个开宗立派的故事。

故事的广度,高度,陡然间从制度的探讨,变成了小门小派的求发展,拮据许多,却也是带着镣铐的无奈之举。徐导的作品,书也好影视化也罢,充满了对社会的观察对比,值得细看。

《倭寇的踪迹》影评(五):要怪就怪文化吧

徐浩峰的电影里有个贯通的主题——规矩和被规矩压迫的人。这样的环境里安置几个大大咧咧的异族姑娘更能凸显出这个规矩社会下男男女女的压抑。在《倭寇的踪迹》里,汉族男女少言寡语,服装和环境一样黯淡压抑。而异族姑娘却是黑白中的一抹鲜红,她们是不受拘束的,是大笑大闹、敢爱敢恨的。

在德高望重的长辈们眼里,她们是不守规矩的蛮夷,但她们的不守规矩、热情奔放却也吸引了屈于礼教、压抑本性的少年们。

虽然她们和文化格格不入,但也并没有被文化吞噬。所以更能旁观者清,带着疑惑和戏谑的眼光看着教条下的人们——他们真是奇怪,他们真是无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