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帝创造女人》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上帝创造女人》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上帝创造女人》是一部由罗热·瓦迪姆执导,碧姬·芭铎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创造女人》精选点评:

●性解放先锋作?现在看来难得在男权视角下对梦露式悲剧(性感,孤儿,追 求者无数却没有朋友)的细腻理解。为BB度身定制(膜拜但又清醒之极—— 联想国内某女星,看人家导演的品味!看人家的理智!)。

●看在Brigitte Bardot 分上,给个两星

●她就像从大地长出来的一样本色,一样自我。光着脚跳曼波舞的朱丽叶,从此成为孤独、宿命、激情女子的象征。

●喜欢光着脚的性感女孩,却有着莫名的忧伤,只为喜欢而活。也许只有在法国她这样的女人才能生存下去:慵懒、疯狂、拜金、任性、放纵……周围的人无法接受(今天的我也接受不了!),可那才是真实的她。 20170430昨日重看。最终结局是喜是悲,亦未可判。人生真的有太多无奈!

●这影片就是为了碧姬芭铎诞生的,各种面部、身材、表情特写,因为美,所以不为周围环境接受,一面渴望着她一面骂她是不检点的荡妇,其实她只是忠于自己而已,跟道德无关。

●美是外在,但也不全然是外在,美是内在,也不仅仅是内在。上帝创造了这样的女人,便是来毁掉男人的。

●“罗杰·瓦迪姆作为现代导演的声誉,应该归功于芭铎的胸脯。”

●碧姬·巴铎真是尤物,片中的哪个男人也配不上她,一百个男人也不够!!她天生就该是女王,就该拥有成千上万男人的爱;别的女人也别羡慕嫉妒恨了。

●上帝创造女人,上帝创造祸水,祸水居然没死,比较出乎意料。碧姬芭铎身材好脸蛋美,可惜就是一花瓶

●天生尤物,上帝创造这样的女人就是要让男人遭殃的。

《上帝创造女人》观后感(一):爹系男友击中我

占个坑 有时间写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上帝创造女人》观后感(二):迟来的回顾

3/19于地院 10/15终于重新看完了波伏娃对BB的评论。一些记录和自己的想法。 朱丽叶是误闯人类社会的野猫,悲哀的是她将被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驯化,但戏谑的是她不可能永远驯化。 怎样的性呈现是面向男性的?妖艳女人对男人构不成挑战,因为她们是被动地等着男人自投罗网、主动走向某种“堕落”、主动地揭开神秘的面纱;而bb的角色是类男性角色的捕手,她将男性置于客体正如男性将她置于客体。承认他们之间有着平等的、“相互的欲望和欢愉”。 但拍摄时瓦迪姆又将朱丽叶作为一个客体呈现了,这与朱丽叶的内核形成了某种讽刺的矛盾。尤其是跳舞那段自下而上的镜头,在那一刻会打量、有意识的朱丽叶暂时地退格为一个空白的、无自我的洋娃娃——所以说男性凝视的真谛就是能否让男性观众进入意淫。(又谈到非人化,跳舞的朱丽叶其实是孤独的bb,嗯,这的确消解了部分凝视。 而平等的性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回视。

《上帝创造女人》观后感(三):《上帝创造女人》中的美与启蒙

引子 Program start上帝创造女人,程序员创造bug。

女人是否由上帝创造,是存疑的,然而程序员创造bug则是千真万确的事。作为计算机学院的大三学生,一个“准程序员”,这样的活动我每天都要反复进行。如果上帝要像程序员一样维护它所产生的一切,应对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恐怕早都撂挑子不干了。所幸在电影中,“上帝创造女人”只是片中的男人们的无奈揶揄,就像在暗示,“老兄呀,你以为你能征服她吗?她可是上帝造出来的”。

当代大学生和艺术之间,像一个笨拙的死循环,冗长,堆砌,曲折,不断运行,却没有终点。在为学业费劲许多无用的心血后,剩余的精力已经不足以鼓起勇气,去沉浸一部热爱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课程要求,那些收藏数年的电影可能会永远尘封在小小的数据空间里。

这样的状态并不止我一个人,于是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要看电影?作业写完了?”

“(心虚的)电影也是课程作业啦。一起看吗?”

“不看,实验报告还没写。”

然而最终大家还是被说服了,敲键盘的声音停下,取而代之的是搬凳子“哗啦哗啦”的响声。不太宽敞的屏幕前,摆放四个椅子有些吃力。我们关掉大灯,拉上窗帘,簇拥在两平方米的空间里,抱着零食和抱枕,窃窃私语。在工科院系的阵地,呼朋引伴地一起看上个世纪的老电影,这种感觉新鲜又刺激。当慵懒又迤逦的调子响起来时,无止境的夏日阳光也舞动起来。泥土地面,百叶窗,曼妙的裙摆,法国滨海小镇的风从屏幕吹进了玉泉校区八舍的房间。

是久别重逢的经历。

电影开始了。

选片时,我们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和《上帝创造女人》之间短暂纠结。

室友们在看到豆瓣上的剧照后,一致地坚定投票给《上帝创造女人》,委婉地表示想感受法式风情。我不好意思提醒她们,前一部也是法国人拍的。

我的意见是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方面是想体会纯正的新浪潮风格,另一方面是如果选这部电影,每次在论文里引用这个题目,就可以多占用几个字符,达成3000字的目标。大家诚恳地劝告我,凑字数的方法有的是,不管是写影片英文全名,还是多写几个主演的全名,不必计较这一城一地的得失。我想想,觉得有道理。

少数服从多数,我们选了后者。

一个颇年长的男人走进画面时,我们小声地开玩笑“开头怎么不是美女?”,“啊,不要看删减版的嘛”,我们悉悉索索地聊天。镜头随着地面移动,道路与欧式的住宅,园子里鲜花盛放,屏幕里鸟儿叽叽喳喳。只是倏忽间,镜头一切,一双脚从一片雪白的床单后露了出来。

房间忽然安静了。

没有人的目光能离开碧姬·芭铎。

只是一双脚,匀称,纤细,小腿被床单挡住了一半,露出的小腿肚雪白,在空中晃动着,很不安分,那活泼的动作在镜头拉近时,忽然停了下来,像是察觉到有人前来。莽撞而娇俏。

接下来便是全片不多的经典场面。镜头的忽然切换,让这一幕来的猝不及防。上一次我们所有人安静下来,这一次,则几乎是呼吸都要停止了。

那是一种充血似的大脑短暂的空白。

我抛出了一个异常。

现在想来,我们也是20岁年纪的女孩子,即便不常见他人完全的裸体,自己的身体总是见过的,而以女性的视角看待对方的裸体,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吗?心存茫然,只知道那一瞬间的震撼确实发生了。也许这专注的氛围使然?或者是新鲜感作祟?然而除却这些,无法否认那一瞬间窥见到了一种直接的赤裸的美,突破维度的限制,直接怼在眼中,使人心神晃动。

1957年《上帝创造女人》在美国公映时,在许多州这部电影被禁止上演,却依然获得成功。我想起传说中海伦那样可以涂金色的傲人胸部,众议院白发苍苍的长老们森严伫立,迎接世人审判的美人走上厅堂,特洛伊的战火从此燃起,那是超越了欲望和生死的魔力。

人们总是嫉妒同类,却会追捧神化少数出类拔萃者。BB和海伦的魅力,在众人的惊呼中滋长蔓延。性感的,率性的,美的标签,由自己来定义,这是怎样恣意的权利。

美是否该被称颂?答案应是肯定的。可是歌颂显而易见的美是否是主流审美的拥趸?如何才能在探寻美的过程中不囿于肤浅和刻板的伦常?

BB的美是那么无懈可击。她自信又犹豫,如孩童般纯真,如烈火般性感。自我的,群体的,理智的,感性的,幼稚的,成熟的,导演罗杰·瓦迪姆该有多么爱她,让一个女孩美的这样面面俱到。这些特征拆分出来,依然会打动我们,只是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才会充盈的让人无所适从。

我们都被吸引了。

我们学会用统一的语言去描述世界。

这个故事我们听过,几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纠葛。

然而这样的对话我们又没有听过。

迈克尔对朱丽叶说:“你愿意做我的妻子吗?我保证会让你幸福的”。

朱丽叶眉头轻皱:“不,你不了解我。”

迈克尔:“我真的很想让你当我的妻子。”

朱丽叶大笑:“你有想过告诉你母亲这个决定时,她会有什么反应吗?”

大家相信,一个相貌艳丽行为洒脱的姑娘,是不贞洁,甚至不道德的。女人们嫉妒她,男人们垂涎她,所有人都在羞辱她(除了善良的迈克尔)。这种信念的坚定已经可以抽象为一个模板,在许多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同样的美丽姑娘,同样的流言蜚语,同样的世俗偏见,不同的是彼时的玛琳娜甚至没有发声的机会。

朱丽叶,她在大白天赤身裸体躺在户外的草地上,与富豪埃里克纠缠不休,对安东尼勾引挑逗,她走路昂首挺胸,一举一动好像舞者伸展。她会是贞洁的吗?某种必然的认知已经出现,用现在的话语来审判,就是“渣女无疑”。我们并不认同这样的偏见,却接受产生这种偏见的人性,即便不理解,也明白剧情需要。

弹幕是视频的延申。有些飘过的弹幕发出了和剧中人们对朱丽叶一模一样的评价。在我们的眼前,一条条飘过。从婚姻的契约关系而言,朱丽叶违背了一些潜在默认的共识,并且恰好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那部分丑事。她自己也因此痛苦,干脆一股脑地抛弃约束开始放纵。

这一切在朱丽叶仿佛大地中生长出来的质朴形象下,显得顺理成章,即便我们没有那样焦点般的人生,却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欲望挣扎的矛盾。

然而,即便对偏见可以妥协,关于剧中角色的评判却不能容忍。我们无一例外地接受了朱丽叶,却无法原谅安东尼。明明出轨是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一方挣扎的内心和无法抵抗诱惑的悔恨,让人产生共鸣;而另一方却在为此事洋洋得意自命不凡,这实在令人费解。我们对于套路化的剧情早已有了道德预判,而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它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如今网络上的声音,也大多将目光放在朱丽叶的热情和率性上,鲜少有如剧中人一样以此为由的羞辱。

忽然想起,最近校内论坛也有类似的情感事件引起了学生们的热议。当事的男生和女生在互联网的掩护下互揭底料。大家看热闹不嫌事大,颇有围观家庭丑事大戏《莫里秀》的风采。

对于当事人,众人是戏谑的,围观的,凑热闹心态的。没有感受,没有爱恨别离,人与人的距离远隔天涯。

我想,在伦理道德这个模板上,我们已经见到了太多的“实例”。比起身处同一校园的同窗学子,我们对虚拟作品里人物的心境似乎更能感同身受。可见模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处处套用,那些定义时略去的属性,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连结。

电影看罢,深恐自己没有看懂,就像课堂结束后迫不及待地去找相关的习题去做一样,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习焦虑。去看看豆瓣影评吧,觉得在座各位文采斐然,拍手佩服,到自己,依然一头雾水。

“光着脚跳曼波舞的朱丽叶,从此成为孤独、宿命、激情女子的象征。”当别人写出这样的评价时,我才知道那段狂野不羁的舞名字叫MAMBO。有人谈论碧姬·芭铎的身世过往,有人窥见了美的质朴天然。这些我都又向往,又佩服,如此简单的故事也可以说出许多门道来。

新浪潮电影如此之短,从1958到1964,短短6年,就见证了一个流派的兴起和消亡。“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仔细思索,我想规规矩矩地答复:《上帝创造女人》是一部新浪潮电影,尽管其完整性不是会被放在词条前列里介绍的那种代表,但我从中看到了许多主观性与抒情性的叙事。从观感来说,它的情节不复杂,却也足够讲一个小故事。“为角色量身定制的电影”,我非常同意这句话。那些心境、爱情和性,虽然不曾说教,却也予人启蒙,好像一场带有法国海滨小镇风景的梦,虽然它不是尽善尽美,却也足够璀璨。

尽管谢幕之前,梦已经醒了,但我们依然愿意为之鼓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