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鹳鸟踟蹰》经典观后感集

《鹳鸟踟蹰》经典观后感集

《鹳鸟踟蹰》是一部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执导,Marcello Mastroianni / Jeanne Moreau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鹳鸟踟蹰》观后感(一):230930:鸛鸟踟蹰

侯麦是现实的诗意。 安哲是诗意的现实。 一线寻找政治家,一线偶遇跨国恋。政治家的隐秘终未可解,隔两岸的婚礼终究成立。观众却如同记者,困于隐秘与暧昧之中,幻想着结局的发生。 “我在伊朗从未祈祷月亮死亡,却在那刻希望月亮死掉,月亮的光会照亮逃亡中的我们。” “有时在雨声的背后,人们为了听到音乐,什么也不说。”

《鹳鸟踟蹰》观后感(二):你我都是那只鸛鸟

踟蹰的鸛鸟,就似想跨又跨不过去边境线的那只脚。此刻没有答案,没有尽头,没有笑容,是世纪的绝望。

一开始甚至有点没耐心看下去,但慢慢透出的悲怆渐渐弥漫开来包裹住我。十分钟的首次凝望、无声的河边婚礼、最后一个让人起鸡皮疙瘩的长镜头,用撞击心灵的方式让人难以忘记。全篇是一首诗,导演唱出了神性。

自然的河道,被人为割裂成不能跨越的鸿沟。本应畅通的桥,中间却有道隐形的墙。边界线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这个或那个观念,是阻隔我们迈出那步的墙,看似无形却总跨不过去。你我都是那只鸛鸟。

《鹳鸟踟蹰》观后感(三):似乎每次都是相似的意象,讲述相似的故事,表达相似的绝望与希望,但每次都会热泪盈眶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总是重复着河流、火车、婚礼、新娘、乐队、剧院、舞会、小黄人、电线杆诸如此类的意象,以及灰蒙蒙的天气,清冷、萧瑟、荒凉的环境,喋喋不休地表达着流浪、乡愁、历史桎梏、古希腊神话隐喻、失落的文化之源等主题,呈现凝重恢弘、诗意悲伤的风格,像一首沉郁的调子,诗意凄凉。

似乎每次都是那些相似的意象,讲述着相似的故事,表达着相似的绝望与希望,但我每次都会看到热泪盈眶。

(待续)

如果说我会给安哲的电影打9分,那么Eleni Karainrou为他作的电影配乐会再为其加上3分。

《鹳鸟踟蹰》观后感(四):形而上的靜默與詩意

除了霧中風景,最愛就是這部了,一如安哲的所有電影,雖然深層是歷史,國界,流放與尋找這些看似宏大而嚴肅的主題,但安哲每每能夠透過人物與環境的對照折射出角色內心的個人情感與靈動,即使觀衆未必能理解那些深層次的隱喻,但憑着如詩一樣流動的長鏡頭運動,靜物畫一樣恬靜而優雅的構圖,以及美妙如旋律一般的節奏感與呼吸,觀眾所感受到的是一種形而上觸動,這種觸動和感受,絕對是超越形而下的言語和文字所能表達的界限。即是我們沒有熟讀過希臘的歷史,沒有經歷過那些動盪的歲月,也沒有切身地生活在這個美麗而充滿憂鬱與傷痕的國度,但我相信人類的情感和靈性在某方面是能夠共同及互相理解的,我相信當我們觀看那段相隔兩岸的無聲婚禮、男主在酒吧與女孩在沉默無聲下的對望、被起重機吊起的僵硬屍體、和那個震攝人心的結尾,那種說不出的觸動與感受也一樣地縈繞在你和我的心靈之中—長鏡頭,隱喻,結尾開放。

《鹳鸟踟蹰》观后感(五):鹳鸟踟蹰

布景很美、很清冷,借用朋友的话来说是个漂在水上的世界。“世纪末的绝望”最直接的是被边境分割的小村庄人们相望而不能相聚的绝望,以及政治家对政坛的失望;继而想到由于某种不可说的隔膜带来的刻骨疏离——无法分享的痛苦、触而不发的爱与隐忍冥固的孤独。这种绝望或许是艺术的天性,如剧中新娘父亲说自己像一只挂在电线杆上的鸟,有一种始终游离无依的凄美。很喜欢对记者和新娘间关系的表达,从最初处于镜头边缘的新娘对记者无声而漫长的凝视,到记者同样专注的回看,我以为她想邀请他跳舞。之后他们缺少表达的相互追寻,在不经意间又相遇,在看到婚礼后的“我很受伤”和奔逃,有情却偏偏克制。里面有一群人痛楚却无可言说,因为听者不懂。也喜欢记者这个角色,通过观察将主体性的表达让位于所见所闻,他自称不带感情地拍摄,但正是这样冷静的镜头使静默中的一切得以言说。这个形象确实是踟蹰的,为了呈现需要克制太多,因为敏感又无法全然不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