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顿将军》影评摘抄

《巴顿将军》影评摘抄

《巴顿将军》是一部由富兰克林·沙夫纳执导,乔治·C·斯科特 / 卡尔·莫尔登 / 斯蒂芬·杨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顿将军》影评(一):进攻

有些人,从骨子里就透露出饿狼一般的凶狠,巴顿将军就是这样的人

他之所以会一直胜利,是因为他在开始之前,就看到了胜利,只有懦弱的人,才会担心失败了会怎么样,而强者只会思考如何进攻才能成功

他相信人的生命轮回,认为自己就是中世纪的骑士和将军,曾经参加过那些著名的战役

他极度自信,他的指挥招弱者怀疑,但只要相信他并勇往直前的人,就会看到胜利

他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不讲政治,甚至有些不讲人性,他称赞那些英勇负伤的战士,他掌掴贪生怕死的懦夫。他往自己的衣领上加星,从两星到三星再到四星,他挑衅英国盟友,试图在打败德国后一鼓作气再打掉苏联,他就是一个军人,他也只是一个军人,我们称赞他的英勇和智慧,我们也不要用对正常人的礼仪、宽容去要求巴顿将军,因为他就是一个为战场而生的人

他的字典里,好像没有失败,只有进攻!

《巴顿将军》影评(二):电影《巴顿将军》影评

本片获1971年第4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乔治·C·斯科特因觉得自己没有演那么好,拒绝领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群、最佳音响七项大奖。“当兵的打胜仗,绝不是靠他为国牺牲,而是要他让对方当兵的个个去送命”;“蒙哥巴利更关心怎么不打败仗,而不是怎么打胜仗”;“我不准懦夫在此哭泣,当着战斗中负伤的勇士面前”;这个英勇无比、足智多谋、纪律严明、不畏死伤、讨厌战争懦夫、一心报效祖国的将军,这个桀骜不驯,只醉心打仗、不懂政治的常胜将军,终因“你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口无遮拦”、“不服从、擅自作主”被雪藏、被排斥,甚至死于“车祸”,死后甚至尸体被拒绝运回他报效一生的祖国。打耳光事件”只是一个引火索。看到对他的评价“他是为战争而生、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让人不胜感慨;看到他卑微的向昔日部下、今日上司请求让他作战“我愿意装小狗,只要有仗可打”,真的太让人心酸了。

《巴顿将军》影评(三):.

越南战争。

《政治形态文艺学》革命宣传使用的是公共话语,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它都追求震撼与冲击效果。简短的形式(标语、口号)与强烈的情感诉求(号召、命令与允诺等)对受众心理产生一种“子弹效应”或皮下注射效应,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形成所谓的政治文化。

主流传记片中政治领袖在群众面前的动员、宣讲和演说是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述。开场六分半的演讲,违背了好莱坞的基本叙事原则,让巴顿看向镜头,迫使观众与影片中的听众认同,即观众是和士兵们一起在听巴顿的演说,这就完全揭示了创作者的意图: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和爱国精神。

《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西方传记电影的复杂性,不回避性格缺陷人性弱点,争议,不惮于揭示非主流的价值观和个人化的意识形态,拒绝对人物做简化的单向度的描写评价。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行为鲁莽口无遮拦,“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悲剧式的英雄,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巴顿将军》影评(四):影评

影片《巴顿将军》与20世纪70年代上映,由法兰克林.沙夫纳导演,乔治.C斯科特等主演影片主要介绍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军遭到绰号叫“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率领的德军反击,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结果美军遭到惨败陷入了困境的故事。屡获大奖的影片存在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视听元素,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巴顿将军》这部影片的视听语言。(今天的内容只分析前六分钟)。

影片一开场巴顿将军六分钟的讲话所使用的镜头语言可谓电影史上的经典,学习电影的同学都经历过对这一段的分析,甚至著名导演姜文在自己的影片《一步之遥》中也模仿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影片一开始两秒钟的黑场镜头,第三秒开始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映入眼帘,这时光线变得明亮,伴随着嘈杂的声音。第十二秒开始出现画外音“立正”紧接着嘈杂的声音消失伴随着整齐的脚步声。全场安静。第十七秒巴顿由下向上慢慢的出现人物由小变大,给观众一种垂直方向上的立体感,同时人物上台向前走了几步,给观众以纵深感造成一种运动的态势。

《巴顿将军》影评(五):口吃国王

国王往往都是崇高的,人们对于国王的印象也总是完美无瑕,但国王也是人,他也会有自己的缺陷。导演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美塑造了一个虽然说话口吃,性格暴躁,但勇敢克服自身缺陷的国王形象。

影片利用构图抒发主角人物的内心情感与现实处境,渲染氛围。在国王即将登场演讲时,他与夫人并排站着,处于画面的边缘,仿佛要被拉出画面,体现了国王上台前的紧张情绪,也是影片对口吃国王形象的一个铺垫。在莱昂为国王进行治疗的片段中,国王选择在沙发的一角坐下,镜头特写时给予了大量留白,人物也处在画面边缘,展现了此时此刻这个治疗环境对于国王的压迫,也显示出国王将自己的伤疤暴露在他人面前时的自卑。

影片的镜头语言展现也十分出彩,在国王走上台演讲时,利用手持镜头拍摄了国王的背部,展现国王不安的情绪,国王登上演讲台时利用了主观镜头,镜头的晃动感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国王此刻的情绪。在夫人与莱昂第一次见面时,影片利用全景的完整性展现了两人对话之间的距离,表现了两人之间那种无形的隔阂。两人在门框边握手,表面上两人看似达成了共识,可两人之间却隔着一个门框。国王刚开始进行治疗时,两人的近景镜头都只占了画面的二分之一,表现出两人关系的疏离,而在治疗的后半部分,两人开始有了同框画面,人物在镜头中居正,体现了两人关系的递进,国王逐渐向莱昂敞开心扉。

通过拍摄的视角能凸显人物形象,让观众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国王进行演讲时,镜头从观众的视角出发,利用仰拍凸显国王的身份地位,凸显他的雄伟高大。而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镜头拍摄他与莱昂的对话利用的是平视的角度,彰显出在那个环境中他的弱小无力,他是一个病人的身份,与莱昂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影片利用各种镜头,视角的切换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立体的口吃国王的形象,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单一而清晰的叙述方式去叙述故事。影片的情节朴实自然,令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刻画了国王自强不息和朴实的平民精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