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假漫漫》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长假漫漫》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长假漫漫》是一部由吉姆·贾木许执导,Richard Boes / Ruth Bolton / Sara Driv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假漫漫》影评(一):长假漫漫

故事講述紐約曼哈頓城,20歲出頭的年輕人Chris Parker,來自破碎家庭,與母親相依為命。Chris Parker想找尋生命的意義與出口,他的放浪性格讓他到訪許多城市角落,也因此遇見許多有趣的陌生人。而是艺术家为何存在的问题。回过头,来看贾木许这部十分青涩的处女作——你会发现与他彼时的漂泊状相比,如今他的“迷茫和不知如何是好” 竟是如此保守。青年时期的贾木许大概是一个充满表达欲且擅长倾听和观察的叙述者。

《长假漫漫》影评(二):烈性的彷徨

忧郁的,向内的生活,徘徊在纽约的小巷里,那种孤独感是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东西,我们注定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也同样注定一无所获一直漂泊。

与旁人无意义的交流是自己内心里的世界生活的精神反映,他们支持着我们活在当下的时代。而现在很多由感受性达到接触的东西被消逝,我们需要去像苦行僧一样去找寻自己飘荡的灵魂。

《长假漫漫》影评(三):出口

影院售票员,街边的乐手,座椅上的幻想者等等,他她们的行为虽然看上去都不符合“标准”的行为模式,但当他她们与游荡的男主交流时其实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他她们并没有魔怔(那个阳台上妆花了的女人只是因为被打扰了),或许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但其实是自知的。

而这和杜蒙某部电影中的那个女角色是不同的,这个女角色其实是魔怔了,且不自知;同样,当下的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魔怔的人(尽管这不怪他她们自身)。这和“发疯”其实差不多,只是方式不同(没仔细想过现在的这个“发疯”,但在我这里,这或许是有一点不对劲的,但我不会指责具体的人)。

不再细描述了,那回到我比较清晰的一个点上来。也就是说,片中这些和自己对话的人,反而是一种向内的出口,就像是艺术家主体以创作来调和内在矛盾或痛苦一样。

那我想问的是,还有哪些向外的出口,并且是当下容易上手的。那如果暂时出口还未出现(不是没有),是不是得先仍然是自知的呢?也就是说,自身不会滑向或者走出魔怔(魔怔和陷入痛苦是绝对不一样的)。那在避免了类似魔怔,至少是仍能且愿意和人一般交流,就已经是有能力面向出口了吧。至于向外的出口,或许并不是只有回到线下交流才是最好的,线上仍有多重方式等待着流动者们吧。

《长假漫漫》影评(四):贾木许的处女作,踏出大师之路的第一脚。

影片的主题确实还是很贾木许的:年轻的“漂泊者”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故事。透着虚无与疏离,明确隔离开主流世界那些东西的同时与世界的各个角落/人发生着一些偶然而短暂的关系。

只是作为贾木许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没预想到但也并不意外的是几乎完全没有呈现个人风格。倒是透出了各种大师的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想模仿一下哈哈。

视听上来说,剪辑上的东西没啥好说的吧,年代和成本所限。整体来讲没有任何特殊的,此时当然尚在摸索阶段。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片里居然就出现他经典的走在街道上的全景侧跟长镜头(在他后期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用上,用来表现主人公与环境/城市的关系再妙不过)。

最喜欢的镜头居然是结尾轮船驶离,对着纽约的长镜头。作为这部影片的结尾非常适合。

情节上,大概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战争、萨克斯、豪车,当然还有感情上的母亲与女友。

想提一下,我挺意外的是贾木许居然会以这么直接的方式讲战争。运用了以住在废墟中的男人为代表的意象化的情节。恍惚间给我种老塔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感觉…路边吹奏之前提到过的萨克斯曲子的男人以及盗窃和自己童年见过的一模一样的豪车皆同理。同在现实里的对应脑海中想法的巧合情节(基氏)以及非现实逻辑的意识流呼应情节(老塔)。梦境与幻想杂糅其间,这个前面也暗示了(男主说他在白天做梦)。不过确实还是得说,是有隐隐透着一股大师风范,再想一想还有点伯格曼的味。

我觉得就这个第一部和后面他所有作品是最不同的,毕竟是第一部吧,也可以理解。但在第二部作品《天堂陌影》他就很快速地走向了真正属于他吉姆·贾木许的创作之路。更加轻松、漫不经心地表达贾木许式的诗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