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读后感1000字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是一本由杨枫 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读后感(一):记第一次翻译

原创、非虚构,评论都写过,翻译还是第一次,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吧。

作为第一次尝试翻译,简·拉贝的作品还是很友好的,总体语言很平实。虽然没有平实到像厄奶奶那样通篇一个主谓句接着一个主谓句,洗练得连修饰词都很少用。但是最起码不像哈尔·克莱门特那样,随手一写就是GRE长难句,也不像阿尔弗雷德·贝斯特那样,满篇的博引旁征,恨不得每个不认识的词都得查一下出处,更不用说像彼得·沃茨那样,首先得翻译成英语。

具体到这篇《御夫座街车》的翻译,唯一的难点是女主角的名字。按照一般的翻译惯例,欧美人士的名字通常采用固定的音译,而日本人的名字则直接使用对应的日本汉字。但是《御夫座街车》却恰恰是一篇美国人写的,主角是个日本人的小说。女主角的名字,在文中写作:Hoshi。

如果按照这个罗马音的话,在日文里对应的姓氏的汉字,一般写作“保志”,比如日本声优保志总一朗,他的名字写出来就是:Sōichirō Hoshi。之前刘未央老师的译本就采取的是这个译法。

但是这个译名是有待商榷的,因为Hoshi这个词,在日文里是有明确意思的,那就是“星星”。比如日本著名短篇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名字就写作:Shinichi Hoshi。在这篇小说里,很明显作者想用的就是这个词的本意,更不用说在小说里直接就有一句:Hoshi—the name meant “star.”。

但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不管是把女主角的名字翻译成单字“星”还是双字“星星”,看上去都不怎么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很是别扭。

为此我想了很多的代替词,比如因为查到《康熙字典》里有:“「晴」古作「夝」,《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从夕,生聲。」表示雨在夜晚停止而星星出現。天晴才能看見星星,故「星」引申有「晴」義。段玉裁注:「暒者,雨止無雲也。古夝、暒、精皆今之晴。而《詩》作星。」《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表示天晴的早晨駕車,以「星」表示「晴」,與甲骨文同。”结果就差点把女主角的名字翻译成“晴姨”。这里手动@科幻作家杨晚晴。

还好最后我忍住了玩梗的心,选了一个还算是既符合国人普遍印象里日本女性会用的名字,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简·拉贝本意的名字。至于是什么,这里就先买个关子吧,反正书里一开头就写到了。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读后感(二):如果,是一种科幻

人生中第一次读MOOK,总体的感觉还是很惊喜的。

中外皆有的短篇集,虽然不会每一篇都喜欢,但已经超出我的预期了,尤其是国内原创的水准并不比译文引进逊色(通常译文作品有两次筛选会更少有雷区)。

第一篇《时空画师》就挺让人惊喜,很好将悬念与科幻结合在一起,还糅合了历史与艺术元素。在短篇里呈现如此丰富的元素,而又不影响故事本身的流畅度,着实难得。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在更高维度里享受永恒,还是在现实世界里过普通人的生活,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价值观。但在这个故事里,我觉得更直接的原因是——现实郁郁不得志,才会逃避去高维时空里啊!

而《半壁扶桑》是中国文化中的另一种解读。凡事有因必有果,但因必须在果之前种下么?我挺喜欢这种时空感,如果我们相信自由意志,如果我们可以跳出现有时空之外来看整个世界,那肯定是已经写好的剧本——今天的我们由昨天造就,而明天的我们由今天的选择决定。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这一篇。

死而复生的设定里,这篇其实不算特别新的点子,但整个故事读起来有种真实感,让我想起来之前读DK的飞行器的时候。

当然,我最喜欢这篇的原因是关于梦想。里希特霍芬是一个为飞行而生的人,不管是他喜欢的单杠,还是飞行员生涯。而现实残酷的是,心箱并不是他的死亡终点,战争的即将结束才是——战争结束之后他不会再有飞行的机会了。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却又讽刺地是人类发展的高光时期。飞行这样浪漫的梦想,却要依托于战争,我觉得莱姆对人类的评价再合适不过了——再没有比人类更坏的了!

剩下的几篇,我相对喜欢《星星闪,星星亮》和《像恐龙一样思考》,对《御夫座街车》这篇没有特别明显的感情和偏好。

而《和平使者》,有其独特的地方,却不是我的菜。

只剩下《海因里希·巴纳尔的文学肖像》属于我不怎么喜欢的风格,有点啰嗦,前部分冗长而多余。直到这个虚构的作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了,故事才变得有意思起来。整篇故事,只有希特勒的若干种死法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当然,这个故事最重要是告诉了我们,没有什么比政治觉悟更重要。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读后感(三):总有新的世界在等待我们的探索

《银河边缘》这一系列书籍是为了科幻迷专门制作的文库本短篇合集,在这里面我能看到世界各地的顶级科幻人所写的科幻作品,短短的一篇小说却有着完整且强大的背景轮廓,有些设定更是让我拍案叫奇。

这本里面的第一篇就是中国的科幻作者所写的一篇包含了中国历史内容的科幻短篇——《时空画师》。在这篇文中故事的起源源于深夜博物馆柱体上突然出现的黑影,这个黑影突然浮现,并且越来越清晰,却又突然消失,将博物馆里巡视的老李吓得够呛。警察周宁受理了这个案件,起初他以为这都是老李的幻觉,直到另一个文物修复师向他说明之前也见过这个黑影,他才相信也许真的存在这样一个黑影,不过那时的他还认为是有人在搞鬼。

这个黑影只出现在下雨的夜晚,当周定第一次在博物馆蹲点时候,他终于录制下了黑影的模糊影像,但是当他追踪到黑影消失的墙壁时,他又茫然了。因为经过福附近的监控显示,黑影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故事的转折出现在黑影寄生在了周宁身上,并将他带到了一个更高维的世界。他从黑影那里了解了全部的事情经过,也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是可以被超越的,但是最终他还是决定回到他生活的世界,不仅仅因为那时他熟悉的世界,也是因为还有人在等待着他。

生活在三维世界的我们,对于未来永远都是未知的,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超脱时间来到四维世界,我们的观念是否会产生变化。文中的黑影宁愿留在那个世界,去感受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是因为原本的世界已经不再让他留恋。而周宁即便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也不愿留在那个陌生的维度,对他而言,世界还有更多存在的意义。

书中另外一篇中国作家所写的《半壁扶桑》也讲述了关于时间维度的科幻,而这里面更是涉及到了《山海经》里面提及的扶桑树。扶桑树是传说中的神树,由两棵大桑树相互扶持组成,这里的神树在很早的时候拯救了一个村庄的人,人们将那里当作他们生活的桃花源。神树只有守树人才能靠近,并且神树会告诉村民们很多事情,比如姻缘。

随着故事不断展开,这颗神树的奥秘被揭开,因为它的时间相对于我们是倒流的,所以它可以预言的每一件事都是后人刻在树干上的。“倒果为因”,多年以后的实验室中研发的两颗树种,正是这颗神树的来源。即便这样的预言只存在于书籍之中,但我们又怎么能不说这些都是命运已经划定的路途,而我们只是沿着设定好的路线向前进呢?

另外多说一句,本书的最后还注明了本系列会长期向各大原创科幻作家约稿,每一位热爱科幻写作的人都可以尝试投稿,我好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国原创科幻作品。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读后感(四):看星星的人

我们生活在远离星星的时代。

日子枯燥,生活艰困,为了谋生,人们必须弯下腰来,常年面对着土地或人群。城市的霓虹和雾霾遮蔽夜空,即使抬头,群星也隐没无形,距离满天繁星的过去,距离要以光年计算。

当然,总有些人例外。他们小心保存记忆中的斑斓星辉,将它奉为指引,坚信有一天,自己不仅能重见群星摇曳,更能身临星海之间的无垠太空——这种人叫科幻迷。

还有些人,指着无星的夜空告诉其它人:星星还没有消失。在未来,或是某个平行世界,或者就是现在,我们一定能航行于群星之海——这种人叫科幻作家。

罗伯特·索耶就是这样的科幻作家。

这期《银河边缘》里的《星星闪,星星亮》一篇,就是写给仍记得群星闪耀的科幻迷。

就像许多同样优秀的科幻小说一样,《星星闪,星星亮》的故事也不算复杂:一群离开地球的流浪者在鲸鱼座的一颗恒星上建了个双层戴森球,用两层耐热材料把恒星包覆起来,人们就生活在恒星的两层球壳之间。在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最初概念里,戴森球是种旨在尽可能利用恒星能量的巨型人造物,因为“一个包裹太阳的人造球体”的概念过于浪漫,它几乎成为通俗文学中对戴森球的唯一形容,即使弗里曼·戴森本人并不认可这种说法。

《星星闪,星星亮》里的戴森球可算是通俗说法中的某种可行性更高的变体。按文中的描述,其内部壳层虽然透明,但显然能大幅抑制热能传导,这也令球体的内部表面变得能让人居住,小说的主角等人最初便是居住在这一空间;戴森球的外层则是不透光的,以戴森球的原本概念而言,这应该是层太阳能板,收集到的热能会在太阳能电站变成电能,以供居住在球体内部的人类使用。球体外表面上的物体同时受到同星系内其它恒星的引力,重力很低,轻易就能飘在空中,居住在此的人类会面临低重力下的一系列健康问题。换句话说,居住在球体外表面,是没有必要的。

但凡事皆有例外。戴森球上的居民虽然已在此扎根多年,中间又经历过一场令文明毁灭再重建的战争,技术和语言都失落了,却不曾失落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一批探索者不顾保守派的劝阻前往外层生活,大门在他们的身后关上。他们无法回头,只能以低重力带来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为伴,苦苦搜寻先祖们的文书,等待着奇迹,却不知奇迹会如何发生。

接下来就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探索者们在外层老去,生下了小探索者们。他们指着漆黑的夜空告诉父母,天上有很多光点,密密麻麻,满天都是,那是父母们从未见过的光景,从未有过的希望:父母那一代人曾生活在内层,从透明的内层放射出的恒星光线灼伤了他们的视网膜,导致他们看不见星星。但下一代人的眼睛是健康的,群星既在,他们就有远方可去。

从此,戴森球上的人们终于可以扬帆远航,勇踏前人未至之境,因为他们有了目标。

接下来的故事我就不再复述。即使没有结局,相信你们也能从中读到对远方和未知的热望。既然如此,结局如何又有什么要紧?

《星星闪,星星亮》不是那种毫无破绽的“硬科幻”,和常规的中短篇科幻小说一样,许多设定也不免显得都合。不过,它仍是篇能让你抬头回望群星的小说,就像这期《银河边缘》里收录的其它许多作品一样。因此,我也真诚地向你推荐这一期。

我们生活在远离星星的时代。

但好在,有一些科幻能让你看见星星。

《银河边缘009:时空画师》读后感(五):空灵的想像,奇幻的故事

这本书的八部短篇科幻故事,风格各异,作者们分别来自各行各业各国,有业余的,也有专业的,他们都运用各自所长,书写专属于自己个人色彩的科幻故事。第一次阅读这种中外联合的科幻故事集,收获了很多奇特、惊奇、畅快的感受。 在海漄的《时空画师》里,没想到原来还能以故宫为背景,借用鬼影依附于书画地库的古画纸张,出现时空倒错交叉,重构,解析某段历史故事,颇有脑洞大开之感。周宁受伤,蛮令人揪心的。“我喜欢身处古建筑群中的沉静时光,用师父的话说,我耐得住寂寞。” 久闻陆秋槎的大名,没想到他是复旦大学古籍所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很喜欢他的这篇《海因里希·巴纳尔的文学肖像》,可能一部分是因为阅读过他这部作品里提到与引用的相关著作,最主要的是喜欢他讲述故事的方式,清晰明了,尿点少。他的作品书名有的是改编自外国知名文学著作,比如《献给群星的花束》。 他的这一部科幻短篇《海因里希·巴纳尔的文学肖像》源自于日本出版社的约稿,收录在立原透耶主编的中国科幻合集里。阅读过、查阅过,才知道原来这部短篇的构思,真的是在阅读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上构思而来。阅读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他想挑战、超越国外的作品的雄心壮志,追寻宏大的科幻文学理想与科幻精神。 陆秋槎曾说:语言学科幻有它自己的谱系。当然,只要技巧足够高明,任何学科都可以成为科幻小说的灵感来源。实际上,写每篇小说的时候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同类作品,然后才敢下笔。所以产量很低。我的小说大多都基于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其实是为了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陆秋槎的《海因里希·巴纳尔的文学肖像》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出生的海因里希·巴纳尔执医与投笔从戎、为所热爱的文学事业、捍卫国家尊严而不懈地奋斗一生的故事。他的妻女们与他的命运在残酷的历史阴霾下,无一幸免,悲惨的结局是必然亦是惘然的无奈。巴纳尔构思时间机器的故事,通过编织一次次地编辑故事,进行抵抗与复仇,富有英雄主义色彩。 美籍华裔谭丽云的《双翼代肺,引擎作心》,卡尔通过心箱,成功地复活里希特霍芬的故事,看到心箱的操作模式,我总不禁自动地将ECMO代入,阅读过程中,总感觉有些出戏。 很喜欢简·拉贝的《御夫座街车》,最年长的独立宇航员之一99岁的星子,是太空拾荒者,打捞废弃的空间站和卫星。“星子,从出生那天起,她的名字就和星星联系在一起了。她眼中的星星就像是黑色丝绸上的钻石般绚丽夺目,令人沉醉。她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无垠的星空更加神奇的人。她眨了眨眼,忍住快要流下的热泪,然后继续看星星。无数的星星在四周交相辉映,璀璨无比。”海客翻译得很好,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期待这一系列有更多佳作出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