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咬狗》影评100字

《人咬狗》影评100字

《人咬狗》是一部由Rémy Belvaux / André Bonzel / 伯努执导,伯努瓦·波尔沃德 / 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 / Jenny 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咬狗》影评(一):荒诞无趣。

不知道导演这么拍底层逻辑是什么?如果说不上来,那就是全篇都在扯淡。

妥妥的作片。

浪费时间。没意义。

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竟然要凑140字。

《人咬狗》影评(二):纯粹的才华,天然的表达

这可能是伪纪录片的一个优秀的、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也是社会学和地理、时代印记的一个很好的研究素材。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唤起自我审视的电影。

先说一下质感,黑白、手摇晃动,与影片的内容和主题完美的呼应。

说一下设计,拍摄组适时的进入和出,控制的点很有研究。前半段只是适时的闪现,后面随着影片故事的提升,与主题呈现相呼应的进入剧情并进入暴力本身。玩味的层次感,上下贯通,就像一个多层汉堡。

影片的主题,其实到没什么太多要说的。探讨人类的暴力本性和窥探本性。我想说一下表演,男一的表演是非常棒的。

《人咬狗》影评(三):魅力型恶人也让我不适

很厉害的电影,但并不推荐看,看完很痛苦窒息。作为一部90年代初的电影,拍摄手法影响深远,很多技巧在更新的恐怖伪纪录片中都有所反映。

内容其实很单一纯粹:记录一个恶人。他在杀人时是一个恶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随时准备杀人并以此为乐的恶人。他的恶没有来历也不被审判(这与发条橙很不一样)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大概有三。第一,在楼梯间追杀的时候,班的生日牌掉了,于是让收音师下楼帮他找。观众听不清班的声音(很远),反倒是收音师的声音和脚步声很清晰,荒诞又真实。第二,模仿发条橙的经典情节那一段,表现地更露骨,不再多说。第三,在酒吧玩“死小孩”游戏,班津津乐道着杀人抛尸的技巧。

主角人物形象是让我后背发凉的点。他身边从始至终都有一群忠诚的陪伴者,家人也好,帮他拍摄电影学生也好(这与发条橙里男主和朋友闹矛盾并最终被背刺很不同)。他有艺术审美,会诗歌创作,还善于言辞,是一个有独特“魅力”的恶人。

有不少观众表示代入感很强,甚至觉得撞见爸妈被杀的小孩确实该死;有人说这是咔咔乱杀的爽片;有人在电影结尾为自己的平庸感到自卑;有人认为主角是人性的切片;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必然阴暗面...

我没被爽到一点,觉得难过。

《人咬狗》影评(四):导演往我脑子里放了东西

导演把我催眠后,把我拖入一个无法醒来的梦中,胁迫我观看突然开始又悄无声息结束的杀戮。

在这其中我似乎还听到了一些杀人理论,艺术哲学,一些东西狗屁不如,不如xxx的艺术成就,它就不应该存在的理论。他(主角)还带我看了他的家人与同事,他们只是围绕着他,不会对他的行为有任何的埋怨,他就是绝对的主角,他想让谁消失谁就可以从此被抹去。

他带着我做了以往不曾想且没有接触过的事,他用行动向我证明:看,你在这里做什么都可以,这里就是你的极乐园,他们都是你的“接待者”,你是绝对的主角,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不需要付出代价。

正当我在痛苦与自我怀疑之间徘徊时,砰的一枪,我被爆头了,从梦中惊醒!(空白的胶卷镜头就是我醒来后愣的一两秒)幸好只是一个梦,我不需要为此承担什么

但是。。。

我脑子里不断浮现并思考这个梦的的逻辑,我不干净了,我被导演mj了!那桥下的森森白骨也似乎和我有什么关联,导演似乎往我脑子里放入了什么。。。

我祈祷再也不要做这可怕的梦,再也不要看这种电影,再也不要!

《人咬狗》影评(五):为了生活,也杀死生活

我对人咬狗的看法是比较两极分化的,首先不可否认的当然是它的成就,作为一部低成本的几人自制影片它的完成度很高。然伪记录片的形式在当时也算不上新颖了,无论是1980年最早玩这套《人食人实录》还是后续的一些优秀作品,伪记录片早已成为一种出色同现实贴合带来更深浸入感的表现形式。但好在片中也没有将其滥用。

较为混乱的运动镜头切合了主题,并且在后续剧情里没有遗忘这个“录像”的存在。它会有断片的时刻,随着摄像师的状态继续,如摄像师死亡,便立刻停止。乃至没有太多颤动的摄像更能预示着摄影团队整个融入过程并深陷其中的境遇。表现彻底融入的一个过程事件,挟持丈夫让他旁观几人轮奸折磨自己妻子后再虐杀双方夫妻,不由联想到山东13年时发生的那起消失的夫妻凶杀案,不免毛骨悚然。

对谋杀和死亡的探究也算颇为深刻,影片主角杀手贝诺特如同工作一样的杀死对方,冷酷无情似乎毫无人性,他想一股如天灾般的不可抗力,小孩、老人无一可以幸免。到了后期,已经连观众也都该麻木的死谁也不奇怪了。然也不尽然,贝诺特却也非一个彻底消失情感的冰冷杀人机器。他一方面可以肆无忌禅的无差别疯狂杀戮,讲解自己的“杀人理论”;另一方面他还拥有着自己的生活和乐趣,有家庭,好吟诗弹琴,颇具艺术气息。而拍摄团队从最开始的记录和旁观者逐渐在这过程转变成为帮凶,乃至最后共赴黄泉——完成了到一出寓言故事的精彩转变。

但一方面以个人愚见又不得不指出它的一些不足,因为成本低外加一些地方的浅尝辄止,使得令人深刻的地方从本该的故事核心到了疯狂过后的画面停留带来的震撼。假作真时真亦假,本身为了仿真的伪纪录形式,反倒也多了一丝表演感。这一点很大程度要归于一些细节上的粗糙程度和单方面视点带来的一些视觉疲劳。如果你只是个听故事的人,那么故事本身的表现力是单薄的,使人感触更多的还是镜头画面所带来的冲击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