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转山》观后感摘抄

《转山》观后感摘抄

《转山》是一部由杜家毅执导,张书豪 / 李晓川 / 李桃主演的一部剧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山》观后感(一):转山

珠峰脚下,宽广的营地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或许是信仰,或许是祝福与思念。当他走到最后一个山口,拉萨已经不再是旅途的目的地,兄长的灵魂故里,而是他自己的信仰方向。雄鹰盘旋在群山苍天之上,雪山皑皑,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出神光,公路蜿蜒曲折,无数的人与无数的故事,都发生在路上。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居民就像是这个星球最自然的原住民,天空是他们的信仰,大地是他们的母亲,万物生灵与他们共舞,神山之下,一举一动都有神谕。没有一个文青没有幻想过骑行西藏,因果或执念,思想与灵魂,总离不开在路上。当五年前的我打开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未曾想过如今一切的模样,中考结束的我总是在说要走完这条路,当时间过去了五年,我似乎依然有这样的想法。中国有着这样的故事与文化,我们便有这样的公路电影,山巅在迅风之中火红的风马旗,散落漫天的风诵经,一排转经筒长廊,高大的白塔,都是最好的文化符号。

《转山》观后感(二):风马旗随风而舞的时候,会心一笑

一部公路片,确切地说是一部伪纪录片形式的滇藏线之旅,主角张书豪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踏上了独自前往拉萨的骑行之旅,这个设定我个人有点偏见,不太喜欢,你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别人而活,终究不太一样。

拍摄的团队也是真的厉害,实地拍摄的困难可想而知,完美的呈现了滇藏线上的美景,当然无限风光在险峰,路上总是充满了艰辛,各种困难的呈现也是淋漓尽致,也给所有希望骑行拉萨的驴友们一个警示: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最好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不过电影的核心主旨还是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躺平是舒服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即日启程,人生的旅途虽然充满坎坷,但是经历过才懂得成功的意义。也许会经历坠崖的艰难,也许会有迷失的风险,但是只有启程上路,你才能看到梅里十三峰的雪山冰淇淋,才能真正的酣畅淋漓的大笑或者大哭一场。

去吧,骚年,你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转山》观后感(三):当看到《转山》,你是否会热泪盈眶

电影《转山》根据谢旺霖的《转山·边境流浪者》同名小说改编。一个24岁,叫张书豪的台湾年轻人在哥哥的葬礼上,悄悄拿走了哥哥的骑行日记。他突然想替哥哥完成这段旅程,也许他更想通过这段旅程为迷茫的自己找到出路。

滇藏线一直被称为最美的进藏线路,从云南大理到丽江再沿着214国道至西藏芒康并入318国道,一路抵达拉萨,全场1927公里。从云南的温婉古镇穿越连绵的梅里雪山之后进入西藏。资料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理解在这接近两千公里的路程上,主人公累到绝望的痛苦。

书豪一直在放弃、继续之间挣扎,他最后选择继续上路,当五指感受投过的阳光,清蓝的天空依旧让人痴迷。影片放到书豪终于到达山顶,抛出朝圣母子给的五彩风马旗时,书豪迸发出眼泪,你是否也会为他的这趟旅程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就是它引起了骑行去西藏的骑行者的共鸣,同时也引起了没有去过拉萨的年轻人到达远方的欲望。

喜欢旅行的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叫拉萨的地方。因为那里会看到真正的蓝天白云,感受真正的天高地远。拉萨,就像是心里的一座山。有的人会翻过这座山,有些人会远远看着这座山。没有去过西藏的年轻人,都会说,总有一天我会站在布达拉宫的脚下,直视金色的阳光。

川哥写给书豪的文字:

书豪老弟,我又活过来了。身上还留着七个钢钉,走路一拐一拐的。但我还是上路了,大夫警告我,必须再休息六个月,但我满脑子都是路上的味道。那味道一日比一日强烈,我还实在等不了了,他笑我找死。我说不对,我不想死。我热爱生命,所以必须走,必须走出去。这你懂吧?骑行到珠峰脚下,看到特大的雪山冰激凌,为你留照一张。

《转山》会告诉所有的年轻人:旅行是一种精神,信仰的旅行。

《转山》观后感(四):转山,转人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座山。

总有那样一群人,愿意抛下稳定的生活,赌上自己拥有的一切,整天满世界的奔跑。或许他们是大众眼中的异类,但在我看来,他们是去追寻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你步入社会,说好了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远离喧闹压抑的都市和紊乱的生活,然后你发现,你根本没办法停下来,也没有勇气去停下来。时间就这样在走,你只能遥望心里的那座山,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去那里!可是那群人,他们做到了。他们顶着世人不解的眼光,顶着冷眼与嘲笑,放弃一切理由转身上路。他们看似疯狂,实际是在用行动诠释生命可以达到的厚度和高度。

骑车去拉萨,这是我一直以来既向往,又犹豫的一个信仰。在看完第一遍《转山》后,我更加确信了这一信念。在《转山》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干净的坚持和最真实的人性。结果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和一种信念。你无法想像开始那个稚嫩的清新少年会踏上一条如此险恶的路。那种稚嫩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他的开始可以是没有头绪的,但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那个糕点师,于是他的内心和大多数第一次上路的人一样,紧紧跟着小川。他是对的,可是结果小川出事了,故事讲到这里是悲伤的。没错,路上并不是你以为的那般自由和美好,你要学会的还有很多,你要学会和自己决斗,你要被命运牵绊!之后,男主角一个人上路了,各种辛苦,各种痛苦,各种纯爷们的坚持。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容清秀的小清新蜕变成皮肤黝黑,胡须凌乱的纯男人。一个旅途中的成长,这是在什么书上都学不到的,是再多的人谈再多的人生都无法深刻的经历吧!

又过了五年,在我来大学前夕,我第二次观看《转山》,给我的却是另一番体会。当我看到片尾:书豪他做到了,在山顶,逆光中斑驳刺眼的阳光,空中飘着色彩斑斓的风马旗,他甩出那叠印着经文的彩色纸片,纷飞的纸片……我忽然意识到,其实这一切何尝不可谓是一种修行,历练!看似转山,实际这不就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吗。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什么要按照当下社会的框架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呢?与其老了过这平淡的生活,后悔着这一生,我为什么不为了自己的梦想勇敢一次呢?就算结果可能并不如意,但我始终坚定一句话:“在追赶太阳的路上,我也曾被阳光照亮过。”追梦的过程就好比转山,更好比转人。或许这期间会很枯燥无味,或许会深陷迷茫;那就把这一切当作人生的一场修行吧!至少我坚信这样的“旅程”能照亮我人生的价值。

日落前灿金色的布达拉宫,山顶之上安静流转的洁白云絮。山峦叠嶂,万仞宫墙,相望于尘世纷扰的沧桑变化中;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却毫发无伤。在我看来,拉萨不是终点,而是开启人生新征程的起点。或许真的有这样的一种魔力,可以让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但一定也有这样一种魔力,那样一座“山”,让每一个心怀梦想,心怀远方的人为之振奋,勇敢前行。

《转山》观后感(五):台湾人眼中的神秘西藏

ok标题是我为了显得扎眼瞎几把取的,刚看完这片子,大火静一静我简单讲两句。

这部片子很一般,非常一般。先把我的结论说完,后面是一系列佐证材料,可以说是杠精语录。

故事非常简单,谈不上任何剧透:一个台湾哥们出于祭奠他哥的在天之灵独自骑车去拉萨的故事。当然他不是从台湾出发反着绕地球过去的,他飞到丽江走的滇藏线。

故事一开始还不错,主角找了一个最最深刻的理由出发,可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为了玩乐,注意:他要通过这次旅程实现自我救赎。

说到这大概就能猜到后面的剧情,无非就是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大小事故最终成就了生命的意义。

这好吗?这很好。我敢不说好吗?

云南老哥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整个人气质很接近常年在公路上混的人,一开口就是老骑行玩家了。也是因为他的缘故,主角经历了此行第一次与人类美丽心灵的相遇。淳朴的藏族群众,漂亮的卓玛姑娘。在别人家里大摇大摆住了两天,走的时候还要带走别人的期望。not OK

本来到这都还可以,但是为了凸显主角的独特经历,让故事看起来不是那么平淡,摄制组强行让云南老哥从百米深的峡谷掉下去。我看到这整个人都不OK了,一个常年混迹公路去过几回拉萨的老炮,会在大晚上一边骑一边回头扯淡阴沟翻船?ridiculous!

之后整个片子以一路狂泻直下的气势为主角完成了生死救赎。打野狗翻雪山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举目无亲遍体鳞伤坚毅不拔。牛逼!

高度概括几个我不喜欢的理由,也是对导演的灵魂质问:

1.旅途就一定要惨吗?不惨不够救赎灵魂是吧?那惨到什么地步才能达到救赎的效果呢?

2.他人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你提供便利?组成了你生命中的一种奇妙景观?女人给你爱情,医生救你命顺便治愈你的心灵?

3.台湾人眼中的西藏究竟是什么样子?异域风情民风淳朴到处充满欢歌笑语?这种想象很难不让我联想到多年前的印度热,那时候国人眼中的印度不一样是治愈心灵的热土吗?

4.你知道什么叫做自我感动吗?

好吧说到底还是我自己的问题,骑手这部片子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风景拍的很美。真的很美。

摄制组辛苦了,非常抱歉我这么抬杠,但我总觉得能拍的更好。可惜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最后奉劝还在做梦去西藏洗涤灵魂的小文艺青年们:提前做好准备和规划,尽可能组队出行,实在不行就别勉强自己,不要给当地政府和人民添麻烦。谢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