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烟》是一部由王颖 / 保罗·奥斯特执导,哈威·凯特尔 / 威廉·赫特 / 杰瑞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观后感(一):231101:烟

作家去老板那买烟,他说:“雷利爵士向伊丽莎白女王献媚,他称雪茄的重量,而后又称烟头和烟灰的重量,二者相减,就是烟的重量。”烟的丰腴,伴随着雪茄的消耗。男人有多沉稳,取决于他的父亲有多老。 这片子像滨口龙介拍的,视角客观淡漠到只剩下情节,精巧而曼妙。 三个故事: 1.黑人小孩一边找到自己父亲,一边藏匿赃款。 2.赃款通过作者传递给烟店老板,因此帮助了老板的50%女儿。 3.老板帮助盲老太,老板偷窃盲老太。

《烟》观后感(二):《烟》笔记

虽然此片美术不难,但还是有细节,作家房子地板上基本都是灰,这个很真实。导演最好的一个调度在作家告别小男孩,机位固定在作家这里,只见作家关门,然后跑到窗边看小男孩走没走。多次场景无台词,只有音乐搭配画面,好看。拍对话戏时,到了精彩的话,一定给特写。缺点:最后一段,便利店老板的故事,看的人很尴尬,演员演的好,但是故事不太好,如果偷相机跟老板拍便利店有联系就好了,在一个,很多情节可以不用交代,比如打胎女儿的那段表演,便利店老板给前妻钱,太‘戏剧性’,失去了苦苦用电影视听创造的美感,该是导演舍不得删节。

《烟》观后感(三):爱的重量

友情

好巧不巧,快圣诞节了。奥吉的圣诞节故事,让人与人之间看似虚无缥缈的情感,却又如此厚重。初始一根烟,抽完烟灰尽,那烟雾缭绕处,却藏着灵魂深处的哀思。

第一遍看的时候没认真看,同时因为故事又比较碎片,中间还睡了一觉,醒来续上之后,结尾奥吉的故事回味无穷,仿佛一根主线串起了前面的碎片。第二遍再看时,结构就比较清晰,黑人男孩的认父之路,同时也承载了两位男主所缺失的对下一代的父爱之情。

最后那段黑白默片把文字版故事影像化,如果去掉,好像也不影响影片的整体质感。

《烟》观后感(四):爱如烟 千斤重 无处不在

熟悉的街角的烟店,几个熟客在屋里聊天,隔壁的作家进来聊了几句,说了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主角,我们即将讨论的都是如烟一般无处不在的小故事,它们都很难说清楚重量和意义,但又好像怎么都绕不开,人们花了好大力气也能知道它重量几何,但似乎这些感觉这些远没有烟本身所带给大家的快乐多。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人的小故事,每天在固定地点拍照的老板,他的记录让意外失去妻子的作家释然了;意外救下过马路的作家的黑人小男孩去找亲生父亲的旅程中困难重重,即使面对面也无法讲出自己的真名;突然得知自己还有个亲生女儿的老板,不得已去劝说从未见过的女儿好好生活;作家帮着黑人小男孩重新找个工作,却给老板惹了麻烦,补偿他的钱又被老板拿去给前任;被黑社会找麻烦的作家保护了男孩,也和老板帮助男孩最后回到了家人身边;最后老板又给作家奉献了一个完美的圣诞故事……

也许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是一些可能就在身边会见到会发生的事,但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跨越了职业,忽略了金钱,甚至打破了固有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边界。影片讨论了父子,名字,身份,每当大家讨论一些生活和人生就会点一支烟,大家坐下来,在烟雾缭绕之间思考,释怀。王颖老师也用了独有的亚洲视角,给出了很多留白的空间,很多话很多事都在不言中,在眼神的对视里,在无声的微笑里,在沉默里,在言语里。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故事,它传递的温柔非常细节,亲民,又柔软。不管是朋友亲人爱人还是陌生人,都因为善意帮助了彼此,然后有了故事的延续和更多的交流与情感,这是我觉得最感人的。几年如一日拍摄的老板和坚持写作的作家即使生活有不如意,被他人打乱了节奏,也依然在讲述的任何时刻保持着温柔的视角,实在是难得,也让人会心一笑,长久的感受着内心的温暖。

《烟》观后感(五):Smoke and Story

在去年集中读Paul Auster的小说时,偶然发现他也会给电影做编剧,于是看到了王颖作为导演,Paul作为编剧的《烟》,它在我的豆瓣“想看”list上待了半年之久,我终于有了看这部电影的心情。然而,对于Paul的小说,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也许是因为当时同时在读NEVER LET ME GO以及A LITTLE LIFE,总觉得这类当代小说非常的相似。不过我对Paul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4321和THE NEW YORK TRILOGY. 他的作品(至少是这两部吧)会有时空交错感,甚至有平行时空的设置,最主要的是对自我的探寻和追问,一种向内的探索;以及对名字和身份的借用与混杂,对日常(mundane life)的描写。而这些元素或者说主题,在《烟》这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在一些细节中有体现。

我最喜欢的,可能也是影片中最明显的,是对日常的描绘:20世纪90年代的纽约,我热爱和放不下的纽约,那时候世贸大厦还是双子塔的样子,作家还在使用打字机写作,电视机还会因为信号接收问题出现雪花点,人们还是会在此时下意识的拍打电视的顶部(虽然大多数时候电视都会恢复正常画面,但事实上这只会让电视的使用寿命更短),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邻居们还会聚在楼下的小卖部与店主聊上一会儿…… Auggie在第七大道和第三街的路口开着一家贩卖雪茄的小店,他每天都会用相机在同一时间给同一地点拍照,风雨无阻。住在附近的作家Paul Benjamin在看到几千张这样的照片后说了两次:They are all the same. 但Auggie坚持说,每张照片里,阳光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季节是不一样的,天气是不一样的,路过的人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心情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是同样一个存在的不同表现方式(different modalities of existence),这样带着差异不断重复的过程(repetition with difference)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变换(transforming)、成为(becoming)。这些不同的样态构成了这个存在的多重性(multiplicity)——它没有任何形态,所以它可以是任何形态,而在变换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程度不同,心情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每天路过这个街角的Paul可能都不屑于多停留一会儿,多看一眼,而当Auggie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个多重性时,Paul才在翻看貌似相同的几千张照片时感受到一些些不同。最动人的莫过于Paul在某一张照片的人群中里发现了已去世的妻子,眼神一下变得温柔,深情的看着照片中的爱人。

Auggie的这个举动其实在真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在纽约,一位摄影师在20年间每一天同一时间拍摄同一个地铁口的画面。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纽约吧,电影和生活,真实和虚幻常常融为一体。

其次让我看完影片久久难以忘怀的片段是结尾Auggie讲述的圣诞故事——也是他如何获得相机的故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他这个故事亦真亦假,关于Roger Goodwill在他的店里偷杂志,以及老奶奶的住址,这两个细节明显是从他最近的部分经历中拼凑过来的。而这个故事本身也是个关于亦真亦假的故事——Auggie假扮成老奶奶的孙子陪她过了真实又温暖的最后一个圣诞节。导演在Auggie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将镜头慢慢向Auggie拉近,最后将特写长时间放在了Auggie的脸部,特别是嘴部,观众也在这个镜头逐渐推进的过程中,慢慢相信这位讲述者,虽然在故事中和影片中他的讲述都包含着谎言。

最后想说说片名——烟,Smoke,我最近读了一本诗集Poems of the Dead and Undead,里面有一句关于soul的描述:The words for the soul- Latin spiritus and Greek pneuma- mean “breath”. 意思就是,Soul在拉丁语中是spiritus,在希腊语中是pneuma,都意指“呼吸”。这让我想到,烟,在这部影片中基本上指的是人在抽烟时吐出的烟,其实也跟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而Paul在影片开头讲述了一个关于如何给烟称重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特别像是在问:如何给灵魂称重?(希望这个联想不会让人感觉太牵强,哈哈哈)人们时常在聊天和写作时抽烟,一吸一吐,一呼一吸,都是生命力的体现(the embodiment of animated life),在聊天和写作的过程中,故事也就伴随着烟而产生。如果从这一层联系去看,那么烟在这里对于人物关系和故事的形成则极为重要,是影片的核心,没有了烟,就没有了错综的人物关系与他们故事的交织,也就没有了这部既可以很浓烈又可以很平淡的烟一般的电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